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生活的内涵研究

2016-12-05刘筱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063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宗教

刘筱(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精神生活的内涵研究

刘筱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古今中外的先哲和学者们关于精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那么精神生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精神生活作为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社会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标志了一个民族和社会多方面成长的水平,因此,正确的理解精神生活的内涵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内涵;宗教

要全面、科学地认识一个事物,我们首先得从对这个事物的概念进行界定开始。对于精神生活的研究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得清楚地了解这一词语的概念,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准确的界定,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认识精神生活,及时发现一些实际问题,进而对其进行合理地解决,以及在现今时代背景下对精神生活予以重新介绍。

“精神生活”该词语最初诞生于何种著作文章之中,我们无从知晓,也无从考证,但从U.C科恩《自我传》中的描述,可以了解到,荷马的所有著作均未出现完整显示人们精神生活的整体词语。但真实情况却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相对于精神生活这一词语的出现要早很多。精神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历史形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只是对它的界定不同而已。而针对现代人,则对于精神生活的见解有着很大不同,某些信奉唯心主义的学者将精神生活认为是单纯的“心灵的生活”,而一些心理学者则认为精神生活是“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是潜意识的。即便是处在相同社会时期的社会公众,对于精神生活定义的界定也会因为个人的见解与所倡导的价值相异而相异。因此,视角不同,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就不同,只有客观的对各种精神生活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概括,才能把握好精神生活的本质和内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专著中最早涉及到精神生活的,他认为“此类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一种异化了的、人们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人的现实或实现。宗教、国家、家庭、道德、艺术、科学等等,都只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很明显,这里并没有明确的使用“精神生活”这个概念,但是我们却从他所描述的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中形成了对精神生活的初步认识。

马克思对于精神生活的更深一步阐述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其中提出,费尔巴哈理解的人类的活动只是关于理论的活动,而没有意识到人是活生生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人的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他们所从事的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在这里,马克思要求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重视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了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更好、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这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最终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曾经将精神生活论述为: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 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然是不停的变化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法的在这种变化中却能始终存在并保持。这里所说的就是精神生活。马克思指出,虽然这些意识形态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却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又指出:共产主义要废除不变的真理,而不是加以改革与创新,因此共产主义同现今所有的历史进程是相矛盾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否。此处,我们对于马克思的精神生活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直到1859年,在《〈经济学批判〉序言》,精神生活这一概念才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马克思著作中,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人类所有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过程。”此处可以看出,马克思确切地运用了精神生活这一名词,并指出其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他的很多经典的著作中都提到了精神生活并对精神生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研究精神生活,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而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剥削、阶级及其矛盾的本质。由于其关注点不在精神生活上,所以他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对于精神生活的概念给予明确的定义。

童世骏教授在2009年出版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一书,在书的开头部分就论述了精神生活的多重含义,他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解释精神生活的。首先,他认为精神生活并不完全等同于“spiritual life”,外国人说到“spiritual life”时,大多指的是宗教生活,而我们中国人讲到精神生活大多不是指宗教生活。其二,他认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三,他认为精神生活自身又可以分为心理活动、文化活动、心灵活动三个类型,其四,他认为心灵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典型形式。

在廖小琴、廖小明合著的《重构人的精神生活》一书中,他们认为学者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定义主要是从精神活动的层面、精神需要的自觉与否、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的本质的视角、精神生活形成的角度、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这五个方面进行的,并指出大多数学者对于精神生活的理解是偏向于从类或者社会的角度,没有考虑到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都有其不足的一面。他们在书中还论述了要全面理解精神生活需要把握好以下六点:一是精神生活的具体承担者是现实的个人;二是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三是精神资源师精神生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四是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五是精神生活由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构成;六是精神生活从根本上体现并影响人的本质及其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童世骏:《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廖小琴、廖小明:《重构人的精神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88-01

作者简介:刘筱,女,陕西渭南,1985年5月生,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人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宗教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诗歌的无用之用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