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运动即墨建设步伐 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创新体制与机制的体教结合助推即墨市学校体育工作事业蓬勃发展

2016-11-30本刊报道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岛市体育学校

本刊报道

加—快运动即墨建设步伐 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创新体制与机制的体教结合助推即墨市学校体育工作事业蓬勃发展

本刊报道

编者按: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在山东掖县召开了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体教结合”之路由此出发,如今已经走过了近30年。从“体教两台戏、各唱各的调”到“同谱一首曲、同唱一台戏”,体教结合正走向体教融合,体教结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典型的经验,如,高校成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些基层区县层面成立了教育体育局。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依旧存在着老问题,因为体制和政策的原因,“体教结合”的推进与理想目标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个别内部机制的问题,行政与业务有一定的脱节,各自为政。当前,校园足球工作开展和推进得如火如荼,学校体育工作的落实受到各个环节的制约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山东省即墨市,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成立体育中心,调整机构和职能,将原教体局体卫艺科中的学校体育、卫生及教研室的体育教研等工作的管理职能移至体育中心,由体育中心主任全面统管全市体育,避免了分工上的重叠,从源头上减少了许多协调环节,使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真正融为一体。

即墨市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西南部,是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针织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目前,即墨市共有小学173所、初中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普通高中6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校外实践基地2所,特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职工学校各1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70所,在校生14.59万名,教职工1.24万名。

近年来,即墨市紧紧围绕创建体育强市这一主线,坚持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体质明显增强,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逐年提高;连续多年在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青岛市田径锦标赛上获十区市团体总分第1名;体育彩票销量连续多年突破2亿元,销售额位居山东省县级市第1。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数十亿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该市体育发展成果,并向全国推介其先进经验。

一、创新体制和机制,整合资源,突破体育事业发展瓶颈

为了最大效益地发挥教育体育资源,促进即墨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激发竞技体育活力,从2005年开始,即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教体结合,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即墨市从有利于体育长久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从即墨的实际出发,以教育体育的有效整合为总抓手,大胆探索和尝试,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整合之路。一是重新调整机构和职能,教体局不再设体卫艺科,将原教体局体卫艺科中的学校体育、卫生及教研室的体育教研等工作的管理职能移至体育中心,增设学校体育卫生科,将体育中心原业务科改为群众体育科。在教体局党委成员和局长工作分工上,由以往有两名副局长分管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改为由体育中心主任全面统管全市体育,避免了分工上的重叠,从源头上减少了许多协调环节,使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真正融为一体。二是把市体校与享有“省规范化学校”和“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称号、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堪称即墨一流、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称赞的市实验学校进行合并,实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以强强联合的途径实现功能优化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体育的最大效益。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即墨市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完善管理体系,始终将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完善体育课程:全市各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狠抓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落实体育教学各项规定,有效地规范了全市体育课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有序推进帆船、足球、橄榄球、游泳、击剑、自行车进校园活动,大力推动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等优势项目发展,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努力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或多品牌”“一班一特色或多特色”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施体育教师培训全员化、常态化,培训内容精细化、实用化。每年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参加山东省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近年来,先后组织300余名骨干教师赴武汉、南京、福州等地参加教研交流学习,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引领课堂教学新潮流。

三、扎实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锻炼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因素。

落实每天1小时锻炼制度:在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天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切实做到“五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场地、定指导教师。开展每月1赛活动,学校按照阳光体育运动竞赛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生体育意识。

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互促进: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

全面实施体质健康监测:即墨市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达标单位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将学生体质健康与班主任、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评先选优关联。近几年学生体质呈逐年上升态势,学生体质明显增强,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指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各学段学校均完成了视力不良率下降0.5%的控制目标,肥胖率下降2.6%。2016年该市初中毕业生参加体育考试合格率达到98%,为历年来该市体育中考合格率最高,家长满意度最高。

规范学校卫生工作:即墨市在全面规范健康教育、教学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控的基础上,扎实推进“阳光亮眼”工程、口腔保健项目,有效开展常见病防治工作。据卫生局健康体检数据显示:3年来6~15岁学生视力不良率累计下降了10.3个百分点,成效明显。

四、强化体育业余训练,突出体育在人生出彩中的关键作用

创建体育特色校园:全市基层学校均成立了校运动队,每个班级相应成立班运动队,定期召开全市业余训练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典型,涌现出李林、袁军贤等一大批业务素质强、乐于奉献的体育领军人物。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创建活动。目前,该市共有9个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7个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8个青岛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市学校设点布局,专门制订下发了设点布局文件,根据各学校特色和区位优势在全市设点布局144处,全市学校成立业余训练队476支。在全市成立8个中心训练组,组内单位定时组织对抗赛,开展训练和教研活动,通过举行对抗赛查找差距和不足,互促互进,共同提高。

外聘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对一些师资薄弱的体育项目,该市加大外聘教练员引进力度。每年从退役运动员和优秀毕业生中招聘3~6名专业教练员充实体育教师队伍。专业教练员走进校园,填补了学校开展项目的空白,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师带训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水准,解决了体育教师在训练上的压力。

该市每年组织举办市中小学生田径、足球、篮球等14项比赛。即墨一中、实验高中在2016年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分获青岛市高中组第1、2名,并获得区市组团体总分第1名。新兴中学在2016年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中勇获初中女子组第1名。二十八中在2016年青岛市“市长杯”足球比赛中荣获初中女子组第2名。在青岛市第4届体育大会橄榄球比赛中,该市获得1个冠军、1个亚军,组队代表青岛市参加了山东省橄榄球锦标赛并获冠军。在青岛市射箭锦标赛上获得3金4银及团体总分第1名,在青岛市举重锦标赛中获得16枚金牌及团体总分第1名。即墨一中学生张瑞峰获“国家象棋大师”称号,龙泉中学学生宋宝涛获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撑杆跳冠军。

五、坚持管理为重、质量为本的体教结合办学思路

即墨市体校坚持管理为重、质量为本的办学思路,注重抓好选才、训练、输送3个工作环节,着力于培养输送有发展前途的高水平运动员,办学水平跨入山东省县级体校先进行列。先后获得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山东省业余训练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自建校以来,市体校共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700余名,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400余枚。涌现出李瑞才、宫磊、黄旭峰、李晓妮、周婧、宋启明等优秀的领军人物。

进行体制创新规范办学:2005年6月,即墨市政府决定将即墨市体校与即墨市实验学校合并, 实行一个学校两个牌子,由即墨市实验学校统一管理,实行三集中办学(集中训练、集中文化教学、集中食宿)。即墨市教体局采取调配和分流措施优化教师、教练员队伍。将原体校工作比较出色的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员合并到实验学校,实行统一管理。文化课教师由实验学校统一安排,加强对文化课教学日常规范的管理,制定了文化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并与教师签订教学任务责任书。重视文化课的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们研讨如何根据体育生的特点搞好文化课的教学,进一步规范了体校的文化课教学秩序,提高了体育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即墨市体校现开展9个训练项目,在岗教练员12名,拥有一支年轻化、业务素质高、敬业爱岗的队伍。运动员常年在训150人左右,每年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40人左右。学校注重提升教练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支持教练员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所有教练员均参加过市级以上体育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教练员有规范齐全的年度、阶段、周、课时训练计划及年度工作总结,并能严格按照计划实施。

加强训练和硬件设施建设:市体校以学校自身优势为突破口,积极争取青岛市水上项目训练基地、青岛市田径项目训练基地、青岛市柔道项目训练基地3个项目在该校挂牌,这些项目训练基地的落户将极大推动市体校优势项目的发展。另外,体育中心先后投资改善教职员工的办公条件,新建或改建了教室、训练场馆等,改善了办学条件,所招收的运动员每天享受15元的生活补贴,和每学年初中生1250元和小学1000元的住校生补助。几年来,市体校所走的“教体结合”之路,实现了双方的合作共赢,创出了一条教体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六、开展组建足球实验班的校园足球特色发展之路

即墨市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动足球发展这一契机,大力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自2015年开始在二十八中、实验学校、实验二小、德馨小学4所足球特色学校组建了足球实验班。今年实验三小、长江路小学又申请组建足球实验班,全市现有16个足球实验班、549名学生。实验二小足球实验班有3个班级在同级部十几个平行班期末考试中排名第1,即墨实验学校足球实验班在初一同级部排名也是第1名,真正实现了好孩子踢足球、踢球会更好的办学理念,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得到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

七、深化推进全民健身,强化体育产业发展

即墨市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入手,积极构建大群体格局。“十二五”期间,即墨市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完善的体育健身设施为市民健身提供了极大方便,营造起浓厚的健身氛围。在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即墨市平均每年举办、承办或组织参加重大赛事及活动100余项。重大赛事、活动每月都有,精彩纷呈,年参加人数达30万人次,一批品牌赛事正在该市逐步形成。如每年的蓝色半岛乒乓球赛,高手云集,参与城市达到16个,成为华东地区规模赛事。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各单项体育协会24个、俱乐部48个。目前,该市常年健身人数50余万人,体育人口比例占全市人口的45%,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强化体育产业发展,突出体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拉动作用。一是积极培育本土体育产业品牌,产生了英派斯等一大批体育产业品牌,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数十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本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2%。二是积极发展体彩事业,举办公益活动,提升体彩形象,每年冠名“体彩杯”即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各类赛事和社会公益活动达50余项。连续6年销售额过亿元,2年突破2亿元,连续6年列山东省县级市第1,筹集的体彩公益金达2000余万元,全部用于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彰显了体彩服务社会的公益特色,有力支持了该市体育事业的发展。

即墨市体育工作将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持续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和市民消费,保持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使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青岛市体育学校
我家的“小叶子”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