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困境透视

2016-03-26朱白薇

理论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现代人困境

朱白薇

摘要: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一方面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对微信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物化、异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虚拟拓展与现实解构并存;形式丰富与内在贫瘠并存;个性彰显与自我迷失并存;文化认同与价值消解并存。直面这种困境,我们需要理性把握其影响,以批判吸收的态度扬弃其异化的一面,使微信能够真正成为推动现代人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现代人;微信;精神生活;困境;扬弃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50-03

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移动计算技术将会成为影响我们这代人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而它所推动的革命正在飞速发展。[1]微信,作为移动计算技术革命的产物,正在充分展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人类的巨大影响。《腾讯公布201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00亿;[2]《指尖上的网民》2014年统计显示,34%的中国网民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3]2015年4月20日公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4]可以说,微信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微信对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通过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重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所谓精神生活,指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活动,它包括理想、情操、志趣、信念、社交、爱情、学习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等。 [5]精神生活需要物质生活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对物化生活的超越。一方面,微信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过程中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对微信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物化、异化。这就是说,微信对现代人精神生活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且这两方面在某些情况下界限日趋模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困境。这需要我们辩证分析,以批判吸收的态度扬弃其异化的一面,使微信能够真正成为推动现代人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虚拟拓展与现实解构并存

微信,首先是一个社交平台,是一个在模仿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基础上,把现实版的交往放在移动终端的网络社交平台。微信好友主要来自于手机通讯录、QQ好友,这基本涵盖了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关系;而且添加好友需要双向确认,阻止陌生人随意闯入。微信通过这些功能上的设计,建构基于“熟人”的网络社交平台,在网络上营造高信任度的社交环境。由于微信对“熟人社会”的强调,让微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较好地克服了网络过度虚拟的风险性,微信社交传递出来的自由、平等、开放的精神极大地改变了社交关系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氛围。可以说,微信通过将虚拟与现实的有效对接实现了社交关系在虚拟空间上的拓展。

微信能够迅速获得众多用户的青睐,首先得益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然、便捷;更为重要的是,微信从文化的角度让软件更加人性化。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思考者”的克莱·舍基认为:未来的世界是湿的。这里所谓的“湿”并不是指与“干燥”相对应的地理意义上的“湿润”,而是特指借由社会性软件,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人情味,变成粘性,湿乎乎的存在。[6]微信通过克服传统网络社交的缺陷,已经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社会的“湿度”。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人与人之间都有“深度交流”的欲望,只有深度的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才能产生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几千年乡土社会所建立的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我们对弱关系缺乏信任。微信较好地契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圈子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人与人沟通现实成本越来越大的问题,也相当程度克服了网络社会中虚拟性带来的责任感缺失问题,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上沟通的信任成本,让我们在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具现实意义。

也由于微信从形式上抹去现实与虚拟的区分,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将这种网络化的生活看成是真实的生活,忽视甚至遗忘现实的生活,倒置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刷微信”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起床第一个动作是看微信,睡觉前最后一个动作也是看微信;心情好的时候发微信,心情不好的时候发微信;工作、学习、生活中每一件稍微“有意义”的事都要分享到朋友圈。有些人如果有一天时间离开微信,感觉就像跟世界失去联系一样,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恐慌。然而,当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在微信上努力维系社交关系的同时,却舍不得花时间和这些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甚至坐在一起的时候,眼睛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手机,正所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微信”。从这个角度看,微信又在不断解构现实的社交关系,并使部分现代人的社交关系陷入虚拟拓展与现实解构的困境。他们没有认识到微信是现实社交的网络化,也就是说,微信上得以进行的网络社交必须以现实社交为基础,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交往,网络社交也就失去现实的人脉基础。网络社交是现实社交的一部分,或者是形式上的补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发挥微信的功能优势,通过网络社交反过来影响、促进现代人在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真正实现现代人精神生活空间的有效拓展。

二、形式丰富与内在贫瘠并存

微信,也是一个融合学习、娱乐、分享等功能的平台。微信依托手机终端的便利性和移动性,让用户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娱乐与分享,既支持系统性需求,也支持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为现代人进行精神生活提供全覆盖支持。譬如在学习方面,微信至今开通了超过800万个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传播的内容涉及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求进行关注学习,而且微信可以让这些关注更为精准,更少干扰,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娱乐方面,微信拥有游戏、购物、位置服务等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功能,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需求。在分享方面,面对当前的海量信息,每一位微信好友都是我们可信赖的编辑,他们分布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收集各种重要信息,并通过评论和分享让我们更容易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确定阅读的优先度;我们也可以将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进行分享,通过相互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可以说,微信通过这些功能和内容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如果微信好友都倾向于了解其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发表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那么微信就能够通过每一个人的学习,促进圈子的共同进步,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一条重要的信息会出现在大部分公众号上,一个突发事件或一篇好文章可以刷爆朋友圈。通过对朋友圈发布内容的调查,我们发现在原创的日志类信息中,主要包含行程、美食、工作、心情几方面,微信变成全方位展现个人的舞台,总体上思想性的内容所占比例不高;在转发的链接类信息中,主要包含人生教诲、时政评论、百科知识、养生保健、娱乐搞笑、祈福祝愿、经济理财、儿女教育等等,而且同一圈子中重复度较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大部分信息已经违背了学习、分享的初衷,变成随手发,或者简单的复制、粘贴。因为复制和粘贴的通用性,在公众号、朋友圈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不是原创,虽然从形式上看,不可谓不丰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形式让信息更具吸引力,但是过多的雷同让大量信息变成“无效链接”,甚至“垃圾信息”;原创信息过分生活化也让朋友圈缺乏内在的丰富,更多只是形式的丰富,或者场面的“热闹”而已,已经陷入形式丰富与内在贫瘠的困境。如果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对文化共享与互补的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形式上的丰富永远无法弥补内在贫瘠带来的伤害,因为内在的贫瘠会让阅读者感到乏味与焦虑,而不是心智的提升和精神的愉悦。现代人在微信使用中只有突破形式丰富与内在贫瘠的困境,才能在微信中营造有利于精神生活形式丰富与内在丰富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个性彰显与自我迷失并存

微信,还是一个自媒体。在微信中,个性第一次获得如此自由、丰富的展现空间。其一,微信为用户提供了信息生产和形象积累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束缚,对自己的空间、页面拥有完全自主权,展现什么、如何展现都由个体自行决定,互联网时代对个性的尊重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其二,微信为用户自主互动和自主发布提供了文字、音频和视频等丰富快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通过接收、分享与互动刺激“自我”的思考,让“自我”跨越时空的限制,在超时空场域中进行新的自我体验与建构,促进自我个性的释放与彰显。其三,微信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将自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放大,使自媒体拥有更强的展示性和选择性,从心理和认知结构角度看,每个人的个性都与他人不同,在选择或接受信息时,关注点、理解方向、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个性化的选择又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彰显。其四,自媒体对用户观念的冲击和解放,使得用户的主体意识极大增强,在海量信息源面前,用户可以更加自主、从容的姿态进行选择,这使用户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大大增强,个性化程度也得到相应提高。

当然,很多人在微信中,个性确实获得充分表达和释放的自由,但是,由于缺少伦理、道德、法律的约束,人们处于流动状态的心灵很不安宁,也容易迷失于信息和欲念的海洋。本来是用于抚慰当代流动社会中空虚不安的“自我”,但自媒体放大的自由性,却使现实生活中受制的“自我”变得膨胀和骄纵,“我执”在快速互动中得以强化。[7]这表现为有些人在微信中,始终将自己当成群聊、朋友圈的主角,通过各种方式的自我展现,包括一些奇谈怪论甚至是无下限的身体表演,极力提升被关注度和个人的影响力。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已经不再是展现自我,而是迷失自我。因为他们频繁的发起话题、分享心情、转发链接,并不是为了与好友们进行交流沟通,更多是为了获得关注、评论和赞美;他们不错过朋友圈中每一个链接,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在阅读,更多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一种“仪式”,是为了满足对自我存在的确认。他们感觉在微信上找到“自我”,然而实际上却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可见,这些人由于没有把握“自我”的真实内涵,造成虚拟的个性彰显和现实的自我迷失的困境。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一角度看,每一个人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是人的发展的应有之义。但是个性彰显需要建立在对“自我”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够把握“自我”与“非我”转换的边界。从而在微信中,做到现实与虚拟的对接、心灵与肉体的合一,而不是形成虚拟狂欢和现实焦虑的共生、灵与肉的分离。唯有“真我”才能让现代人提升自我精神生活的层次与境界。

四、文化认同与价值消解并存

微信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微信,这个选择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认同,表面上是对微信作为工具所带来的便捷性的认同,更进一层是对微信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认同,本质上则是一种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8]在微信中,虽然只有几个基本动作:发帖、评论、点赞和转发,但是这些基本动作通过快速、密集的组合、互动,俨然已经成为用户共有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发帖、转发就是一种分享,评论、点赞就是一种交流。而且微信也已经内含和形成一些被用户共同遵循的文化理念:一是移动互联网共有的自由、平等、开放的理念,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理念;二是微信将现实社交关系网络化的理念,这一理念也深受用户的肯定,微信在不到三年时间用户就超过6亿,这一数字足以证明这一理念被认同的程度。用户在这些理念和模式下,在人与人、人与群体及人与社会之间对这些共同性不断进行确认,最终形成了一种认同,一种有别于传统社交平台的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微信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也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体系。重塑新的文化认同,必然要打破原有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格局,并最终体现为对原有价值体系的消解,也就是体现为现代性对传统价值的消解。微信是现代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产物,代表着一种更为开放的价值理念,但是微信文化必然带来文化的物化与技术化,这也是现代性必经的发展阶段。这种以技术和物化为特征的文化,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且容易造成认同危机,甚至造成自我异化。当前微信文化体现的现代性,正在不断演变成一种强势文化,甚至可能扩张成一种现代文化霸权,对传统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造成强力的冲击和破坏,不仅袪除传统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也会把传统中合理的,甚至最具特色、最重要、最普遍、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一并袪除,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断裂,并使原有的价值体系逐渐消解。质言之,由于大部分现代人对文化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在选择微信这一生活方式的时候,容易造成文化认同与价值消解的困境。这就需要现代人充分理解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现代性是建立在对传统性的扬弃之上,是对传统性的超越,而不是简单否定。拒斥传统理念,也就切断了与精神传统的联系,从而使现时代的精神生活陷入无根的和非理性的状态,而物化及现代性世界的变幻不定,会使得人的精神成为快感的实验场与牺牲品,正如人的身体成为消费的工具。如果说传统的精神生活表现为神性通过理性主导甚至排斥感性,那么,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则表现为个体感性在摆脱神性与理性的双重束缚之后的自我放逐。[9]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 邹韬,译. 中信出版社,2013∶19.

[2]http://www. tencent. com/ zhcn/ content/ at/ 2015/ attachments/ 20150812. pdf.

[3]Http://www. iydnews. com/ 2323. html.

[4]http://www. 199it. com/ archives/ 341886. html.

[5]冯连惠,孙震. 精神文明辞书[Z].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728.

[6][美]克莱·舍基. 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 胡泳,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郭讲用.自媒体中的自我建构与文化认同[J].当代传播,2015,(3).

[8]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9]邹诗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现代人困境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留守老人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