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于坚诗歌

2016-12-06赵海云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诗歌

赵海云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浅析于坚诗歌

赵海云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

另著有诗集《空地》。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

1985年于坚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

2 诗歌鉴赏

新诗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诗歌的形式与要表达的内涵有很大的变化。与朦胧诗挥手告别的是第三代诗人,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诗歌的口语化创作,但仍然离不开诗歌的意象艺术的特点。第三代诗人于坚描绘的意象是丰富的。但拨开枝叶我们看到他的诗歌中有两大意象系统,即“乡村”、“城市”,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话语体系,成了诗人的创作背景,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生态的寓意。

2.1 “城市”生态失调

社会进步,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当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城市从机器和烟囱中进步和昌盛起来,在承载着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生态遭到破坏。西方19世纪后期的现代主义诗歌中很多都透露出忧郁和绝望,这些词给现代文明城市贴上了标签。诗歌作为社会敏感的触角总会对日益变动的生活作出及时的反映。于坚的城市诗歌不仅有描绘和抒情,而且有着更深的心理期待,可以看做城市生态学的诗性反映。在描写的城市的诗歌中是以生态失调为主题的,反映工业社会的进步带给环境生态带来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以破坏生态坏境为代价的。在土地上建起高楼大厦,建起各种工厂,扩张的街道的背后,诗意、健康、单纯的自然景观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和变异。而我们的诗人于坚敏锐的感受到了这一切的发生和改变。他的诗歌《作品89号》把城市和乡村两个主题叠合在一起表现,既有对工业时代的担忧,如诗句:“世界日新月异,在秋天,在这个被遗忘的后院,在垃圾,废品,烟囱和大工厂的缝隙之间,我像一个唠唠叨叨的告密者,既无法叫人相信秋天已被肢解,也无法向别人描述,我曾见过这世界,有过一个多么光辉的季节”,同时也把目光投到了乡村,如诗句:“我承认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一隅,属于那些金色池塘,落日中的乡村”。诗人虽在写城市,但也乡村为自己的心理依托。

诗歌《礼拜日的昆明翠湖公园》描写了小乔、亭子、茂林、修竹的公园以及有温暖人性诗意的公园。公园是一个城市中的微型乡村,在城市中是珍贵的。是人性的最后最美的小型栖息地:“一个被阳光收罗的大家庭/植物是家什/人是家长/活着的/都是亲属”。可是那么美丽的风景范围正在一点点变小:“离开公园/在五幢楼一单元的第七层/亮处看见这块地皮/确实只是/黑暗的一小盆/边缘/正在霓虹灯的围观下/一点点/萎缩”。当然,缩小的不只是公园的范围,还有人的精神领地。还有诗人所在的城市昆明“千年的湖泊之王”称号的滇池也成为了“污臭的水”、“生病的水”,“那蔚蓝色的翻滚着花朵的皮肤/那降生着元素的透明的胎盘/那万物的宫殿/那神明的礼拜堂,”突然没有了,“从永恒者的队列中跌下”诗人一边为它的消失而难过,一边看着新城市里面“干燥的新一代”,然后还反思自己的心灵:“我要用我的诗歌,为你建立庙宇!/我要在你的大庙中赎我的罪!”在诗人看来电池不仅是系统的生态环境,也是自己创作的背景,“诗歌啊/当容器已经先于你毁灭/你的声音由谁来倾听?/你的不朽由谁来兑现?”因此诗人在《哀滇池》中有深深的悲痛。

2.2 “乡村”生态和谐

诗人写“乡村”的时候,诗人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心理都有所转换。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的生态图景。这更深的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关系和精神关系。

诗人写的“乡村”主题的诗歌,与传统诗歌的乡村一样,有自由的生活和自由的灵魂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有一份内心的宁静。例如诗歌《在旅途中不要错过的机会》:“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假如你路过一片树林/你要去林子里躺上一阵/望望天空/假如你碰到一个生人/你要找个借口/问问路/和他聊聊/你发现活着如此轻松”!诗人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写人们出来旅游途中,在城市中不能见到的“一片树林”的美好,劝人们在看到时好好享受这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在城市中是不能享受到的。作者还说在旅途中要多和陌生的人聊聊,从侧面反映出了现代的城市文明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虽然单位房中人与人之间只隔着一扇门的距离,但是并没有人去跨越这扇门,十年、二十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一种悲哀。所以诗人在诗歌中说出去的旅途中要大自然赐予的美好风光,和感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摆脱文明城市的现代化,更好的放松自己的心灵,最后你能感受到生活如此的轻松、美好。

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精神的契合。当我们的心灵放松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和我们的内心都是处于放松的状态,人就会真正的融入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好中。如诗歌《作品105号》:“那是树叶和远方大海的声音/那是阳光和岩石的声音/那是羊群和马群的声音/那是阳光和岩石的声音/那是烟的声音/那是蝴蝶和流水的声音……这伟大的生命的音乐/使我热泪盈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而神秘的画面,在诗人的乡村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感应和沟通,诗歌中的意象成对出现如:树叶、大海的声音、阳光、岩石的声音、羊群、马群的声音等等,这些美妙的大自然的奇幻之音诗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赵海云(1991.04-),女,彝族,云南红河,本科作家作品研究。

I207.25

A

1672-5832(2016)05-0024-01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