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建设现代农业特区的时代背景

2016-12-30郭俊楠李铜山

市场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现代农业

郭俊楠,李铜山

浅论建设现代农业特区的时代背景

郭俊楠,李铜山

根据我国区域农业发展背景、世界粮食危机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背景、经济发展规律背景、现代农业面临难题背景、特区建设成功实践背景等多重背景考虑,我国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特区,都值得探讨和尝试。

现代农业特区;背景;区域农业;特区建设

一般来说,特区(Special Zone)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特别行政区域,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另一种是经济特区的简称,特指中国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管理、主要以引进外资来进行建设的地区,如深圳特区、厦门特区等。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后一种含义。笔者提出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特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区域农业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依然形势严峻,诸多矛盾凸现,比如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户和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小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矛盾等。虽然中央连年出台“一号文件”,每年动用大量财政资金“输血”给农业,千方百计地扶持农业发展,但农业发展困境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突出表现在: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业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等。如果不能尽快出台更新形式的政策刺激,那就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

尤其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要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地区跨越式发展,无论是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还是从省内背景看,脱胎换骨地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都已经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了。

二、世界粮食危机背景

粮食农业从来都是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性粮食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十年前全球形成的粮食产业互补与平衡被打破。

几十年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产业的主力,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一种产业互补。而在目前,世界粮食产业的主力已经转移到发达国家,粮食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是从工业还是农业上讲,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发达国家工业体系中需要的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致使菲律宾、印度、埃及、苏丹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从以前的农业大国沦落成了农业弱国。实践业已证明,这些后发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换取工业发展。

因此,世界粮食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造血”,而非粮食从此口袋流动到彼口袋。尤其是后发国家,抛弃轻视农业的思想,建立合理的产业机构,或可为长远之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认真吸取其他国家的惨痛教训,独立地走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特色发展道路,无疑,既有典型的意义,又有深远的影响。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远景,而在国家发展“大盘子”中,面对东部的繁荣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中部出现了“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特别现象,正面临着“中部塌陷”的现实困境:论发展水平,中部比不上东部;论发展速度,中部比不上西部。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如何尽快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部振兴”,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乃至跳跃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经济发展规律背景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工业、农业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两个趋向”: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目前,我国早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而且在新的阶段只有推出建设现代农业特区等新举措,才能够相得益彰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促进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大区的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现代农业面临难题背景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方面,存在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客观事实。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核心产区夏粮、秋粮两季相加亩均纯收益,2008~2012年均不足500元,2013~2015年为800元左右,还抵不上农民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农民靠种粮增收,已经越来越难了。不能让粮食主产区“太吃亏”,已经成为国内有识之士的共识。

另一方面,存在农产品涨价和农资涨价形成的恶性怪圈。近几年来,国家虽然有目的地对小麦等农产品进行了保护价收购,但市场运行的结果,农产品价格上涨落后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农用物资的涨价给农民增收直接带来了压力——不仅冲抵了国家给予农业的优惠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而且农民并没有因为国家定价的逐步提高而获利。原因是,国家仅仅顾及了农产品保护价这一头,而却忽略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这一头,农业生产资料随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跟风式报复性上涨”。据笔者粗略计算,2006~2015年,小麦收购保护价分别增长了63.9%、71.0%,而同时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了74.47%。不仅冲销了小麦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增收,而且打压了粮农的获利空间,使粮食主产区苦不堪言。

六、特区建设成功实践背景

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开始了经济特区建设。1979年,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把整个海南省也变成了经济特区;1993年后又创办了上海浦东新区等众多的经济特区和生态特区。

如今,我们在经济特区、生态特区建设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我国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特区,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朝着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向大跨步迈进。

[1]李铜山.把现代农业特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白文周,李志远.我国农业特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3]王少伯.建议国家在建三江设立农业特区[J].商业时代,2001,(12).

[4]刘克辉.试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农业问题 [J].农业经济问题,1986,(07).

郭俊楠,女,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李铜山,男,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F303.3

A

1008-4428(2016)08-05-02

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6-YYZD-07)。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