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国际传播分析
——以“记者无疆界”为例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非政府圣火

谷 扬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北京 100000)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国际传播分析
——以“记者无疆界”为例

谷 扬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北京 100000)

在全球公民社会的背景下,国际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兴主体。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出发,以“记者无疆界”为例,着重分析非政府组织的国际传播策略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消极影响。

国际传播;国际非政府组织;媒体策略;消极影响;记者无疆界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大工业向全世界加速扩张、普及,也使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因两级体制和两大集团对抗关系瓦解,美苏冷战对抗关系终结,暂时解除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地缘政治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在下降。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政府间组织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上升。

在此背景下,非政府组织无论在全球治理还是各国国内治理方面有更为活跃。非政府组织数量急剧扩张,非欧美国家、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势头尤其加快。然而,非政府组织在不同国家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依在规模、能力方面保持着极大优势。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非政府组织为先锋,不断向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渗透,以各种“软”、“硬”手法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西方“民主观”“人权观”“价值观”以及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使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国际非政府组织蒙羞。

1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情况

1.1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非政府组织可定义为:非官方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合法的公民志愿组织。简言之,构成非政府组织必须有五个要件:一是非政府性、二是非营利性、三是公益性、四是合法性、五是志愿性。此外,非政治性、非宗教性、非宗族性,也是理解非政府组织、尤其是理解非政府组织合法性的重要要件。①

国际非政府组织是指组织目的与活动范围具有国际性,或机构设置与成员构成具有国际性,或者资金或其别的主要资源来源或用途具有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

1.2 国际非政府组织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托马斯·雅诺斯基教授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相互起作用的组成部分,即国家领域、私人领域、市场领域和公众领域,政府活跃于国家政治领域,企业活跃于市场经济领域,而非政府组织则活跃于介于国家、市场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公众领域,非政府组织是政治、经济力量以外协调社会运作的第三种力量。②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全球化,介于国家、市场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的公民社会往往是跨国界的。

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及由此导致的政治社会和人文心理变迁,导致政府和市场“失灵”加剧。“失灵说”认为由于政府部门垄断性地提供公共物品,往往只能从多数人的需要出发,很难依据具体情况满足每一个特定的个体或特定群体的特殊要求。缺乏市场式的竞争机制,也缺乏灵活性与效率,服务成本高但效率损耗大。市场弥补了许多政府不具备的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但由于其私有制基础与最大限度地追求绝对利润的本能,不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本身为目的,在供应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是可能出现排他性。亦可能造成供需不平衡。非政府组织为弥补政府与市场功能缺失或失灵应运而生。在全球公民社会的背景下,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国际非政府组织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1.3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方式

国际非政府组织一般通过倡议与游说、特定问题的研究与相关信息的传播、从事运作性发展项目、人道主义救援和参与、监督和协调政府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策与行为等方式实现自己的运作。在上述方式不能达到自身目的时亦会采取抗议和斗争等较为极端的方式对政府或政府间国际组织施加影响和压力。

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国际非政府组织凭借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建立起了从当地到全球的网络组织形式。其跨国性活动依靠在全球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和网络上的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共同行动等形式来展开。

1.4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

由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可见,非政府组织是非盈利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和成员。而事实上,政府对许多非政府组织进行注资,这将导致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其经济上的支持者承担义务,作为强势政府推行政策的工具,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帮凶”。

2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传播策略——以“记者无疆界”为例

2.1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传播方式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直接传播

国际非政府组织直接传播的对象是目标行为体本身。直接传播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进行沟通与交流;二是非暴力的直接行动。国际非政府组织通常首先对目标行为主体进行直接的传播,要求目标行为体停止某项行为或改变某种态度。在直接沟通和交流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有时会采取某些非暴力的直接行动,与目标行为体形成直接的冲突与对抗。

(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间接传播

国际非政府组织间接传播的对象是全球公众和其他相关目标行为体,即通过公众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和其他相关目标行为体构成的直接压力,迫使目标行为体改变行为或态度。间接传播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面向公众的信息披露;二是杠杆传播。其中直接面向公众的信息披露是通过大众媒体、国际资源等将相关信息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公众对目标行为体的认知框架来发挥作用;杠杆传播则是通过更加强势的第三方作用促使目标行为体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非政府组织“记者无国界”为在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常用的传播方式。“记者无疆界”联合“藏独势力”在奥运圣火传递的过程中上演的闹剧是一场“人权主义分子”和“记者无疆界”组织秘书长罗贝尔·梅纳尔之流精心策划的精密行动。“记者无疆界”利用媒体,形成舆论,企图对中国政府施压。该组织通过制造媒介事件,利用法国媒体将圣火传递至法国的客观报道演绎成政客玩弄民意、操纵舆论的宣传。

2.2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媒体策略

非政府组织通常有四种国际传播的媒介策略:第一,投其所好制造媒介事件,即通过象征性行为吸引媒介注意;第二,信息补贴策略,即尽可能为大众媒介的采访和报道提供方便;第三,点面结合策略,即在具体议题构建过程中,以点媒体带动面媒体,最后形成对该议题的广泛持续报道;第四,分类对待策略,即针对不同特性的媒体选择不同版本的信息内容等。③

奥运圣火传递的过程,参与报道的媒体广泛,受众影响面广。“记者无疆界”组织选择在奥运圣火传递中高举黑色横幅干扰,有利于扩大媒体事件的影响力。该组织所制造的媒体事件本身,涉及敏感的“中国人权问题”,符合西方国家利益,能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西方媒体乐于成为该媒介事件的推手,它们欢呼视而不见圣火的大多数,将媒介图景建构为大批的反对者。采用移花接木的报道方式,将手挥五星红旗欢迎圣火中国留学女生的照片,被列入支持“藏独”的行列之中。对奥运圣火传递闹剧,报道的媒体并非一家,而是点面结合,形成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即便有少数批评“记者无疆界”组织的声音,也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而式微。

3 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传播中的消极影响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而许多相关领域的信息大众媒介、政府组织并没有及时披露,而且问题领域的信息通常较为分散,非政府组织通过要深入调查和搜集相关信息填补了这些领域的空白。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传播行为披露目标行为体不为人们所知的行为、做法,这也成为公众了解相关事件的唯一信息来源。不可否认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受众知情权,推进全球问题的解决解决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国际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发达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往往以经济援助、社会公益、公共卫生等名义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向目标国家渗透西方式民主,从而现实或潜在地威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两面性。受大国政府操纵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别国的渗透是多方面的,对中国来讲,多种国际非政府组织不断攻击中国的人权、民主制度,企图瓦解官方话语,给中国打上“专制国家”的烙印。

“记者无国界”组织以“捍卫全世界被囚禁的记者的权利以及新闻自由”为宗旨,该组织每年出版年度报告,评估全球五十多个国家的新闻自由状况,并由此经常被西方国家誉为“记者的保护神”,“维护新闻自由的先锋”。该组织常常抨击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非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度,即便也有针对西方的批评,但数量明显少于针对前者的批评。然而该组织的行为却常与其宗旨相违。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民众伤亡人数与日俱增,生活每况愈下,与此同时,新闻记者的工作也受到了美军的严格控制。即使在此情况下,“记者无疆界组织”还欣喜地宣称,伊拉克的新闻自恢复了。又如,在奥运圣火传递闹剧爆发后,对于异己记者的压制,都违背了其“捍卫全世界被囚禁的记者的权利以及新闻自由”的宗旨。

无论是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表现,抑或是圣火传递中的闹剧,都可以看出该组织亲美、亲法倾向严重,究其原因,这与其资金来源有很大的关系。声称独立的“记者无国界”事实上成员自筹的资金只占到其总资金的2%,绝大部分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法国的部委和财团,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

可见,“记者无国界”组织不可能是“记者的保护神”。有学者甚至这样评价“记者无疆界”:该组织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给他们提供资金的少数国家和财团服务。

结语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确在环境保护、宗教、科学文化等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缺失,推动了全球问题的解决。但是,盲目的乐观将难以防微杜渐。分析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传播策略,有利于认清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传播目的,推进其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积极作用,促进全球合作发展。另外,应尤其关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重视其资金来源,避免其被工具化的可能。

注释:

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②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自由主义政体和社会民主政体下的权利与义务框架[M].柯雄译.116-221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③ 傅丽英.非政府组织及其国际传播分析一一以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为例[D].浙江:浙江大学.2010

[1] 王守杰.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一欧美的经验与启示[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马倩.论第三部门及其与政府、市场之关系[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蔡朝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消极作用和应对策略[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谷扬,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4级传播学在读研究生。

DF939

A

1672-5832(2016)05-0114-02

猜你喜欢

非政府圣火
水下圣火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良性关系构建路径分析
边疆民族地区非政府组织发展探析
——以云南省为例
分享圣火
分享圣火
分享圣火
浅议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国际人权保护的影响
圣火传递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看我的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