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2016-11-26杨文菊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知识分子

杨文菊

从《心》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杨文菊

本文通过分析《心》的主题来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从作品主人公“先生”的最后自杀推导出漱石“个人主义”思想实践的失败。

《心》 夏目漱石 个人主义

一、前言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家中的泰斗,被誉为“日本国民作家”。漱石文学多姿多彩,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作品贯穿始终。纵观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活动,他所描写的人物,大多是日本社会的上层知识分子;他所探求的主题,也都是这些知识分子的自身问题。小说《心》剖析了人性深处的利己心和妒忌心,描写了人们怎样自欺欺人,最终仍摆脱不了罪恶意识的折磨。可以说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近代日本知识分子自我压抑苦恼的探索和批判达到了极致,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上个世纪初日本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和当时日本的社会风貌。

二、关于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1914年夏目漱石在学习院(现在的学习院大学)作了著名的题为《我的个人主义》的演讲,对“个人主义”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他提出:“个人主义”即“自我本位”应是个人的行动规范,就是应当以发展个性为主,不要盲从,但“要在尊重个人存在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存在”,即是说个性的发展应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据此他提出了“正义”、“义务”、“责任”等条目,认为应当是道义上的个人主义。这仍归结于他的“理性至上、人格至上”的主张。

以笔者看来,漱石的“自我本位”有两层涵义: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可以看作是自力更生立足本国文化来吸收外国的东西;从个人角度讲,就是漱石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注重个性的发展。漱石前期作品《我是猫》、《哥儿》等侧重于对明治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第一层次的“自我本位”思想。但中后期作品更多地以西欧近代小说的心理分析方法,探讨近代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问题和近代人存在的孤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作者对“个人主义”思想所做的诸多实践。遗憾的是,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漱石所倡导的“理性至上,人格至上”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个人主义”极易陷入“利己主义”,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作为主人公的知识分子总是出于自我压抑苦恼的探索中,找不到出路,至《心》中的“先生”则孤独至自杀,这应当算是夏目漱石“个人主义”思想实践的一种失败吧。

三、关于《心》

小说《心》从作品结构来看是由《上、先生和我》、《中、父母和我》、《下、先生和遗书》三部分构成的。讲述者“我”是个大学生,他头脑清晰、生活认真,而且非常崇拜先生。“我”不仅了解并崇拜先生的现在,而且还想了解先生的过去,想从这个变化过程中汲取人生的教训。先生在自杀前,终于以遗书的方式向在精神上与自己共鸣的“我”讲述了自己的过去。这是前两部分的大体内容,只是起铺垫作用,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我”的设置自有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下、先生和遗书》是小说的主体部分,篇幅上占一半多,也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小说中的先生虽然不满二十岁父母就相继去世,但母亲在临终时,把先生的一切托付给了父亲生前非常信赖的叔叔,在叔叔一家的照顾下先生可以说是过得比较幸福和温馨,一直到因拒婚跟叔叔决裂。先生认为叔叔侵吞了自己不少财产,平时非常尊敬、非常信赖的叔叔在金钱面前突然变成了坏人,从此先生不再相信别人,但还能相信自己,相信“理性至上,人格至上”,离开故乡去东京寻求个人的发展。因为先生的善良给了处于困境中的K无私的帮助,帮他付房租、付伙食费,甚至央求房东母女好好照顾K。从这件事上我们可看出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但接下来的事却暴露了先生自私的一面。为抢先夺得意中人,先生不顾K的感受,瞒着K向房东太太表白了想娶小姐的愿望,此后K就自杀了。K的自杀对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先生一直认为K是因为失恋而自杀的。于是,厌恶他人的先生也开始厌恶自己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厌恶他人与厌恶自己结合起来,使先生“深深地感到了人的罪恶”,品尝到了由此产生的孤寂,其中包含着对自己一贯“自我本位”操守的绝望,更包含着对人生的绝望,生命失去了意义只能走向死亡。

四、关于《心》中的“个人主义”

《心》中的先生身上或多或少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先生的遭遇也可看作是漱石“个人主义”的一种实践,虽然没有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先生在追求一种“人格至上,理性至上”的个人主义,但结果如何呢?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换个角度说,再回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上来,或许正是漱石自觉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在明治时代只能走向一种自私自利,是根本行不通的,但他又不甘心失败,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了。这也许正是作者在小说中设置前两部分《上、先生和我》《中、父母和我》的良苦用心吧。

五、结语

总之,在作家的心目中先生之死是早已注定的。用吉田精一的话说“‘先生’——这位作品的主人公实际上是替作家——夏目漱石自己为明治精神殉死的”。笔者以为在漱石眼里“明治精神”应该就是“自我本位”吧,而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又是“自我本位”的一个层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成“夏目漱石自己为‘个人主义’殉死”更为贴切一些,先生的绝望即是漱石的绝望,是对自己一贯坚持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绝望。

[1]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2]刘振瀛.日本文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知识分子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我爱你
知识分子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