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2016-12-06韩志丹

中国市场 2016年32期
关键词:感动中国中国精神

韩志丹

[摘 要]“感动中国”节目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认可,已向全国观众展示出了一系列优秀模范个人和集体,其中也不乏一些少数民族模范人物带给观众心灵震撼的榜样精神。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传递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塑造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文章以“感动中国”节目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为研究对象,评析其中国精神。

[关键词]“感动中国”;少数民族模范;中国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77

在中国人精神导向缺失的年代,在各种价值导向泛滥的时候,“感动中国”的出现似乎给人们带来了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是“中国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诗”。[ZW(]邵成武.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感动中国》样态解析[J].中国电视,2006(8):42-45.[ZW)]“感动中国”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以表彰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优秀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品牌节目,其中涌现出许多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他们的爱没有民族之分,彰显中国精神。

1 解读“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

“感动中国”之所以影响力巨大,与其丰富的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从它的评选标准来看: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充分表现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正契合了普通个体当前的精神需求。其次,从它的评选思路来看:挖掘一年以来新闻事件中的主角,表现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社会的良性发展,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最后,它将抽象的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取向及民族精神加以具体化,准确清晰地把握社会时代价值观。综观这些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他们体现了时代推崇的中国精神,这些都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细究其感动事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精神特质。

1.1 爱国爱教

关于爱国,“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都具有历史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正是依靠爱国主义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才能使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关于爱教,回族历来就有忠于真主和君主的“二元忠诚”伦理道德,这种伦理哲学要求回族的人们热爱自己的宗教信仰,热爱自己的祖国,以叛国叛教为最大的耻辱。回族王有德同志,情系治沙,汗洒荒漠,爱国爱乡,把自己的经历投身到治沙事业中,是家园的守护神;同时,王有德同志也爱教,拥有民族信仰,遵守回族伊斯兰教中提倡的清廉做官、清白做人,身为领导干部而为群众谋福利。

1.2 团结博爱

少数民族发展至今,团结互助是其赖以生存至今的重要原因。维吾尔族的伦理哲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族源和北方很多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吾尔”本身就是团结、联合的意思。被誉为“新疆十大母亲”的维吾尔族阿里帕·阿里马洪共养育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包括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族。70岁的她展开羽翼,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空,把弱小心灵的惶恐抚平成面对尘世的从容。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维吾尔族共产党员——达吾提·阿西木,曾在“2·24”新疆巴楚地震中,全家5人遇难却还坚持带领乡亲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他扶危济困,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从繁华的都市,走进大山深处,扎根深山,到悬崖小学支教,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学生的爱。

1.3 求实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回族的王有德,用25年的时间,带领林场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4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变昔日黄沙满天和沙地贫困林场的恶劣条件为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用他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中国精神披荆斩棘,用无穷的智慧锻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 弘扬“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之中国精神的新路径

英雄模范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然而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如何以一种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这些英雄模范的精神继承并弘扬,少数民族模范自身有其民族特质的精神价值,借助“感动中国”这个平台,拉近了少数民族英雄与百姓的距离,给各族儿女一个清晰的典范,创新弘扬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路径势在必行。

2.1 营造践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是社会一切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氛围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不仅包括物质氛围,还包括精神氛围。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在全社会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要不断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激发全社会的民族伦理道德情感,形成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积极践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因素,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为弘扬“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营造良好氛围。

2.2 注重现代人道德信仰力量的塑造

道德信仰对于一个民族的兴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少数民族模范都有着坚定的民族信仰和人生信仰,对道德信仰有着深刻的认识。当今我国公民道德信仰缺失现象严重,道德信仰的树立有利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感动中国”中的少数民族模范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国家,热爱自己民族的信仰。比如,回族的少数民族模范,信仰“清廉和勤劳”,王有德同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清廉做官、清白做人的中国精神值得继承与弘扬。苗族的李春燕,大山里的赤脚医生,怀着心中的信仰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

2.3 充分提高少数民族模范影响力度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模范的榜样影响力,这种方式在树立民族伦理道德、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美德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模范示范方式的实施效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在模范的树立方面,片面强调模范榜样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致使模范人物高不可攀走上神坛。在宣传模范中国精神方面,主要采取的手段是以新闻、网络媒体宣传的形式,或是写进教材供大家学习。这种单一的宣传模式不仅覆盖面有限而且方式过于简单,已经激发不起学习者的兴趣。“感动中国”栏目为模范示范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感动中国”栏目不仅提高了模范榜样的可信度,而且与时俱进地改变模范榜样的评价标准。由于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的变化,在宣传模范人物事迹时,要注重宣传的方式方法,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宣传实效。“感动中国”宣传方式的创新使得模范示范更加生动和可信,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邵成武: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感动中国”样态解析[J].中国电视,2006(8):42-45.

猜你喜欢

感动中国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
“感动中国”2014年度军工人物:于敏、师昌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