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2016-12-20孟潜陈增照李静何秀玲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

孟潜+陈增照+李静+何秀玲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于2012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理念。本文从“课程整合”和“学科深度融合”这两种教育理念的概念、特征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出发,分析得出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的异同,并据此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提出几点意见,使学科深度融合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科深度融合;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8-0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课程整合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着“渐进式修修补补”[1]的弊端,导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文简称《十年规划》)放弃传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行符合国情的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及国外现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澳门大学单文经教授认为,课程整合不仅是组织学科内容的技术或重新安排学习计划的方法,也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课程设计理论,包含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组织和使用、教育经验的意义。[2]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多媒体为依托,利用信息技术梳理并整合零散的知识点,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知识。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外现状

21世纪以来,欧盟为了达到“知识欧洲”目标,截至2006年,欧盟实施了两期苏格拉底计划。2009年欧盟启动第二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2009-2013)。2013年,欧盟启动了学习能力提升计划。2014年,欧盟启动全球最大发展的资助项目“Horizon 2020”。

亚太多数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或在教育发展规划中有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部分。韩国推进基础教育电子课本,自2007年韩国政府制定电子课本标准后开始着手电子课本的开发,到2015年,以电子课本全面取代纸质课本。新加坡从1980年制定第一个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The National Computerization Plan ),已经发布了六个信息化战略规划,第六个计划是2006年发布的一个为期10年的规划——iN2015,该规划的目标是“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信息技术支撑的智能化国家和全球化城市”。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在全球竞争力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二。2010年,澳大利亚在中小学实施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新西兰教育部2013年3月发布的“E-learning趋势、规模及亮点”报告,报告总结了2004年至2009年高等教育E-learning取得的成果。

北美地区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近年,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技术优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丰硕果实。

南美洲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横向对比,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重点不同。纵向对比,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启动时间不同。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仍然落后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概念及国内现状

1.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

《十年规划》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国家需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3]。

我们认为,学科深度融合是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突破使用主体(师生之间)与使用客体(硬件、软件等)之间的明显界限,使教与学更加灵活。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学成为师生双方互动式、引导式的融入性合作活动。

2.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国内现状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十年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3]。

2013年,在教育部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6.36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教学点长期以来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

华南师范大学的胡钦太教授在2015年3月兰州研讨会议上提出,学科深度融合模式作为前瞻发展需求,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应用与其他要素完美的融合,从而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以提升全民的教育质量[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5月23-25日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会上英语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刘兆义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必须有“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来整体、系统地构建新常态的学与教的关联、共生、和谐和平衡。[6]

2016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7]。

三、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的相同与区别

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之间有相同点与不同点,下面这个表格从具体的内容上对两个概念做出的比较,如表1所示。

1.二者相同点

学科深度融合和课程整合表现形式基本上相似。二者都是想要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并实现其最大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它们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质量,改变了教育现状。

2.二者区别

课程整合和学科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学科深度融合是课程整合的升级版。这两个概念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演变而来。但是,课程整合带有强制性学习,学科深度融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当作乐趣。下面我们将以美国为代表的课程整合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学科深度融合进行对比。

首先,两国的教育背景不同。课程整合是西式教育背景的教育理念,不一定适合中国教育。基于中式教育理念,中国提出学科深度融合理念,它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突破教学活动中师生主客体之间的明显界限,符合中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与学更加灵活。

其次,两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同。美国在基础教育完善的前提下,课程整合得以成功实行。而中国近些年,虽然基础教育由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区域间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均衡。因此,中国缺少实行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学科深度融合是根据中国教育现状提出的。中国基础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大体上是沿海发达地区使用课内与课外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中部地区混合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与课内融合教学模式,西部欠发达地区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再次,两国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课程整合需要先进的信息化基础作为保证,否则美国不会从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8]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课程整合的实施是从宏观的角度解决美国教育出现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只能从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学科深度融合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解决中国的教育信息化问题。

3.主要案例

目前,苏州市正在开展“信息化教改暨未来教室”项目,其中,国家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未来教室的功能特性,为未来教室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推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流程(见表2),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未来教室配备电子双板(以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为主)、平板电脑(以学生应用平台为主),提供所有以上流程所需信息技术,此流程在翻转课堂理念的基础上,融入具体信息技术,使教学实施过程更加明确。目前,七所教改实验学校部分参与教改数学教师已开始使用此流程,教学效果后续会继续跟踪。

四、中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提出中国教育能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观点,即能否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其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改变[1,6]。其实,如果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基于中国国情,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1]。中国传统课堂采用的填鸭式和考试成绩至上的模式,不仅束缚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严重阻碍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如何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学科深度融合”?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从宏观上引导,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十年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3]。2015年2月发布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在2015年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基本实现每校至少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9]。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担当主要角色,所以必须深化他们对建设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以利于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宣传、培训和推广。

第二,创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教育发展需要国家作保障,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证稳定的教育环境,那么将不能正常的发展教育。之所以美国的教育信息化非常成熟,是因为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作保障。2003年,美国公立学校已实现100%联网,宽带接入率将近100%。2013年6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连接教育(Connect ED)”计划,要求美国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充分利用并升级E-Rate 项目,力争在未来五年内使美国99% 的学生都能用上高速互联网,让高速网络和最新的信息技术走进校园,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10]。在中国,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只有81%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73%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4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5]。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抢占教育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第三,建立示范点学校,注重教育资源实用。

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建立示范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示范点学校的领导需要制订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与要求。另外,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教育资源实用。如果盲目的效仿,只能造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

第四,培养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

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中国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导致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只是使用信息化工具,却没有信息化意识。从而在信息化环境中既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又浪费大量精力。

2015年在中国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教育高度公平提供了机会[6]。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难点是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应意识到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同时教育部门应利用体制机制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对于学科深度融合,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学会信息技术的手段那么简单,而是要把信息技术转化成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第五,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意识。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学生具有信息化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意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再好也是徒劳。这就要求要把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五、结论

课程整合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授课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区别在于课程整合是从宏观角度、从形式上改变教学模式。学科深度融合则是从微观角度、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模式,即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从而使读者可以在本质上区别这两个概念。

学科深度融合是学科教师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创造信息化教育环境,建立示范学校,同时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提高学生信息化学习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虽然学科深度融合从理论上得到阐述,但是目前还缺少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真实的教学数据支持,这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67.

[2][美]James A. Bane.课程整合[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2012-09-05.

[4]教育部.2013年教育大事记——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402/t20140207_163507.html.2014-2-7.

[5] 教育部. 我国教育信息化三年六突破[D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89/201505/187465.html,2015-5-15.

[6]新华网. 用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综述[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5/28/c_127848883.html,2015-5-28.

[7]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2/t20160219_229804.html.2016-2-4.

[8]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12,05:5-10.

[9]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892/201503/184892.html,2015-2-12.

[10]张进宝,张晓英,赵建华,吴砥.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