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纪实与评析

2016-12-20岳征雁王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贝尔曼杰作常春藤

岳征雁+王力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引发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曲折动人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屏幕,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师:对,它是常春藤树。它形态优美,有很漂亮的叶子,叶子上还有香味呢,现在就让我们把镜头推向这美丽的常春藤叶。(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师: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通过同学们的认真预习,我发现你们对课文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也很牢固,对这片常春藤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预习案里都留下了自己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惑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请同学们在心里默读两遍,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吧。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探究案,首先走进自主学习之整体感知板块。谁能简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它主要写了贝尔曼为了能让琼珊顽强地活下去风雨之夜在墙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而自己献付出生命的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得真简洁。是的,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板书:生命。)

师:这是一曲怎样的生命赞歌呢,让我们走进合作学习之研读共品板块。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看好导航台的问题。好,同学们,开始学习吧。

四、聚焦文本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给自己和同伴们鼓鼓掌吧。我相信通过刚才15分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已经真切地走进了贝尔曼,那就把镜头拉近吧,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贝尔曼是个在艺术上失意的老人。

生:他是一位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老人。

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人,做了一件事,让琼珊看见了生的希望。

师:让我们走进镜头二:通过苏艾对琼珊描述贝尔曼的病情,你感受到贝尔曼去世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是因为在风雨中画画,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师:是的,贝尔曼去世的原因是他在凄风冷雨中作画。(板书:凄风冷雨。)

师:下面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特写镜头,想象贝尔曼在凄风冷雨中作画的情景。

师:是呀,还没来得及灭掉的灯笼,还没来得及放回原处的梯子,还没来得及整理散落的画笔,这么多的来不及,贝尔曼要经历多少的风吹雨打,承受多少的痛苦煎熬,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他急于完成这幅画。

师:那他为什么要在凄风苦雨中作画?

生:为了生命垂危的琼珊,生的希望呢。

生:因为不想让望叶等死的琼斯绝望,所以他在凄风苦雨中作画。

师:能读出此时琼斯的绝望吗?

生:常春藤的叶子,最后一片藤叶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我想摆脱这一切,像可怜的厌倦的藤叶往下飘……

师:你能体会到这片叶子对琼斯的重要性吗?

生:可以看出琼珊的求生意志非常薄弱,最后一片藤叶对她至关重要,所以贝尔曼才在深夜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来的时候把叶子画上去。

师:是啊,这每一片落叶都是生命的衰退,灵魂的哭泣。琼珊就这样望着,就这样数着,就这样等待着生命的枯竭,就这样想象自己即将离去,她怎能不悲伤?怎能不哭泣?所以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才作画。

师:下面让我们把镜头再次聚焦到贝尔曼作画的这片常春藤叶(课件出示。),为什么说这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呢?

生1: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见贝尔曼先生最后画的这幅作品技艺之精湛,当然可以说是杰作了。

生2: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琼珊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出普通人之间的那种无私的情意。能救人命的作品,不是杰作又是什么呢?

师:是啊,即便这幅画只是片藤叶,即便这片藤叶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幅作品,那也是贝尔曼的杰作,因为这是唤醒琼珊的生命之叶。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贝尔曼的敬意,带着对他的留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老师也被你们带进了贝尔曼为琼珊作画的情境中,如今老艺术家留下了自己的杰作,微笑着去了,我们怎能不怀念他?带着深深的怀念,组内赛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

师:大家想一想,整篇文章中最震撼你心灵的是什么?这个情境又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参照探究案中的拓展延伸板块进行组内交流。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贝尔曼,全文没有多少笔墨是描写他的,他却是文章的灵魂人物,他的行为让人感动。

师:是啊,整篇文章没有对贝尔曼的外貌进行一次描述,没有对他作画的情景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却最震撼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小说这种体裁的艺术,情节曲折却又耐人寻味。如果你喜欢课下要多看看欧·亨利、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作品。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几组镜头欣赏了一片具有生命力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的情节继续到这里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这个结局让人意想不到,很意外。

生2:这个结局更加能够让人体会到贝尔曼的伟大。

师: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得到揭示,从而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师:请同学也来做一次欧·亨利,请大家看探究案中的补写镜头,进行语言实践。

五、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领悟得真好。是啊,琼珊的生命因爱而怒放,一片常春藤叶因爱而璀璨,贝尔曼的生命因爱而永恒,亲爱的同学们,老师想告诉你们,不管人生的跋涉是如何的艰辛,如何的苦涩,只要有爱生命就不会枯竭,只要有爱生命就会怒放。

评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经典作品。作家用平常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不平常的故事: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了别人(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琼珊之所以奇迹般地恢复健康,是因为贝尔曼与苏艾所给予的无私真情的支撑,也是因为她对于生活的信念与希望让她战胜了病魔。对于岳老师这节课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问一答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而本节课教师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引领、合作交流,读中思、读中悟,学生在交流中探究人物形象,从而体会到了普通人之间的友情。

1.导入简洁明了,紧扣主题。

学生是一群充满热情、活力的主体,将一片绿叶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生机勃勃的样子顿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还暗含了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2.过程清晰流畅,突出重点。

教学中教师通过几组镜头,聚焦问题引领整节课,教学过程清晰明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探究有依据不偏航,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贝尔曼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从穷困潦倒不得志的画家到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一片叶子只为点燃别人生命的火花,让学生对这位老人充满了敬爱,从而体会人间真情。

■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贝尔曼杰作常春藤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最后一片藤叶
水压的杰作
姐姐的“杰作”
杰作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