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及其意义和局限

2016-12-06倪颖微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理性

倪颖微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及其意义和局限

倪颖微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美德即知识”是道德哲学的核心,由“知”“行”合一论、德行和知识、“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作为基本内涵。其道德哲学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局限性。虽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如今的道德教育有本质区别,但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模板。我们应在继承发扬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同时,摒除其消极因素。

苏格拉底;道德哲学;德行;意义;局限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最著名,也是最不幸的思想家之一。他并没有留下任何自己的著作,但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广博的思想体系。

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不是纯思辨的个人事务,而是一个公民对城邦所尽的义务。他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将哲学关注点转移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苏格拉底,2007年)。道德哲学是其哲学核心,蕴含了他的哲学基本原则,表现了道德和知识的统一性。他确立了理性的道德原则,接受并坚持德性可教的原则,通过不断地向他人和自我问询来进行道德教化,这既是他的道德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武卉昕,2006年)。

1 道德哲学内涵

1.1 “知”“行”合一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提出在伦理、道德中寻求知识的新观念。他强调的“知识”是理性的必然真理。他认为这种知识是不是天然获得的,而是对整个世界理念的认知,“自我”的知识(叶秀山,1986年)。

从古至今,很多人对这个命题批判是它等同了“知”和“行”,否定了两者的区别和矛盾,但苏格拉底是从自己的基本哲学立场来解释的。在他看来,“理念”就是“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现实性力量。“德”包括了一切人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实际中产生的作用也是其内涵,所以可以将它理解为人的本质。知识为善,无知为恶。关键就是这里的“知”是一种自然的知识,是一种对人的理性认识自己的道德意识,有这种意识的人便拥有“善”,没有这种意识的人便是“恶”的象征。

1.2 德行可教与知识之回忆

苏格拉底认为德行的可教并认为其可教性的原因就在于“美德即知识”。善事是可教可学的,不应由回忆而来。如果善既是回忆,就不必再教或学。他坚定的相信包括道德知识在内,一切知识都只是回忆,即都是植根在心中,而不是他人灌输进去的。感觉的东西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天然的禀赋,这不需教,也不能教。教师能教授的只能是普遍的、原理性的工具。

1.3 “无人自愿为恶”和“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

基于“知识与德行的同一性”这个基本前提,苏格拉底提出“无人自愿为恶”,其逻辑关系如下所示:知识为美德,则无知为罪恶。他认为,认得行为不能靠“好”、“恶”、“爱”、“憎”,而是要看“是”、“非”、“真”、“假”。苏格拉底强调以理性的知识来保证利益的实现。他的“趋善避恶”论不同于一般功利主义,经验主义,也不是指向一般自然主义动物的本能,而是具有了理性的更深层的内容。

2 道德哲学的意义

2.1 科学方面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倾向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道德伦理哲学家,我们也不能忽视他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道德与自然本是一体的,他不区分自然物与道德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他对道德的关心等同于对自然界的关心。他关心的不是现象界中有差别的事物,而是它们背后具有共同性质的“相”。他包揽了构成现代科学体系的四条基本原则前三条,构成了唯理论,是科学的决定性因素和标志性要素。苏格拉底的唯理论和“相”论对科学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之父”。

2.2 教育方面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的最著名的命题“美德即哲学”,揭示了教育与美德的联系,确立了教育的目的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苏格拉底,2007年)。

美德是善,是勇敢、节制、正义,也是孝道、友爱、友谊。苏格拉底认为人固然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这个过程来获取知识,完善自身的美德。他的道德哲学不仅赋予了教育、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从根本上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这与我国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相符合。

2.3 道德方面

苏格拉底对道德哲学研究使道德的重要性得到强调。道德上的“善”或所谓 “美德”的往往被人当成是缺乏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虚幻的感性存在。他认为道德是对幸福、美好、造福人类知识的掌握。“美德即知识”这个伦理命题将道德情感上的感性和道德生活中的理性统一起来,将“善”和人们对“善”的追求,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道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里变得具体可触。他不仅是凸显了道德的重要性,阐明了美德的五个构成要素,也提出职业道德原则。对道德的高要求,促进民主制进一步完善,使社会更为和谐。

3 道德哲学的局限

从理论角度看,对德行的认识不一定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对德行的践行(边晨,2007年)。“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忽视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他草率地将人的情感和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剔除出去。过于强调人的价值、理性,人与物的区别,忽视了人也是物中之一物。他只抓住了特殊性,忽视了普遍性。

从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被从三个角度反驳即可预见他道德的局限性:第一,即使人具有知识,知道何为善何为恶,也可能不愿做善事,因而不具有美德。第二,即使人具有知识,也愿意做善事,但他可能不具备行善的能力,因而不具有美德。第三,道德仅是一种个人情绪的表达,是依每个人的感觉而定的,因此不可能在价值层面上建立任何可靠的知识(李石,2003年)。

4 结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其道德哲学给了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美德即知识”为核心,由“知”“行”合一论、德行和知识、“有意为恶优于无意为恶”作为基本内涵的道德观,不仅是对哲学的丰富,也是对科学发展,他拓展了教育,提升了道德水平。但其有其局限性,故我们应辩证看待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1]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2] [古希腊]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M],唐译译,吉林音像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6月第1版。

[3] 武卉昕,《苏格拉底之德性的教化》,《兰州学刊,哲学研究》[J],2006年第7期。

[4] 边晨,《浅析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法制与社会,教育文化》[J],2007年2月刊。

B82

A

1672-5832(2016)05-0238-01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美德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诚实是美德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苏格拉底的信仰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美德威:让学习音乐更简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助人为乐是美德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