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情境要“进退自如”

2016-12-12袁仕理

新教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用数情境思维

袁仕理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小学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将严谨的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情境教学”成为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能“进得去”,也就是要真正进入学生内心、挑战学生思维,并与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情境教学还应“跳得出”,即引领学生跳出情境,理性思考、自主建构、提升素养,从而使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本文以苏教版“图形与位置”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情境教学中的“进”与“退”。

一、教学情境要“进得去”

1. 要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用直观表达抽象,用感性触摸理性,是小学数学非常值得倡导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情境教学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有效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助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行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寻情境背后蕴藏的知识本质,实现学生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愿望,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创设了“击鼓传花”的游戏情境,音乐停止后让接到花的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位置,教师背对学生并根据描述猜测学生的座位。学生这样描述:“我坐在第一组第四桌。”“我坐在第二组第三桌里面一个。”“我坐在第二组第五排右边一个。”教师转身后根据学生的描述不时“找错”位置,并提出问题:“刚才大家的描述比较麻烦,也不够准确,容易让老师找错。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第三位同学的位置呢?请大家试着写一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仔细地进行思考,随后展示出了几种较为简洁的方法:①二、五;②2、5右;③2-5等。学生此时的思维呈现出放射状、多向性的特点,其想法既充满想象力,又富有创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便水到渠成。

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以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要尽量做到让问题触及学生思维的转折点、疑难点、关键点,制造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兼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场”,从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抽象过程。

2. 要能融入知识体系。

情境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的桥梁和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否则就背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教师应当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能与知识内容互相融合的、指向知识本质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上述“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有争议的描述位置方法,体验到确定位置必须有共同遵守的规则,由此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在列与行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班级学生的座位情况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是行”及数行数、列数的次序规定;而后有序达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紧扣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情境中的素材为学生创造体验的环境、联想的基点、思维的空间,沟通了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体系的联结点,找准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有效激发了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情境要“跳得出”

1. 跳出情境理性思考。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上演“生活剧”的层面,它所追求的是深层思维的价值。在情境的“调剂”作用下,学生饶有兴致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将知识从情境中“剥离”并进行适当抽象,引领学生理性思考,跳出情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归纳发现能力。

例如,“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当学生根据“南海舰队巡逻中发现可疑船只”这一情境展开探索并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的方法后,教师利用课件将巡逻艇与可疑船只抽象成雷达屏幕上的两个点O与A。先让学生以O为观测点描述A点的位置,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以A为观测点,你能用一句话描述出O点的准确位置吗?”这时,学生必须运用刚刚学习的“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的方法,改变观测点并找出方向和距离重新定位,促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建构过程,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从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同时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逆向思维能力。

2. 超越情境发展素养。

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郑毓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领学生超越课堂中的现实问题情境,经历从现实原型向相应的“数学模式”过渡的数学化的过程,从中揭示其中的共性特征和本质属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数学素养。

例如,“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教师利用班级座位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后,设计了以下几道由浅入深的练习:①出示数对(3,1)(3,2)(3,3)(3,4),让相应的学生起立并说一说为什么站起来的是笔直的一列?②提出问题:“你们能否超越老师,只说一个数对就让一行或一列同学起立吗?”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交流碰撞之后想出了数对(4,x);③进一步深化问题:“你能想出一个数对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吗?”在师生共同的辨析、讨论、交流中,逐步形成共识:“这个数对是(x,y)时,全班同学都要站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教师超越情境提出的几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推理、反思、矫正,从而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初步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数学模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萌发。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强有力手段。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变式和拓展,超越了原有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直抵数学知识的内核,从中感悟和浸润符号化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用数情境思维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