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探析

2016-12-13胡荣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胡荣

【摘 要】 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供需矛盾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通过“供给侧改革”,从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医院自身管理、互联网创新等四个方面来完善医疗资源供给,解决我国公共医疗资源的供需失衡、供需错位的矛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供需矛盾;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

一、引言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和生产端入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中供给领域的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中央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后,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解读,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供给侧改革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建立供给优先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产权结构、经济领域中的国进民进、政府调控与民间资本相互结合提高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产品质量等方面。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宏观解决思路。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放缓,逐步进入低速下行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生活中各种资源逐渐显示出供需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供给侧改革就是提出如何提供有效供给,将供给方的质、量、价等形成为需求者认可的供给,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共医疗资源或者说公共卫生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当前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供需矛盾凸显,供给不足和供需失衡现象严重。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供给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现阶段经济的重大发展方向,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来讲,提高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由趋利性回归公益性、由粗放式扩张规模发展转向回归以人性化内涵服务,以质量为重、创新引领、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当前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公共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诟病的主要话题,“医患关系”也成为社会治理中焦点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最大的障碍。公共卫生管理改革的机制转变、制度创新、政策调整,都是围绕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展开。根据国家最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理念,可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公共医疗资源供需失衡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分析公共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原因:需求侧旺盛的医疗需求和供给侧提供医疗资源的乏力。

(1)需求侧旺盛。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我国公民预期生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更加重视健康,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加成为必然,据2015年统计,我国公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居八大类消费支出的首位。与此同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新农合的启动,使得有病时能及时就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不再受到压抑,“小病扛、大病拖”的陈旧理念一去不复返,快速释放出旺盛的医疗资源需求。

同时,随着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人类健康面临的威胁也更加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最新报告显示,环境污染导致100多种疾病,特别我国近来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也使得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2)供给侧乏力。相对于需求侧公共卫生资源快速增加的需求,供给侧却存在严重的短板。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和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内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新建各类新区、开发区,规划时没有配套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数量众多农村居民,新农合的广泛实施保障了农民可获得基本医疗保障,解决了过去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大范围内释放出巨大的需求,农民纷纷到城区高等级三甲医院就医,导致优质公共卫生资源供需不足,旺盛的需求和短缺的供给成为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2、公共医疗资源供需错位

(1)市场化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医疗的配置遵循计划经济中以政府供给为中心的模式,政府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较晚,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虽然政府承担了提供医疗资源的主要责任,但政府公共财力和供给能力有限,政府投入社会医保的经费逐年大幅增加,但在医疗资源投入方面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医疗自身的特性,民营医院在人才、技术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办院场地难找、人才难引进、行业难自律等问题成为制约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资源配置领域的关键因素,民营医院的发展受到了束缚。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某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也即“看病贵”,但市场机制将会促使供给的增加,从而达到均衡状态。但由于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是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仍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来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当前的供需失衡。

(2)地区失衡。据北京市2015年统计,平均每天有70万左右的外地人进京看病,北京市三级以上医院的就诊群体三分之一来自外地。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务资源的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以陕西省为例,西安市常驻居民800余万人,拥有三甲医院40余所,其他地级市几百万人基本上只拥有一所三甲医院,导致大量农民纷纷到省会城市看病,甚至每通往省会的大巴车上,至少一位乘客的出行目的是看病,由此可见,我国医疗资源地区失衡的严重程度。

不仅仅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城区内部也存在严重不均衡。以西安市为例,大量的三甲医院集中在老城区城墙以内,城西老工业区、城北新建城区三甲医院几乎为零,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大时更为严重,导致老城区大型医院附近交通拥挤,居民出行困难,新城区居民看病距离远,看病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供给侧视角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

我国当前公共医疗资源的配置要从供给侧视角入手,通过供需错位的调整和供给短缺的补充,化解当前公共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1、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提高供给效率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政府要适当放权,要革除“管办合一”障碍,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一是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鼓励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正当竞争,通过竞争推动公立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改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要。二是把握医改形势,全面推行医院、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体制改革,实现大卫生健康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实行医药分开机制。医院还应积极与基本医疗保险机构联动,将三保合一管理模式推行开来,完善医保支付系统,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三是开创跨等级、跨行业、跨地域合作意识,促进机构之间协同,医院可考虑与定点高校联合成立培训基地,加强医院科研力量,提高医疗水平。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合作,进行疑难病症的远程治疗,增强先进医疗资源的互通,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提高供给公平

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级别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分级财政体制,使得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投入较多,医疗卫生资源发展迅速,属于优质医疗密集区,而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同时城乡之间、不同规模医院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各级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行分级诊疗的开展,构建协调机制。公立医院应推行医联体等跨等级医疗合作,积极响应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双向转诊之间自由选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真正实现小病基层看、大病精细看。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应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优秀的医生有序流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根本性问题,也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

3、发挥医院管理自治功能,提高供给质量

随着旺盛的就医需求,公立医院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导致公立医院管理水平严重下滑,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质量下降,患者就医体验较差。医院往往重视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单纯追求大型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在医院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各项检查费用增加,耗材,药品的购入也相应增加,医院收入大幅提高,医院过分注重收入的形成,绩效管理偏重结余导向,在管理上忽视了医疗成本控制分析,也忽视了应有的公益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落实公立医院的年度考核与评价机制。财政部门年度投入和补助与公立医院的考核结果相挂钩,则能达到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协同管理作用,从而提升医院管理者的高度责任感,并可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发挥医院服务性、公益性特性。通过成本核算、控制、与分析,将成本管控融入医院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实现成本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从成本分析中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通过强化成本管理,提高医院效率,实现医院的降本增效,从而提高公共医疗资源的供给质量。

4、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拓宽供给空间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院管理模式要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在管理创新方面狠下功夫。互联网+时代,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管理模式。未来无论是电子病历、医生查房、医疗信息推送,各项健康的数据分析,强大的网络系统都能满足医院全方位管理需求。互联网+医疗这一新模式,体现在医院网上挂号、微信平台预约、掌上医院、远程诊疗等诸多方面,真正实现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医院。同时互联网将会提高医疗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列问题。

四、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应从效率、公平、质量、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解决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的矛盾,政府、社会、医疗、患者之间协同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水平,提供精准化医疗服务,才能让老百姓享受质优价廉、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邓念国.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化供给[N].学习时报,2015-12-07.

[2] 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3] 李智.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作者简介】

胡 荣(1973-)女,陕西汉中人,任职于西安市第三医院,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医院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