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项三穴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2016-12-06王歆婷郑士立潘胜莲方芳吴斯

福建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天柱椎动脉动脉血

王歆婷,郑士立,潘胜莲,方芳,吴斯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针刺项三穴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王歆婷,郑士立,潘胜莲,方芳,吴斯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眩晕;血流动力学;项三穴;平均血液速度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等,是指一种症状以眩晕为主,以头颈部活动时发作为特点,为外伤导致颈椎内外环境平衡失调或颈椎退行性变而诱发的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表现以眩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为主,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许多研究认为与椎-基底动脉的血供有着密切关系[1-3]。经颅多普勒(TCD)是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重要手段,能动态观察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具有安全、简便、无创性的特点。为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现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项三穴(风池、天柱、天牖)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21~56岁,平均(43.36±7.53)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5 a,平均(5.24±1.05)月;所有病例治疗前均进行椎-基底动脉TCD检测,以平均血流速度(Vm)正常值为界,分为高流速组与低流速组,其中高流速组12例,低流速组48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第3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拟定:

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发作;②旋颈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颈部运动试验阳性;⑤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如耳鸣、耳聋、视力障碍、恶心呕吐、胸痛、心慌等;⑥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此次发病未经药物治疗。

1.4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美尼埃病、脑动脉硬化、位置性眩晕、药物中毒、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耳源性、脑源性疾病)所致眩晕;②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③有其他原因如晕针、酒精过敏、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能行针灸治疗者;④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异常的颈性眩晕患者。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取穴:项三穴(风池、天柱、天牖),均取双侧。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0.30×40 mm不锈钢毫针,风池穴针尖对准鼻尖方向进针约30 mm,天柱穴、天牖穴直刺约25 mm,针感均以重、胀、酸为佳,得气后行快速小幅度提插,频率200次/min左右,幅度1~2 mm,每穴位行针10~15 s,留针30 min,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行针方法同前。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TCD检查。

2.2 观察指标采用以色列RIMED LTD有限公司产DIGI-LITE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基底动脉(BA)、左右椎动脉(LVA、RVA)平均血流速度(Vm)。

2.3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 20.0版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校正t检验。

3结果

见表1~表2。

表1 高流速组治疗前后Vm比较(x±s)cm/s

表2 低流速组治疗前后Vm比较(x±s)cm/s

4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机械压迫、血管闭塞、硬化、痉挛、畸形,交感神经受刺激及体液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2],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被公认为是发生颈源性眩晕的主要原因[3]。TCD通常作为颈性眩晕患者首选监测手段,能敏感地反映脑血管功能状态及血流速度情况,提示流速异常、血管痉挛及硬化情况,是评价颈椎病椎动脉脑血流状态和血流量的有效方法[5]。TCD测得的动脉血流速度(Vs、Vd、Vm)可以看作是脑血流量的相对指标。其中Vm由于很少受心率、心收缩率、外周阻力和主动脉顺应性等心血管因素的影响,而且可代表搏动性血液的供应强度,因此生理意义最大[6],故本次研究选用Vm作为观察指标。

项三穴是我们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治疗颈源性疾病的有效穴位,先期研究表明针刺项三穴具有疏肝理气,通达气血、脑目以及通络作用[7]。风池为足少阳经穴,多经交会穴,可使阳经之气得到激发;天牖为手少阳经穴,具有祛风止眩等功效。针刺上述穴位可疏通胆经及三焦经经气,经脉通则气血畅,气血上行灌注于脑,使髓海充养。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还出于项部的唯一腧穴,《类经图翼》云“天柱主治头旋脑痛,鼻塞泪出,项强肩背痛,足不任身,目暝不欲视。”《金针梅花诗钞》曰“天柱将颓眩晕生,头疼项强脊难伸”。本穴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以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对脑血管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能够调节血管运动平衡,从而缓解眩晕的症状[8-9]。

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改变,可呈血流速度增高(血管痉挛)或血流速度减慢(供血不足)改变。本研究表明:针刺项三穴对高流速组降低血流速度与低流速组升高血流速度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针刺能有效地缓解颈部肌肉痉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状态有关,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1]宋坤锋,高延征,高坤,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74-77.

[2]孔令忠,纪清.颈性眩晕的发病学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62-64.

[3]连树林,丁庆刚,旋静,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32-433.

[4]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第3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7.

[5]HUAY.Applied carotid and inu-acranialvasculardiseaseultrasonic diagnostics[M].Beijing:Beijing Scientific Publishing House,2002:81-82.

[6]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中国针灸,2005,22(5):325.

[7]郑士立,宋丰军.滞针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8):38.

[8]袁晓军,郝喜书,赖仲平,等.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5):285.

[9]符健.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4):38.

R246.6

B

1000-338X(2016)04-0064-02

2016-06-02

王歆婷(1988—),女,医师。

猜你喜欢

天柱椎动脉动脉血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勘误声明
喻天柱作品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