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注·提”教改特色,夯实拼音和识字基础

2016-12-20高仡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注音汉语拼音音节

高仡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识字和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及长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教科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修订版在“拼音与识字”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

一、汉语拼音部分的修订

1.养成直呼音节的习惯并形成直呼能力。

直呼音节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拼音教学的一个特色和成功经验。直呼音节可以使学生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自由阅读注音读物,自由表达想要说的话,将读写的时间大大提前。学生熟练使用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其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空间是无可限量的。

教材的汉语拼音教学以培养学生直呼音节的习惯并形成直呼能力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教材编排中注重教规律、教方法。教材在多处编排了学习拼音的“口诀”,将拼音学习的规律融入其中。例如第7页“声母韵母连着读,加快速度一口呼”,第27页“j q x不独立,不是领着ü,就是带上i”,第28页“标调歌”,等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拼音的规律和方法,就会在拼音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加以运用。二是通过大量练习,反复实践,运用学习拼音的规律和方法,形成直呼音节的能力。教材中安排了较多换声换韵的替换练习,出现的音节多以带调音节整体呈现,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音节具有一定的语义。从学习声母开始,每课还安排一些音节词、音节短句供学生进行反复、大量的直呼音节实践。随着学生掌握的拼音知识逐渐增多,教材逐步增加拼音阅读实践,在拼音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直呼音节的能力。通过这两种途径,拼音学习两个月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收到“看到一个音节就能读出来,听到一个音节就能写出来”的效果。

2.注重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把学习拼音与认识汉字、起步阅读、学习普通话、提前写话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扩大汉语拼音的应用领域。

一是教科书把每课需要学习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编进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儿歌中,从儿歌中引出拼音知识,再回到儿歌中去巩固拼音知识。如此一举两得,既学习了儿歌,又掌握了拼音知识,不但使学习拼音的过程轻松愉快,而且使学习拼音的过程也成为发展语言的过程。

二是教科书在学习儿歌和拼音的基础上适当引出少量常用的简单汉字,分成“认”和“写”两个部分,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为拼音学习后的大量识字打好基础。同时,学生在反复朗读儿歌的过程中,汉字和拼音反复对照,通过无意识记还会主动认识很多汉字,有效扩大识字量。

三是教科书将拼音学习与普通话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音课文的注音除正音的作用外,还注意呈现语言环境中汉字的轻声、儿化、变调等形式的变化,为学生学好普通话打好基础。

四是强调拼音学习与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拼音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音节组词组句,声入心通,理解语义,积累语言,为提前读写做好准备;在拼音教学结束之后,开始阅读全注音课文和课外大量注音读物,同时开始练习动笔写话,运用拼音写词、写句子、写一段话。用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读和写,把发展语言的过程大大提前。

3.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更适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

在音节教学的方法上,教材没有整齐划一,而是提供了多种方法,为学生学习留有选择空间。例如拼音与识字第10课,以huɑ为例子,列举出三种拼读方法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这种编排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拼音学习效率,同时也使教材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4.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趣味性。

学龄儿童的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考虑到汉语拼音对初入学的儿童而言比较枯燥和抽象,教科书针对初入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增强汉语拼音学习趣味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运用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卡通插图、小游戏、儿歌、歌谣等呈现方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和安排活泼有趣的练习活动来巩固学习内容,帮助儿童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找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门径和规律。

二、识字写字部分的修订

1.本着“先简后繁”与“先高频后低频”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字序。

“先简后繁”是写字的字序原则,先写笔画简单的字,如“大”“木”“口”“个”“下”等,后写比较繁难的字。“先高频后低频”是识字的字序原则,就是急用先学,提早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常接触的汉字,便于学生及早阅读。有些汉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尽管笔画比较多,也会安排优先学习,例如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妈”“我”“落”“鞋”“绿”“笔”“高”“静”等字。

“先简后繁”与“先高频后低频”相结合,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经验,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是符合识字写字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对于提高识字效率,促进提前阅读有重要意义。

2.继承发扬“先识后写”“多识少写”的特色。

“先识后写”“多识少写”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中识字教学的重要特色,其精髓就是“识归识,写归写,识写分开,快慢各行其道”。识写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认讲写用四会齐步走”的弊端,避免了速度较快的识字等待速度较慢的写字的低效率现象,使识字、写字都可以按照各自的速度,得到高效率的发展。这一成功经验被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采纳,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法更加明确。在修订版教材中,“识写分开,先识后写”的方法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3.采用多元化的识字方法。

教科书在识字写字的方法上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了众多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经验的精华,运用多种方法,便于学生认识、掌握和运用识字写字的规律,找到自主识字的捷径。教材中呈现的识字方法以“注音识字”为主,强调在大量阅读中独立识字。教材一年级上、下册和二年级上册采用全文注音方式,便于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变成老朋友”,通过汉字与拼音的反复对照进行无意识识记,有效增加识字量。教材在第一学段编排了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有关练习,便于学生掌握查字方法,运用字典自主识字。除“注音识字”的主体识字方法外,教材也适当借鉴和运用了“部件识字”“字理识字”“归类识字”“基本字带字”等其他的识字方法。

4.调整各学段识写数量,减轻识字写字负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和教师的反馈,教科书对识字写字数量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的识字数量由原来的1750字调整为1600字,写字数量由原来的900多字调整为800字左右。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数量也有所减少,使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数量更适当,减轻了师生识字写字教学的负担。第三学段原来的识字写字数量偏少,修订后略有增加。本套教材识字总数约为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要求会写。

5.教科书后面提供了“笔画名称表”“偏旁表”“笔顺规则”等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知识和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自主学习。

6.教科书配有《写字》教材,对字形结构予以剖析和具体指导,是学生掌握写字规律、规范汉字书写的实践平台。

7.教科书对“写字栏”的版式进行了调整,需要学习的笔画放在格外,需要学习的部首在字中变色,不再出现在格外,使版面更加简明清晰。

(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

■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注音汉语拼音音节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拼拼 读读 写写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