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

2016-12-28郭林海

金融经济 2016年16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不良贷款

郭林海

(民生银行华东授信评审中心,上海 200120)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及控制研究

郭林海

(民生银行华东授信评审中心,上海200120)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产权结构几方面展开探讨,进而提出控制信贷风险和不良贷款的具体措施。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度量及控制原因在于: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需要提升信贷业绩,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不良贷款。因此降低业务风险亦十分重要。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述与特点

1.1 概述

信贷业务有两个条件:计息和偿还,即按照一定的利率,银行将资金借给客户,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贷款本息收回。被誉为“美元总统”和“经济沙皇”的格林斯潘曾讲,衡量和接受风险并管理风险,是银行业永恒不变的任务。而信贷风险是所有银行都要面对的最大风险,也就是客户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和利息,或者没有在约定期限内偿还的风险。这势必会给银行的收益造成损失,从而影响银行发展。

1.2 特点

1.2.1 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贷款无疑是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不良贷款是指无法按期偿还的贷款,特别是指偿还资金远远达不到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那些贷款。正是因为不良贷款,才使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运营风险进一步增加。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用五级分类法将银行贷款分为损失贷款,可疑贷款,次级贷款,关注贷款以及正常贷款。前三种即为不良贷款,更是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因此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1.2.2 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危害

①使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贷款的利息会被银行纳入到营业收入中,因此,银行一旦出现财务问题,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不良贷款,银行在短期内收不回贷款,导致财务上的虚盈实亏,不良贷款越多,银行的财务问题就越大。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人为的将不良贷款划分至正常贷款,虚报甚至隐瞒商业银行的真实经营现状,从而使财务风险增加,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②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减弱

由于银行无法使用不良贷款,限制了银行的资金周转,资金状况陷入困境,从而大幅度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出保护银行业的规则措施,五年后,我国政府信守诺言,将内地市场全面对外开放。随着东亚、渣打、汇丰、花旗等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难有一席之地。

③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政府融资平台,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聚集地。银行往往追求短期盈利,加上政府不断施加压力,越来越多的贷款资金被投入到信用低、经营差的国有企业或政府融资平台中。由于产能过剩,贷款来的资金只能质押于大量呆滞产品中,无法成为有效需求,最后演变成潜在的经济风险以及通货膨胀。相反,那些信用好,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却无法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2.1.1 信贷业务受到政府的负面干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银行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发生改变,计划经济背景下,银行往往作为政府的“小掌柜”而存在,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小掌柜”变成市场化管理的商业银行。尽管如此,政府仍然会过多干涉银行的产权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考量政府工作人员的指标主要是地方GDP的增长幅度。因此,在制定相关措施时,政府人员难免会受到此激励体制的影响,为了达到考核指标,只能将从商业银行贷款来的大量资金,投入到能够自由支配的政府融资平台,或者是政府产权比较高的国有企业中。就拿融资平台的贷款来说,相关研究显示,在2008~2012年间,短短四年,商业银行用于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资金,已从1万多亿增长到9万多亿。然而,银行的监管政策并没有对融资平台起到作用,导致贷款质量较弱。政策表明平台公司不能再向商业银行贷款,但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仍然在同步、持续地上升。

2.1.2 信贷业务受到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

从2011年10月份开始,我国实体经济效益不佳,宏观经济增长缓慢。截止到2013年3月底,根据资料显示,在此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连续反弹,有超过5200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过20%,比1月初多出将近340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02%。由此可见,不良贷款的反弹是与经济走势同步吻合的。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机械、光伏、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普遍不景气,社会经济受到影响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也岌岌可危。

2.2 内部原因

2.2.1 信贷管理风险意识不足

改革开放之前,作为政府的“小掌柜”,商业银行相当于“出纳”,不是自主经营,自然也就不具备风险意识。后来经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向转向市场,竞争压力与风险并存,然而长期以来的“出纳”角色,导致银行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大部分风险依然有赖于政府去化解。自1999年,华融、长城、信达、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针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先后三次予以剥离,虽然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得以缓解,但是也因此导致银行对政府过于依赖,自身风险意识不足。

2.2.2 信贷管理没有参与到内部审计中

①信贷业务的内部审计不够权威和独立。针对内部审计,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两点要求:权威性和独立性。前者主要指审计意见和内部审计的地位,应得到银行的重视和尊重;后者是指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银行应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完成分内工作。然而,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仍然受到总行或分行的管制,行长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薪资、能力评定以及升职等。受到激励体制的影响,行长看重的是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盈利情况,因此更加关注风险较高的信贷业务,纵然内部审计时发现了银行的业务风险,审计人员也无法客观、权威和独立地提出审计意见。

②内部审计参与信贷风险管理不足。尽管内部审计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工作重心依然仅限于对信贷业务的事后审计,更关注资料报表和会计凭证是否真实,以及对违法违规事件的查处。事实上这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信贷风险管理中,并没有起到对信贷业务事前和事中的“预警”作用,风险责任审计并不能准确评价银行业务的风险状况,也无法衡量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2.2.3 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较弱

①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虽然商业银行有自己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但是却无法受到重视,缺乏监管力度,执行力严重不足,所谓制度只是流于形式的一纸文书而已。为了自己的绩效评价、业务考量,从银行经理到管理者,通常只会一味发展业务,置信贷风险于不顾。从组织设置来看,也没有建立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完全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监督部门成了摆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②风险评估技术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交易风险和信贷风险监控,是以风险评估作为核心,无论是评估方法亦或是管理制度都缺乏系统性,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只能依靠经验来评估信贷风险,比如采用信用评级法或者专家法。对经验的过分依赖,贷款决策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③控制活动执行力低

主要表现在超额放贷,越权审批,信贷部门之间无法相互制约等几方面。审批贷款的工作人员基本不会受到监督,因此存在较大的审批、授权贷款偏差。为了自身利益,不排除审批部门存在滥用职权,超额放贷的行为,为逃避责任,“惜贷”现象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而给业务部门带去不良影响。

④信息沟通不畅通

由于分支机构层次较多,链条长,公司规模较大,商业银行常常会在搜集和传递信息时受到限制。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信贷信息数据库,可以保证数据传送的通畅性,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还没有这一块,所以信息的传达往往不够准确,因此导致决策和业务执行出现失误。

⑤监管乏力

“重贷轻管”现象,是导致不良贷款持续增长的症结所在,在客户办理信贷业务时,很少有银行经理会到客户单位进行详细调查。一些担保大额贷款的企业或关联企业,往往没有担保能力,贷款后担保的还款来源无法得到保障。2012年,温州曾出现民间借贷危机,其缘由便是联保及互保的某企业出现问题,加上宏观经济困顿,以致杭州超过600家企业深陷债务泥沼。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贷后检查制度中,并没有明确检查内容,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比如,信贷经理可自己填写贷后报告。倘若经理缺乏责任心,没有调查企业的实际库存和财务状况,也不理会贷款资金是否存在滥用和挪用现象,那么信贷风险则更容易发生。

3.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

3.1 民营化改革需进一步加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便开始对银行产权进行改革,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股仍然一股独大,受到国资局或地方政府的控制,无法真正形成市场竞争力。在向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后,倘若再不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科学的市场化改革,市场份额必然会被大量涌入的外资银行占有。所以,独立产权,自己做主,去实施市场化的信贷战略,才是我国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根本所在。事实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银行的私有化产权,很多国家都有成功的先例。比如,和我们一样属于转型国家的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和波兰,都曾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严峻的不良贷款状况。这五个国家最早在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时,并没涉及到产权改革,因此治标不治本。直至后来加入欧盟时承诺开放银行业,以及迫于内部改革压力,这五国才开始对国有银行实施民营化的产权改革,外资银行的适时、适度加入,有效改善了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必须对银行产权进行有效的民营化改革,用最快的速度实现银行业的市场化。

3.2 信贷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需进一步加强

3.2.1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若想充分发挥作用,公正客观的履行职责,首先要足够独立和权威。真正的独立是建立在科学的内部审计机构基础上的,比如美国花旗银行,它采用的便是垂直化管理的内部审计结构。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所有工作,董事会之下有审计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组织审计活动,制定审计制度,再往下有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不参与审计工作的组织、运行,银行激励政策不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审计结果直接上报董事会。十多年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实施垂直化管理改革,但是力度不足,效果不大。唯有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审计部门才能真正监督银行的经营状况,客观审计银行高层业绩。

3.2.2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①评估信贷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对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以及有可能面临的风险,予以鉴定、识别、判断以及分类。在风险识别中,内部审计需要及时发现客户风险、区域风险和行业风险,并做出预警,应该对贷款流向的行业区域风险,进行监督和测量,应评估行业的近期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防止贷款流向产能过剩的风险高的产业。一旦出现不良趋势,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发出预警,及时向上级汇报风险,并停止向该行业提供资金。

②评价目前信贷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内审人员要以定量作为审计证据,以定性作为审计方向,采取严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信贷风险,并对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其重点是检查贷款分类和客户评级制度。与平安银行一样,浦发银行也曾受到2012年温州不良贷款的影响,然而浦发银行不良贷款只在第四季度增加了5.2亿,关注类贷款比前三个季度之和还要多,增加了36亿。而在2011年年底,浦发银行关注类贷款迁移率不到8%,但在一年后居然超过了25%,浦发银行因此受到质疑,存在操纵不良贷款的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中能够主观操作五级分类工作的人员并不多,加上激励制度的影响,很有可能操纵不良贷款。所以,内部审计应该参考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现代量化分析模型,比如风险价值模型,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模型等,对贷款质量的风险等级划分予以风险量化。

③评价信贷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应对措施,即为了降低已经衡量和识别的风险所选择的管理方法或措施。内部审计有责任检查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合理,并针对不足提出有效意见。内部审计部门需按时发放审计报告,总结信贷业务和有关制度中的问题,细化业务环节点的风险,并对风险的集中表现方式予以分析和分类。对于已经通过信贷管理部门检查的业务,内部审计应定期再次检查,以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升。

3.3 完善信贷业务环节内部控制

3.3.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银行工作者,每天都在业务处理中面对各类风险,因此首先要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确保客户资料的真实有效,在向上级汇报客户信息时,务必客观,坚决杜绝为了自身业绩,给银行埋下风险隐患的行为。信贷人员应通过专业培训,获得岗位资格证书,之后若要继续从事信贷工作,必须参加在职培训,并通过考核。建立部门之间的问责制度,落实职责权限,处理业务时必须严遵银行信贷制度,倘若存在违规现象,纵然没有给银行带来损失,也应承担责任。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建立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由董事会全权负责,让信贷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3.3.2 采用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技术

银行涉及的业务范围越广,风险也就越多,若要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风险,必须要有量化和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用“6C”评分法对客户评分,此方法多为评分人的自主判断,无法客观反应出企业真实的资信情况。因此,要对银行所在区域的企业历史信贷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储存于企业信贷信息数据库中,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对企业的预期违约率进行计算,得出量化的数据,再对企业的信用予以评分。

3.3.3 保证信贷业务控制活动有效执行

在确保审贷分离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审批部门、业务部门、放款部门、资产保全以及贷后调查等部门要同一层次、统一负责信贷业务。各个部门既协助合作,又互相制约,只有切实履行责任追究制度,方能从根本上制止信贷之前审查不严、超额放贷和越权审批的行为。

3.3.4 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成立信贷业务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解决部门之间的矛盾,保证内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为信贷业务的决策以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此外,在信贷客户的审查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业务部门多凭主观经验进行判断,从而导致审查结果差异较大。为了工资和业绩,业务人员通常会发展很多客户,而审批部门由于要遵守问责制度,对审批数量控制得较为严格,部门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因此,信贷业务部门需要定期组织会议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风险因素,明确业务方向。

4.结束语

为提高贷后监管质量,信贷部门应了解企业股市以及行业风险变化,只有如此,才能对客户贷款后的财务情况进行预测与分析。如果客户遇到经济困难,在能够解决的前提下,银行应予以帮助;若无法解决,应果断对其采取措施,催收贷款,必要时可运用法律手段,要求企业做出破产清算。商业银行放贷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的使用予以监督,尽早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方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信贷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资产损失。

[1] 杜文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5,(1):137-138,139.

[2] 严浩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5):38-39,158.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不良贷款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