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逻辑视角下《克里斯蒂》的矛盾叙事分析

2016-12-06孟莉红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山民克里斯蒂酿酒

孟莉红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00)

叙事逻辑视角下《克里斯蒂》的矛盾叙事分析

孟莉红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00)

《克里斯蒂》是一部充满道德教诲的小说,但却很好的运用了矛盾冲突引发的故事性和悬念。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次矛盾转换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小说独特的叙事逻辑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上因素的结合是小说成功的原因所在。

畅销小说;矛盾冲突;叙事逻辑

1 引言

《克里斯蒂》发表于1967年,并荣登1968年出版人周刊畅销书榜的第九位①。之后多次再版,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和音乐剧,电视连续剧在1994-1995年间热播。1999年,为了纪念该小说以及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克里斯蒂节成立,粉丝们每年都会庆祝该节日②。这部流行小说从内容来看,还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19岁的克里斯蒂独自离家去山区教学的故事。在山区的十一个月,是她第一次以成人身份独立与外界的接触:第一次离开家庭,挑战第一份工作、第一次面临恋爱以及疾病、生死,甚至自己一直秉持的信仰同样经受了挑战。最终,克里斯蒂凭借勇气和信念,获得了精神上跨越式成长,实现了个人价值,也收获了浪漫的爱情。

2 矛盾之结:危机与悬念

通常来说,流行小说的故事性极强,故事性强的小说中,矛盾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冲突时刻是人们高度发挥其智力和潜力的时刻,也是检验人物道德准则的时刻,是个人成长的关键点。矛盾的产生与消解是一个过程,而矛盾悬而未决的过程本身又构成一种悬念。悬念即危机。曹文轩《小说门》中阐述道:

事物在平缓地前行,犹如秋日田野的宁静。这种状况是小说的正常状况。但小说不能总在这样的一番状况之中。长久这样,小说就将走进凝固的使人感到单调无味的冬季。它必须是在一阵必要的清风朗月之后,获得一种动力,这一动力能够打破平静,使疲惫的、眼见着要进入睡眠状态的读者隐约感到一种危险将要来临,使他们开始由平静而转入紧张。天色开始变化,空气中开始飘散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气息甚至已经听到遥远的天边传来的雷声。山雨欲来风满楼时,阅读开始期待——期待变故、好事玉成、天下大乱。

作为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危机机制一直被小说广泛使用。酿酒事件是小说的核心事件,也是克里斯蒂与山民之间矛盾的极点。克里斯蒂和牧师大卫都是急于改变现状的人。他们发现有人违反禁酒令,在山里偷偷酿酒,大卫通知了警方。这一事件引起了他们和山里少数人以及山下酒贩子的冲突,使他们陷入危险处境。爱丽丝小姐告诉克里斯蒂,大卫在教堂里公开指责那些违法行为是不明智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山民一定会想办法报复。公开言论发表后不久,大卫的马被剪掉了尾巴和鬃毛,教堂的讲坛被烧掉,一系列报复性行为使得山民和大卫与克里斯蒂的矛盾持续恶化。这一恶化一方面使双方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顶点,同时也构成了小说最大的悬念:双方矛盾会得到改善,还是会持续恶化下去呢?

3 矛盾之解:“包含式”叙事循环

布雷蒙认为,一个进行中的改善或者恶化过程的失败是由一个阻止它发展至终得相反过程的干涉引起的。我们用下图表示:

《克里斯蒂》中的主要矛盾在恶化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改善。在酿酒事件爆发后,私酒团体与克里斯蒂和大卫双方间处于对峙状态,汤姆因站在克里斯蒂一边而被私酒团体报复,他们埋伏在汤姆家附近,企图杀掉他。得知消息的克里斯蒂前去告知汤姆的妻子派拉,派拉邀请私酒团体头目“鸟眼”和她们共进晚餐,暴烈的“鸟眼”被感动,撤销了埋伏。双方关系得以缓和,酿酒事件可能导致的恶果得以避免。然而,汤姆最终仍被枪杀,酿酒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再度陷入僵局。就在这一事件可能再度恶化时,山里爆发了伤寒。肮脏的生活环境和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终于致使传染病在山村爆发。人与病魔的斗争一时间成为村里的主要矛盾,酿酒事件带来的伤痛暂时被搁置。“鸟眼”的儿子兰迪感染了疾病,教会决定送兰迪住校,以便有人照应他的生活。得知儿子患病后,“鸟眼”返回山村,向汤姆的家人道歉并请求原谅。这次伤寒事件,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们看到了个体的渺小,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至此,酿酒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对于小说中设置的一系列矛盾,作者处理的方式不是直接解决矛盾。而是当矛盾恶化到爆发的临界点时,巧妙地暴露出新的矛盾,从而将当前的矛盾弱化、降级为次要矛盾,新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处理新的主要矛盾时,次要矛盾也得以解决。这种将主要矛盾降级为次要矛盾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可能发生的恶化的一种阻止,从而避免了恶化的发生。

4 结语

小说超越故事的艺术特质往往也在于作者能够戏剧性地、生动形象地、深入细致地描写和叙述这些冲突。把冲突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外化为行动,构建起小说情节的高潮,进而感染和打动读者。《克里斯蒂》以山民完全接受克里斯蒂结局,总体来看,是一种改善的过程。在改善的过程中,充满了恶化与改善的交替循环,这就形成了情节上的波澜起伏和节奏上的张弛有度,给读者带来阅读的美感。另一方面,在最终的改善到来前,事件的不断恶化、紧张气氛的不断升级形成一股强大的阅读压力,从而为最终改善的到来铺垫了饱满的情绪,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 截止到1993年,《克里斯蒂》已销售800多万册。参见Barbara E.Ladner.Faith,Furriners,and Folk Schools:Appalachian Character in Catherine Marshall’s Christy.Journal of the Appalachian Studies Association,Vol.5,Diversity in Appalachia:Images and Realities(1993),124-134.

② 克里斯蒂节:为庆祝凯瑟琳·马歇尔的小说《克里斯蒂》以及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而举办的年庆活动。节日围绕与小说相关的内容,如山民手工艺术、草药、山区音乐、历史以及早期的山区文化等。

[1] Marshall,Catherine.Christy[M].New York:Avon Books,2001.

[2] 福斯特·爱德华.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3] 刘存孝,曹国瑞《小说结构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孟莉红,女,汉,宁波大学,浙江宁波。

i106

A

1672-5832(2016)05-0054-01

猜你喜欢

山民克里斯蒂酿酒
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
上半年酿酒产业产、销、利均增长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新年
青稞酿酒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酿酒忘米
忘记你
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