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洛阳城的池沼分布、功能及后续演变

2016-12-15吴家洲刘锡涛

唐都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西苑洛阳城洛阳

吴家洲, 刘锡涛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000)



【汉唐研究】

隋唐洛阳城的池沼分布、功能及后续演变

吴家洲, 刘锡涛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州 350000)

隋唐时期洛阳城池沼共有48处,这些池沼数量多,分布广泛而集中;面积大、占地广;多缘河、渠分布,水源充足;与园林完美结合。池沼数量多不仅可以为城市供水,且有漕运之利,同时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可供人们游览观光。唐后期,洛阳城的池沼渐次湮废,至宋时仅剩24处,厘清这些史实对于了解唐代东都洛阳的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助益。

隋唐;洛阳;池沼

隋唐洛阳城,又称东都、东京,“东都,周之王城,平王东迁所都也。故城在今苑内东北隅,自赧王已后及东汉、魏文、晋武,皆都于今故洛城,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东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1]1420-1421据现代考古发掘,隋唐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以西约十公里处,北依邙山,南眺龙门,南北二城区横跨洛水,其南北长7 312米,东西最宽处7 290米,除部分城垣自西向东呈斜线状外,整个城池的平面近于方形[2]。城中洛水自城西南隅引入,自西向东将整个城市分为南北二区,除洛水以外,还引伊、瀍、谷水等入城并开辟数道漕渠[2]。这就为洛阳城的池沼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洛阳城内池沼遍布,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隋唐洛阳城池沼概况

《唐两京城坊考》《河南志》《洛阳县志》《旧唐书》《全唐诗》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洛阳城的池沼,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隋唐时期洛阳城池沼情况

续表1

续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隋唐洛阳城池沼共有48处。当然,表中所列也仅仅是有文献可查的池沼,隋唐时期洛阳城真正的池沼数目应远多于48处。苏辙的《洛阳李氏园池诗记》曰:“其人习于汉唐衣冠之遗俗,居家治园池,筑台榭,植草木,以为岁时游观之好。”[13]可见隋唐时期,有条件的人家热衷于修筑园林水池;帝王更不用说,如隋炀帝时的西苑诸海、湖,唐朝洛阳宫、上阳宫、神都苑中也是池沼星布;这些池沼大都没有文献记载。

二、隋唐洛阳城池沼的特点

(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集中

从表1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洛阳城池沼在宫城、外郭城、皇家苑囿及城周边都有分布,其中宫城有7处,外郭城有22处,皇家苑囿中有13处,城周边有6处;外郭城22处池沼分布在18个坊内;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隋唐洛阳城池沼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以洛水为界,将洛阳城分为南城和北城,南城共有池沼18处,北城共有池沼4处,南城池沼数量远多于北城,当然南城的面积也比北城大。履信坊是池沼最集中的地方,共有5处;明义坊有2处。隋唐洛阳城的皇家苑囿大多集中在西边,如西苑(神都苑)、上阳宫等,所以洛阳城西也是池沼集中的地方,西苑(神都苑)中共有池沼12处。

(二)缘河、渠分布,水源充足

隋唐洛阳城的河、渠以洛水为中心,所有渠道均与洛水相通。按照池沼的分布情况,结合图1,具体可分为五条渠道:

第一条,洛漕诸渠。“洛水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流入外郭城。东流经积善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又东北流,经惠训坊之西,分为漕渠……又东流,经询善、嘉猷、延庆三坊之北,出郭城。”[3]140-144洛水自城西南隅引人后,沿南区流经上阳宫东南,与由城西北隅引人的谷水环绕上阳宫后汇合一处[2]。再支分,一支流入宫城,一支流经皇城汇入洛水。

第二条,以漕渠为中心,包括漕渠(本名通远渠)、洩城渠、寫□渠、瀍水。“漕渠,自斗门下枝分洛水。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又东流,至景仁坊之东南,有漕渠。又东流,经时邕、毓财、积德三坊之南,出郭成之西南……立德坊北街有洩城坊(疑为洩城渠),自含嘉仓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门南屈而东流,经此坊之北,至东北隅,绕此坊屈而南流入漕渠。又坊西街,寫□渠。从宣仁门南,歧分洩城渠南流,与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此坊之西南隅,绕出此坊,屈而东流入漕渠……瀍水自修义坊西南流入外郭城,南流经进德、履顺二坊之东,又东南流穿思恭坊至南门,南流经此坊入漕渠。”[3]140-144

第三条,南运渠、伊水,在仁风坊南。“自城东流,至外郭之东南隅。屈而北流,经永通、建春门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经此坊之南。又经从善坊南,分为二流。屈曲至临阛坊南而合……又北流,经延福、富教、训善坊之西入洛。”[3]140-144伊水从南支分入郭城,一支经归德坊西,东北流经永丰、正俗、修善坊西,折而东南流,经陶化、宣教坊东;另一支经仁和坊东北流穿宣教坊,与另一支汇合东流,经集贤、履道、履信、利仁坊汇入南运渠。

第四条,通济渠分渠。“通济坊南有分渠,自苑内支分洛水,经此坊之南,东北流。经西市东,折而东流。至河南县之西,又北流。至宽政坊之西北隅东流过天门街,经宜仁、正平坊北流,至崇政坊西,过河南府、宣范、恭安坊西北,又东北抵择善坊西北东流,经道德、惠和、乐成、富教、睦仁、静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过官药园、延庆坊之东入于洛。”[3]140-144

第五条,其他渠道,包括导水入西苑的河、渠,流经城周边池沼的河、渠等。

洛阳城池沼分布在各条渠道上的情况见表2。

表2 隋唐时期洛阳城池沼缘河、渠分布情况

(三)面积大,占地广

唐“五尺为步,二百有四十步为亩,亩百为顷。”[14]一亩合6 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亩制同;以大尺为量地尺,一尺合29.5厘米,亩积计为522.15平方米,合今0.783 225市亩,略计为0.783市亩;一里为531米,当今1.06华里[15]。今一市亩等于666.67平方米,一平方千米等于100万平方米。

1.宫城池沼

据考古发掘,宫城城址近方形,北墙长1 400米,西墙长1 270米,南墙长1 680米,东墙长1 275米[16]。据此计算,面积大约1.96平方千米。据《增订两京城坊考》载“九州池,总面积约为55 600平方米”[5]247,即约为0.055 6平方千米,约占宫城面积的2.84%,不可谓不大。徽猷殿前石池,“东西五十步”[3]133-134,约73.75米;“南北四十步”[3]133-134,约为59米;面积约为0.004 4平方千米,约占宫城面积的0.224%,可见石池面积还是很大的。

2.外郭城池沼

外郭城南宽北窄,南墙长7 290米,东墙长7 312米,北墙长6 138米,西墙长6 776米,周长合27.52千米,城址面积达47平方千米[16]。魏王池,“潴沼三百亩”[3]152,约为15.7万平方米,约占外郭城面积的0.33%。月陂,“顷余水泊”[3]168,按一顷计算,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约占外郭城面积的0.11%。白居易宅池面积约为3.4亩,约为1 774.81平方米。韦瓘宅池,面积一亩,大约522平方米。

3.其他池沼

上阳宫园林遗址发掘总面积1 648.6平方米,水池已揭露部分东西长53米,南北宽窄不一,最宽处口宽5、底宽3米[17];最窄处口宽3米、底宽1.2米,池深1.5米左右[17];据此计算,面积大约212平方米,占上阳宫发掘总面积的12.86%,可见占地极广。

“东都苑(即隋西苑,唐神都苑),周一百二十六里,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3]136可推算面积大约为298平方千米。凝碧池,“东西五里,南北三里”[4]139,面积约为4.23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1.42%。西苑内北海“周环四十里”[6]850;五湖,每湖“方四十里”[8]17;占地之广,在古代园林池沼中都是罕见的。“上林苑,周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4]111,而上林苑海周十余里,可见占地面积也很大。

(四)池沼与园林相结合

隋西苑“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上有通真观、集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海东有曲水池,其间有曲水殿……”[18]14西苑中水网发达,水体形态变幻纤曲,形成了海、渠、湖等多种类型的水面,它以人工湖池为中心,湖中建山、环湖置院,各自成景又相映成趣[11]。唐神都苑中宫室林立,丘林繁茂,池沼星布,有合璧宫、凝碧池、龙麟宫、明德宫、射堂、官马坊、黄女宫、芳树亭、高山宫、宿羽宫等等四五十处[11]。据现代考古发掘,上阳宫园林遗址由水池、廊房、水榭、石子路以及假山组成[17]。裴度宅园池,“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3]161

三、隋唐洛阳城池沼的功能

隋唐时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川径流量大,为池沼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隋唐洛阳城池沼星罗棋布,不仅可以为城市供水,而且有漕运之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可以游览观光。

(一)城市供水功能

池沼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有天然的储水功能,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九洲池“居地十顷,水深丈余”[3]135,按深1丈计算,大约可储存水16万立方米;上林苑海“周十余里,水深数丈”[4]114,按周10里,水深2丈计算,大约可储存水1 324.5万立方米;西苑的诸湖都巨大,可储存大量的水。上文提到,隋唐时期在洛阳城开凿了很多河渠,有漕渠、洛漕诸渠、洩城渠、寫□渠、南运渠、通济渠分渠,还有黄道渠、重津渠、甘泉渠、龙鳞渠等[18]3、4、13。又引洛水、榖水、伊水,这些渠水贯穿洛阳城,连接各个池沼,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有些池沼水除了可以饮用外,甚至还有保健作用。醴泉“暖而甘,泉上常有气如雾,疾病者取饮之,多效”[3]157。

(二)水利运输功能

隋唐洛阳城河渠纵横交错,河渠、池沼相通,船只可沿着水道到达各个池沼,有些池沼可以停泊、中转,有些池沼可以泛舟其上。《唐会要》载“大足元年六月九日,于东都立德坊南,穿新潭,安置诸州租船。”[19]《大业杂记辑校》载“重津渠,阔四十步,上有浮桥。津有时开阖,以通楼船入苑。”[18]3直达西苑的诸海、湖,在苑内可以“泛轻舟画舸,习采菱之歌”[18]14。西苑内有“五湖四海……通行龙凤舸,帝常泛东湖。”[8]17白居易经常在自家池中“独酌赋咏于舟中”[3]163。

(三)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池沼中水面开阔、水量大、水质好,为动植物资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池沼中往往都是水生动物众多、池沼植物繁茂。

西苑诸海、湖、池,水里养鱼,水边植柳、花、草及各种蔬菜瓜果,养各种家禽。《海山记》云:“湖上柳,环曲岸;湖上草,碧翠浪通津;湖上花,开烂漫”[8]17-18;还有“鱼跃小莲东”[8]18;“造十六院,屈曲周绕龙鳞渠……备养刍豢,穿池养鱼,为园种疏,植瓜果,四时肴膳,水陆之产,靡所不有”[18]14;九洲池中“鸟鱼翔泳,花卉罗植”[3]135;魏王池“水鸟翔泳,荷菱翻覆”[3]152;裴度宅池“竹木丛萃”[3]161;白居易宅池“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3]163;元稹宅池“多水竹”[3]164;樱桃池,顾名思义,有好多樱桃树。柳当宅池有“楼台水木之盛”[3]164;崔玄亮宅池“有水竹之胜”[3]166;牛僧孺宅池“竹木幽邃”[3]166;韦瓘宅池“有竹千竿”[4]18;明德园池有秋莲;立德坊新潭“四面植柳”[4]141。

(四)游览观光功能

园池结合是中国园林的特色,每一处园林几乎都会有池沼与之配对,池沼与园内的花、草、树、木、石、亭、榭等相映成趣,洛阳城的池沼更是将这种特色发挥到了极致,每一处园林池沼几乎都是游览观光的胜地。

隋时的西苑诸海、湖、池都是风景秀丽的所在。西苑北海周环四十里;五湖,每湖方四十里;范围极广大。“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上有通真观、集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18]14-15西苑是隋炀帝经常游玩的地方,“每秋八月月明之夜,帝引宫人三五十骑,人定之后,开阊阖门入西苑,歌管达曙……”[18]14-15。西苑内湖边景色极其优美,有“湖上月,徧照列仙家。湖上柳,烟里不胜垂。湖上雪,风急堕还多。湖上草,碧翠浪通津。湖上花,天水浸灵葩。湖上水,流绕禁园中”[8]17-18,令隋炀帝流连忘返,“帝因制湖上曲《望江南八阕》……帝常游湖上,多令宫中美人歌此曲”[8]17-18。

魏王池“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3]152,“为都城之胜地”[3]152。裴度宅池“极都城之胜概”[3]161,白居易宅池“有林泉之致”[3]163,可见景色之美。嘉猷潭,“旧为都人游泛之所”[4]22。

有些私人园林的池沼是他们用来接待宾客、宴饮的地方。“太子宾客李仍淑宅。宅有樱桃池,仍淑常与白居易、刘禹锡会其上。”[3]164牛僧孺宅池,“常与诗人白居易吟诗其间”[3]166。

有些池沼是上巳日流觞曲水之所。西苑北海“海东有曲水池,其间有曲水殿,上巳褉饮之所。”庄敬院池,“隋炀帝与宫人为曲水之饮”[3]134。醒酒池,“在董氏东园,而有流杯寸碧两亭夹之”[6]862。

四、隋唐洛阳城池沼的后续演变

据研究,公元601至920年,隋唐时期中国东中部地区的气候在总体上比较温暖,但在波动中呈逐步下降趋势[20]。气候转冷,会导致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造成池沼水量减少、水面下降、面积缩小甚至淤废。通济渠分渠,“其渠至天宝中壅蔽不通遂乃涸绝”[3]143。渠水的减少甚至干涸,必定对以渠水作为水源的魏徵宅池、醴泉、韦瓘宅池、精思院南池、龙卧池造成影响。有些池沼水量减少,立德坊新潭,本“通诸州租船,后潭中水浅,租船不能至”[4]142。有些池沼在隋唐时就已经消失,醴泉“隋大业四年涌出,至九年枯竭”[3]157。

“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21]191唐末以后,洛阳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光启元年(885),蔡贼秦宗权遣将孙儒攻打洛阳,“蔡贼据京城月余,焚烧宫阙,剽剥居民。贼既退去,鞠为灰烬,寂无鸡犬之音。”[22]“东都经黄巢之乱,遗民聚为三城以相保,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仅存坏垣而已。”[10]8359接着经后梁、后唐、后晋三朝,洛阳城开始了漫长的重建工作,直到直到皇祐二年(1050),张奎知河南府事,感到“坊久无榜……命布列之”[4]3,“按唐街陌,分榜诸坊”[23]。但此时的洛阳虽然还有“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24],“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13]516,“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21]191的说法,其实洛阳的园池已不复唐朝时的繁荣。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宋朝洛阳城池沼情况

续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宋朝见于文献记载的池沼共有24处,与隋唐时期相比减少了很多。一些大的池沼已经湮废,如西苑(神都苑)中的诸湖、海、池。而洛阳经历了北宋时期的短暂繁荣后,金元时期长期陷入战乱,破坏较为严重,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已经无法再现历史上的辉煌[29]。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朱世伟.隋唐洛阳城布局与地理环境[J].洛阳大学学报,2003(3):5-7.

[3]徐松.唐两京城坊考[M].张穆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徐松.河南志[M].高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5]徐松撰,李建超增订.增订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6]龚松林纂修,汪坚总修.洛阳县志清乾隆十年刊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7]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M].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

[8]袁闾坤,薛洪勣.唐宋传奇总集隋炀帝海山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9]王谠著,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661.

[10]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27.

[11]赵湘军.隋唐园林考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12]田莹.论隋唐洛阳城的池沼[J].唐都学刊,2008(1):32-36.

[13]苏辙.栾城集[M].曾枣庄,马德富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15-516.

[14]李林甫.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74.

[15]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34-41.

[16]叶万松.略论隋唐东都城遗址的考古收获与文物保护[J].考古与文物,1996(3):71-79.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唐东都上阳宫园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8(2):38-44.

[18]杜宝.大业杂记辑校[M].辛德勇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9]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596.

[20]葛全胜.中国历朝气候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01.

[21]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旧五代史[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33-134.

[2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491.

[24]阮阅.诗话总龟后集[M].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27.

[25]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6]王应麟.玉海合璧本[M].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3259.

[27]韩维.南阳集[M].赵湘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宋代衙署庭园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6(6):1-5.

[29]段笑蓉.宋元以降洛阳城市变迁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5.

[责任编辑 朱伟东 贾马燕]

On the Features, Functions and Late Development of Ponds in Luoyang Cit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U Jia-zhou, LIU Xi-tao

(SchoolofSociologyandHistory,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0,China)

There were 48 ponds in Luoyang Cit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ith the features of being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entralized and with great numbers, moreover, being large and spacious, being built along the rivers and canals, with ample water sources, having perfectly matched with gardens and parks. The numerous ponds not only supplied water for Luoyang City but also served as the water transport of grain to the capital; meanwhile, these ponds provided abundant zoological and botanical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tourists’ sightseeing. During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ponds in Luoyang City decreased and there were only 24 ponds left. Clarifying these facts will be of great help in understanding the city planning in Eastern Capital Luoyang in the Tang Dynasty.

Sui and Tang dynasties; Luoyang; ponds

K928.64

A

1001-0300(2016)06-0030-09

2016-08-23

吴家洲,男,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刘锡涛,男,江西泰和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西苑洛阳城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白鹭飞过铁匠铺
新衣裳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石家庄市西苑小学学生美术作品
看尽古今兴废事的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