APP下载

史林散叶 (八十一)

2016-12-30俞剑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药方

■俞剑明/文



史林散叶 (八十一)

■俞剑明/文

《半半歌》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同快乐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快乐去病,即便不是主药,也是辅药。

怎样才能长存一颗快乐之心呢?养生专家洪昭光开的处方是《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肚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想,老实适量,奉献不拘,不求回报。”

这个方子,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世称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他开过一个《心药方》,有十味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方子还谈了此药的制作和服用方法:“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八珍汤》里有些药是和《心药方》相同的,比如慈爱、好肚肠、孝顺、老实、宽心等等。但《心药方》的涉及面更广,果能依此服之,不但快乐,且几成完人,“立地成佛”。完人哪有不长寿的?

明代医学家徐春甫,嫌《心药方》有点啰嗦,弄了一个简便的方子,叫《和气汤》:“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专治一切客气(虚伪)、怒气、怨气、抑郁不平之气,消痰化瘀,清气益脾。”

简是简了,但可操作性不强。以心对心,以虚对虚,靠这种“心药”让人改变心态,很是脱离实际。

相比之下,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就显得实在得多。“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之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半歌》中有舍有得;有性情,有思量;有适可而止,有兼容并蓄。当年林语堂就很欣赏这种“半半”心态,认为这是人性道义的哲学。如此快乐人生,既不必逃避社会现实,又能保持应有的本性。琢磨琢磨《半半歌》,很有一点“一分为二”的味道。这样的“快乐处方”无疑更“广谱”一些,既是“良药”,又不“苦口”。与《心药方》、《和气汤》相比,服之可能效果更佳。

“放下着”

湖北黄梅五祖寺,是著名禅宗寺庙,惠能曾在此受戒。寺前有一道山溪,终年流水淙淙。游人欲进寺门,必先经过一座古老的廊桥。走近廊桥,只见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放下着”。

“放下着”是一句禅词。《禅意与化境》道:“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直舍去,舍至无可舍处,是汝放生命处。”

禅意并非人人都能感悟,游客中有人在禅房向方丈请教何为“放下着”?方丈讲了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拿了两瓶花要献给佛,并请他开示佛法。佛说:“放下。”黑指放下了左手的花瓶。佛又说:“放下。”黑指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还是说:“放下。”黑指茫然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让我放下什么呢?”佛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花瓶,而是要你放下六根、六尘、六识。当你把这些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对待,没有什么分别,甚至你将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佛经说的“放下”是一种大境界。然而,大千世界,充满诱惑,芸芸众生,六根不净。尘世中人,又有几位能悟出这种境界呢?唐代诗人孟浩然,曾被人称为是“洗削凡尘,超然独妙”的大才子,本来多年潜居鹿门,自诩“此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何其清高,何其飘逸。然而,终因放不下心中的功名利禄,熬到四十岁的光景,还是下了山,跑到长安摸路子、托门子,一门心思图个平步青云,衣紫着绯。

唐代还有一个更有名气的诗人李白,看上去似乎比孟浩然更为潇洒狂放,他吟诵过“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样的诗句,但他说的不是心里话,骨子里仍放不下“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黄金梦。

权势、名利、金钱、美色,这些世俗的东西,你蔑视它,反对它,抨击它,口口声声要与之决裂,信誓旦旦要与之断绝,全是因为你心中装着这些东西,割不掉、放不下。反之,一个心中了无一物的人,幽微的心湖波澜不惊,一片宁静。西晋时期,军事家羊祜文韬武略,才华盖世,升任尚书左仆射、卫将军。到了晋泰始五年,都督荆州诸军事,为统一中国立下大功。正当功勋鼎盛之时,他却认为国家太平,自己应急流勇退。有人劝曰,此正乃青云直上之际,为何放下功名利禄?羊祜说:“大局已定,我以角巾装束回归故里,享受田园日月,不亦乐乎。”羊祜的“放下”,赢得了“成功弗居,幅井穷苍,落落风飚”的美誉。

放下是一种智慧,一种豪气,更是一种境界。我们有时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不懂得放下。功名利禄常常于微笑中置人于死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只有学会放下,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才能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步入超然的境地。

《不气歌》

50%的人是被活活气死,如情绪激动导致脑溢血;30%的人是被活活吃死的,如肥胖带来的系列疾病;还有20%的人,是被活活累死的,因为没有劳逸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亚健康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常海沧带来了这样的一组数据。

真的有一半人是被气死的?常教授解释说:“每生一次气,就好比在肝上划一道‘伤口’,伤口愈合是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你的肝上就会伤口累累,难以愈合。”他建议:大家要时不时地静下来想一想,最近生了几次气,寻找导致生气的原因,努力减少生气的次数。

“气伤肝”。古人为了不让自己生气,流下了不少诗作,其中流传最广的,当数清代阎敬铭的《不气歌》。

阎敬铭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他为官清廉,但正因为他出奇的俭朴,与周围的人关系相当尴尬。做山东巡抚时,因为自己廉洁,手下人也不敢贪腐,但一个个都心有不甘。于是向他嚷道:“我们都穷死了,连饭都吃不上。”阎敬铭从怀里掏出烧饼,对他们说:“不是没饭吃吗?给!我请客。”手下一看不做声了,而阎敬铭旁若无人,大嚼大咽。以致后来,在阎敬铭要调到军机处的消息传开后,军机处的很多人不愿与他共事,集体要求调走。

据《南亭笔记》记载,阎敬铭做军机大臣的时候,见内务府承办一百个皮箱,每个报价银子六十两。他大为惊讶,便上奏慈禧太后说:“外间购买皮箱,每个至多不过六两,内务府浮冒之弊,可想而知。”慈禧太后说:“既然如此,半月之内,你就代我去买一百个。”第二天,阎敬铭拿着银子去市场上购买,不料皮箱店全部关门。阎敬铭好生奇怪,问皮箱店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昨天有太监来吩咐,半个月内不准开张交易,否则将货物砸个粉碎。”阎敬铭无奈之下,只得让人带信到天津赶紧买了送到北京。不料半个月后,竟然事情没买成,原来送信的亲随也被内务府用一千两银子买通,早已逃之夭夭。

慈禧要修圆明园,可阎敬铭认为国家正困难,便上奏力阻,说“治以节用为本”。这让慈禧很不高兴,找了个小茬,就将阎敬铭罢官了。后来,怕对天下臣民交代不过,又给他官复原职。可阎敬铭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信任,还有什么好干的呢?除非事事顺从。可这实在窝心,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递交了辞呈,回老家养老去了。

回到老家,也不得清净,因为拒绝了一些亲友的非分要求,常受他们的埋怨和记恨。一天夜里,他辗转反侧,无奈之下,写了一首《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倘若不消气中气,诚恐因病将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每当气不顺之时,他便默默吟诵自己那首《不气歌》。

猜你喜欢

药方
喝中药要注意更换药方
以虫治虫 绿色药方助力乡村振兴
张老师的“药方”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弩药方提取工艺的优化
诊治“交通病”的新药方——解读《2017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回回药方》失答剌知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一人一策一药方:访“网虫良医”刘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