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的无用之用

2016-11-10庭艳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诗歌

庭艳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具有宗教一样的作用。然而,时代更迭,科技发展,诗歌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在这个事事讲求功用的社会,读诗、写诗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嘲问:“诗歌有什么用?”本文对此问题深入探讨,以解读诗歌的无用之用。

关键词:诗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无用之用;诗意栖居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特别深刻的血液里的基因,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我国古典诗歌大致经历了从《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五言古诗到唐代的格律诗再到宋词、元曲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谈到“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的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1]宗教的本质是人对超越于自然界与人自身的神的敬拜和遵从,中国历朝历代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大都能通过诗歌获得超越现实的宗教般的力量。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安贫乐道、过着简朴困顿的农耕生活,为后人留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传世名篇。对于这位山水田园诗人来说,写诗作文章所带来精神的愉悦已远远超过现实人生的窘迫和不堪。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诗人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都融入山水田园中,在不如意的现实之上,用诗文创建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年老时,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位备受后人敬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三次被排挤陷害遭贬,黄州惠州儋州皆是其被贬之地,然而《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恰恰创作于别贬之时,在劫难和困境面前,他始终笑看得失荣辱,以一种旷达的胸怀面对,这无不得益于诗词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不难理解,在古典中国,诗歌成了中国人的宗教,是人们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满足与自我和谐的渠道与工具。具有中国式宗教情怀的作家史铁生说的很好:“文学不是拳击,要打倒什么;文学更类似跳高,是人不断地自我超越。”[2]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古典诗歌宗教般神圣的光环却渐渐褪去,诗歌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至多是一小撮文人间聊以自慰的风雅。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兰德,人们都只看到地上的六便士,只有他看到天上的月亮。若你还执着于读诗、写诗,就总会听到如此的嘲问:“写诗有什么用?写诗可以买房买车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诗歌的功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有了“兴”“观”“群”“怨”之说,也就是从诗歌的功用上来说,诗歌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表达不满。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故事来深入地寻求答案。这是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说的是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坐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与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3])这棵树在世人看来正因为一无用处,才免遭砍伐,得以长成参天大树,这岂不是无用之用。同样,诗歌之用在当今世人看来也是无用的,诗歌之用并不是世俗的眼光所能评判的。就好像先哲庄子活着的时候,最高的官职也只做到区区的小官漆园吏,“濮水钓鱼”又放弃了做大官的机会,最后弄得自己穷得揭不开锅,衣衫褴褛如乞丐一般。从世人的眼光来看,他吃不好,穿不暖,没有地位权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俗世之人大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却很少有人理解超越现实生活之上还有一种无形的、更有意义的生命层面的东西。物质上的富有我们称为“富”,而精神上的富有我们才能称为“贵”,无疑,穷困却不潦倒的庄子是精神上的贵族。

于丹说“我们今天其实对诗歌有一点点偏见,觉得好像闲人才去写诗,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里,我们觉得风花雪夜已经是非常边缘化的东西,真的是如此吗?越是一个人要发愤图强,他越要有一种悠扬的心灵的力量。因为人在社会上去建功立业的时候,更多的是要顺应规则,是要承担使命。我们很多的功业是属于生活层面的,并不属于生命层面。但诗意流连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4]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5]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为什么有些人一生忙碌追求,生活富足了,地位提高了,却没有幸福感?因为他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丢失了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东西----心灵的家园。诗歌其实是属于较高层面的自我实现,是自我超越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钱理群说:“在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是最有精神性的,诗歌追求的是真、善、美,使人心回归本性、本真。”[6]笔者认为,古往今来,唯有蕴含了真、善、美的诗歌才能历经岁月变迁而永驻人心。纵观世界文学发展史,诗歌先于一切文学体裁出现,是一切文学之母,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纯粹的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公元前11世纪,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此同时,欧洲也出现了第一部史诗——《荷马史诗》,与中国的《诗经》抒情性诗歌不同的是,《荷马史诗》虽然是叙事文学,但却用诗体写成,随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无不以诗的形式面世。《诗经》何以被奉为经典而不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孔子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说,《诗经》中的诗句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思想纯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等,《诗经》中无数名篇佳句千年传颂不衰。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曰:“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7]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正是这种“真”让《诗经》天荒地老,永驻人心,正是这种“真”让《诗经》历经时光的洗礼定格其价值的永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诗歌把全国人民的爱凝聚起来,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空前的团结。爱既是诗,有爱才有诗,为纪念舍身救人的女教师袁文婷,诗人写下《那个我偷偷爱上的女孩》,李小洛创作了《明天——给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痛失亲人至爱的同胞》、马丁林创作了《废墟上的书包》、王家新创作了《无人认领的孩子》、雷霆创作了《给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8]等等,人性深处的大爱,在危难的时候以诗歌的形式安慰和鼓舞着人心。“国家不幸诗家幸”,诗歌在一夜之间苏醒,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诗歌,感受到诗歌爱的力量。

好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好诗是人间的大爱,好诗是美的化身。美国诗人爱伦·坡说:“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9]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被喻为文学的精灵,还被喻为文学的天使。她轻盈灵动,因而也就呈现出了别类文学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许多独特的美。诗歌是一个美的综合体,诗歌讲究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其内容的精练,境界之开阔,情感之丰富,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画面的结合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纵览古今诗歌,从古典诗歌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白居易的《长恨歌》、陶渊明的《饮酒》、张若虚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到现代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徐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不让读者感受到真、善、美带来的力量。诗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把我们从现实的假丑恶中拯救出来。

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认为:“迄今为止的西方史至少有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技术世界和艺术世界,后者是看护大地的世界。诗意地栖居则是对立于技术地栖居的,这两种栖居的不同在于对于万物的态度。”[10]在技术世界技术的控制下,世界在征服自然的理念上建立起来,其后果是:世界越来越精彩,大地越来越荒芜,诗意地栖居是对立于技术地栖居的。人类对大地无度地掠夺、占用和耗费,以为可以征服一切,主宰一切。人真的可以主宰一切吗?作为有限而死的人在根本上是无知的,他的知是被万物给予的,是有限而不可靠的。因此,人必面对大地万物而承认自己的无知。作为有限而必死的人在根本上是肉体的,他的肉体存在规定着他们的自然性和大地上的旅居,他来于自然终又归于自然,自然才是他最终的家园,因此,人必得依存于自然万物,与万物共在是他的本质规定。“诗意地栖居意味着: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就在于诗之中隐含了一种全然不同于技术的眼光和态度。”[11]这也是诗歌的无用之用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史铁生.灵魂的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3]庄子故事[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8.

[4]于丹.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J].辽沈晚报,2012.1.

[5]亚伯拉罕·马斯洛[J].人类激励理论,1943.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三联书店,2006.

[7]刘熙载书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9]爱伦.坡.诗的原理[M].北京:北京华文时代书局有限公司,2004.

[10][11]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M].北京:工人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诗歌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现代室内设计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