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体学角度赏评鲁迅小说《风波》的英译

2016-12-07杨冰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风波

杨冰洁

摘 要:本篇论文以客观的态度,对鲁迅先生的《风波》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进行赏析。主要从词法、句法以及语义的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引起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于文体学规则的重视,使译文能够尽量接近“信、达、雅”的状态。

关键词:翻译 风波 杨宪益、戴乃迭 语言学

一、前言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尤其是先生创作的以“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为题材的小说为中国文学史开创了全新的面貌。同时,鲁迅先生小说中所体现的独特视角和凝练尖锐的语言特色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所要探讨的《风波》一文,描述的是 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引起的关于留不留辫子的风波,鲁迅先生以其惯有的含蓄节制的文风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没有得到改变的封闭愚昧的沉重氛围。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二人均是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二人合作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本文中,笔者将以客观的态度,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些文学巨匠和翻译大家的作品进行赏析评论,希望通过以下分析,能够引起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于文体学规则的重视,使译文能够尽量接近“信、达、雅”的状态。

二、从文体学角度比较《风波》原文与译文

(一)词汇

小说翻译中,译文对原文的变动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词汇层面,用词的准确性,词汇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这些在翻译时都应考虑进来,这样才能昀好地保留原文的意思。

关于《风波》这篇小说的英译,首先,就译文标题来看,杨氏夫妇将“风波”一词译作 “Storm inA Teacup”这一短语。笔者认为这一处理十分巧妙,“Storm in A Teacup” 是“小题大做”“小事引起的大风波”。这样翻译不仅会使英文读者觉得十分地道、亲切。同时也与小说内容起到了呼应作用,而其中透出的讽刺意味也与原作者的文风相符合。此外,原文中的人名“七斤”“九斤”等,在译文中则变成了“Sevenpounder” “Ninepounder” 将斤准换为磅,在实际重量上变化并不大,不影响文意表达,也便于外国读者理解。类似这样的翻译还例如文中九斤老太说的:“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译文中则是“I dont like watching everything going to the dogs”又如将“十多日”译作 “a fortnight”。

这些都使译文符合了目,标语言的规范,同时又准确而生动地传达了原文意思。 当然,这篇译文在词汇使用方面也有一些不当之处。如将“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后,便渐渐地变了不平家”这句中的“不平家”译作 “fault-finder”在词义上虽然没有太大出入,但却使原文的幽默效果讽刺意味消失了。此外,词汇使用的精确性在翻译中也十分值得注意,如原文中七斤嫂“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这句中的“瞥见”一次被译作“look” 这一广义的“看”,减弱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二)句法

句法层面包括句子的长短,节奏的松散度,时态语态的运用等。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保证句子的语法意义与原文一致,更要注意灵活地使用句法结构,使得译文能够尽量地保留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原句传递的主题思想。

在《风波》译文中,有几处长句和短句的使用十分精妙。如七斤嫂问“皇帝要辫子么?”七斤回答“皇帝要辫子。”而译文则直接写作 “He does.”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这样简短的回答要比完整地回答更能表现人物内心的失落和无望。后文中又将“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地问”译作 “shedemanded hastily” 此处的短句也更能体现急促的心境。此外,翻译中时态的使用也很值得注意,相对于汉语,英语的时态更为严谨而多样,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合理地应用时态会为译文增色不少。如原文中七斤嫂看到“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前文提到,赵七爷在革命后便将辫子盘在头顶,像道士一般。)译文中写做作“Mr. Chao was not wearing his hair like a laoist priest today.” 这里使用了过去进行时而非一般过去式,能够强调事情的紧迫性,也反衬出七斤嫂心中的焦虑。后文中将“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译作 “Mr. Chao was standing behind Sevenpounder, opposite Mrs. Sevenpounder.”也有同样的效果。因此,这几处翻译虽然在句法形式上没有完全地忠于原文,在主题意义表达和美学价值上却是更能接近原文。这是由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句法特点决定的。

(三)语义

语义分析是指对文章中词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传达这种意思的方式的研究。由此观之,前文所提到的词汇和句法都是语义的基础,而我们文学翻译中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地使用词汇和句法,昀终使得原文的语义尽可能地完整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下面笔者将从几个具体的修辞手法入手,探讨《风波》译文中对于原文语义的传达的准确性。

《风波》一文中,昀引人注目的就是九斤老太那句“一代不如一代”。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通过反复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译文中对这句话的翻译是“Each generation is worse than the last”且全文没有为追求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对其有所更改,从而使译文也有如原文一样的表达效果。还有一处,在形容赵七爷时,原文说到他是“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而译文中将“学问家”译作 “something of a scholar”这里考虑到中英文化的差别,将中文里的暗讽在译文中用直接的讽刺表现出来,有利于英文读者理解,也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文的表现张力和幽默感。

三、结语

本文从语言学词汇、句法、语义三个角度,对杨氏夫妇翻译的鲁迅先生小说《风波》译文与其原文进行了简要的比较和赏评。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翻译大家,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也很难完整地重现原文特色,这就使得译文的文学价值有所折扣。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文学翻译绝非易事,它要求译者不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有着熟练的掌握,也要对两种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得译文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同时,译者也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美学价值。而将文学小说这一文类放在文体学框架下进行解剖分析,将有利于译者把握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思想,这就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体可循的方法,有利于译本与原文达到价值等同的状态,使得本国文学更能为其他国家人们所欣赏,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Gladys Yang.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2.

[2]鲁迅,呐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董启明,新编英语文体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

[4]奚向男,《风波》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方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6年1月,第 16卷第 1期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风波
“打断腿”风波
迟到风波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改名风波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