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文化融合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2016-12-06冯文奂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西蒙李安

冯文奂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中美文化融合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冯文奂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李安作为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他的作品中既包含了东方的传统观念也包含着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下,李安试图并成功找到了一个文化的契合点,这就是李安电影的特别之处。其代表作品《喜宴》就是典型的以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为背景的作品。

电影《喜宴》是一部经典的反映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作品,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真实地折射出了中西文化融合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有助于探寻合适的跨文化交流的途径,并最终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甚至是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目的。

本文以电影《喜宴》为例,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并挖掘影片中文化深层观念上的差异。本文选择了一个扩展性较强的叙述视角,在实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同时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人文内涵,并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 电影简介

已经定居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西蒙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区。身在台湾的高伟同父母并不知道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高伟同快点结婚,好延续高家的香火。高伟同的公寓里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葳葳,于是西蒙想出了让伟同和顾葳葳结婚的点子,这样一来既安抚了高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葳葳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西蒙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复杂的事端,高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视角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

《喜宴》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也有很多美国文化的缩影。导演李安极力表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也许这正是他对中国人的意义认识之所在,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还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2 父子关系的重建

在李安的观点里,父子之间的敏感关系、个人的孤独感、现代性和传统继承之间的混乱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喜宴》中,导演李安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表面,而是努力思考解决这种文化差异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喜宴》中,我们才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从故事的结尾部分,我们得知父亲已经知道了真相,但他选择了沉默,他同样给了西蒙一份礼物—红包。虽然他没有积极地接受他的儿子的情人—西蒙,但他的行为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西蒙的认可。但在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不敢声张。面对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伟同的父亲选择了妥协,这不仅是被强迫的,也是战略上的退却。当伟同的父亲与西蒙坐在风中,面对河水荡漾,他的眼睛似乎是那么无助。一旦对东方文化的信心消失了,威严也消失在风中,只留下个人的平等。更有趣的是,在电影的最后,当两个老人要离开纽约时,大家一起看婚礼当天的照片时,父亲微笑地看着照片,当看到相册的最后一张—伟同和穿着婚纱的葳葳以及西蒙站在一起的照片时,父亲突然回到现实,收起微笑,起身告别,并自然地对西蒙说“谢谢你照顾伟同”。与此同时,他还说“高家感谢你所做的一切”,这句话包含了父亲的千言万语。影片的最后,父亲站在安检口,面对检查的人,双臂举过头顶,在一瞬间,我们意识到,父亲已经接受了这个结果,他已经放弃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压迫下,伟同也必须接受一个“三位一体”的家庭,在文化的概念上,父母和儿子都已经做出了一定让步,让步才是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

在《喜宴》上,当伟同的父亲第一次踏上西方国家的国土,背后是他听话的儿子,他非常自信:昂首挺胸地走在纽约的大街上,所有的这些都显示了他的自信和权威。然后电影里出现了父亲睡觉的近景,毕竟他已经老了,在酣睡中,父亲显得更加软弱和无力,廉颇老矣。在电影的结尾,当接受登机检查时,伟同的父亲抬起双臂,这似乎表明了传统文化向另一种强有力的新兴文化的投降;与此同时,它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接受和融合的关系。

3 电影中角色的塑造

在电影的结尾,在机场,父亲举起双手的动作有很深的内涵。首先,伟同的父亲是一个元帅,大多数的生活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所以他必须知道他的行为代表什么意思—代表投降,这也是一种妥协—父亲对他的儿子妥协、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妥协。能够做出这样的让步,父亲的精神状态是无助的,父亲只有默默地在儿子的背后付出,但是在他心里明白,他的孙子留下了了,延续香火的梦想和期望实现了,这是另一种胜利。电影的结局很圆满。顾葳葳决定给高家生孩子,并请求西蒙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西蒙满口答应,三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伟同对父母的帮助,西蒙对伟同的帮助和薇薇对伟同的帮助都是出于对彼此的那份爱,这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和谐。

伟同父亲的妥协象征着传统的父权文化的涅磐重生。当西蒙问伟同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他已经知道一切吗?他回答说,“If I don’t let them lie to me,how can I have got a grandson?”这句话反映了父亲的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传统父权文化在妥协接受同性恋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家族继承的基本目标。在影片中,导演李安大胆颠覆传统文化和道德,为同性恋建立了一片理想的净土。

顾葳葳这个角色在电影里设置地非常巧妙,她扮演整个故事的一个中间人,她不仅连接着伟同和他的父亲,还联系着高家的孙子与整个家庭。此外,她还在解决和调解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伟同和他的父亲、西蒙和伟同的矛盾通过她得到减轻和缓解。从表面上看,她是个意外的介入者,但事实上,在电影中,她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结合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因此,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角色,电影精心地构造一个尖刻但充满温暖的现代神话,为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了幽默和轻松的喜剧气氛。

4 跨文化意义

这虽然是一场闹剧,但事情的结局是完美的,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部分。虽然彼此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是有尊重和妥协存在的,不论是在中国传统伦理的代表—父亲一方,还是在西方思想的代表—西蒙一方,这也意味着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能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经过不断的融合从而达到比较好的交际效果的。

在电影《喜宴》中,李安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观察和思考。实际上,在电影中,李安没有给跨文化交流的碰撞和融合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李安通过日常琐碎的细节和他的认知展示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事实上,在电影中,作者客观地、理性地显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毫无根据地奉承和批评,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西方观众的日常生活习俗,也带来了不同的西方思想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电影《喜宴》表现了伦理与道德标准下的客观事实,两代人在传统与西方自由主义之间摇摆纠缠。双向理解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这就是李安通过《喜宴》告诉大家的。

5 结论

《喜宴》是导演李安扬名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幕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使故事皆大欢喜。更重要的是,电影将中西方文化融合描写地淋漓尽致。

《喜宴》,听似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字,看似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看完这一部电影的人都会感觉到,《喜宴》所想表达的绝不仅仅是这样一种简简单单的中国传统礼仪的风采,它包含的内容和层次丰富得惊人,两代人的情感交流、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的不同追求甚至整个华人社会对性的态度,以及不同身份的碰撞和融合所蕴涵的政治暗指,让人笑中有泪地观看完《喜宴》之后,仍觉得回味无穷。

[1] 柯晓兰,刘玉平.李安早期电影的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11

[2] 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J].华文文学,2004

冯文奂(1992.07-),女,汉族,山西大同,研究生,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J905

A

1672-5832(2016)05-0124-02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西蒙李安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治史经验与方法——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