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2016-11-24潘小初

2016年33期

潘小初

摘 要:本文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1984年到2014年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面板信息数据展开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了较强的正相关性。然而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并不相同,不同地区相差情况较大。总的来说,我国的东部城市化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相较于地区要强很多,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相比较弱。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解释为城市化发展和对经济的推动能力成正比。所以,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国西部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上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的含义

城市化,也被称作城镇化。城市化是一定会经历的社会变迁历程,是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大部分学者把对城市化进行了定义:城市化是指人类在步入工业社会之后,随着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活动人人类活动的比例总逐渐变少,而工业活动的比例则在增加,农村人口不断朝着省事人口转变,生活方式和物质建设也同时朝着城市化转型并且日渐平稳,城市化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极速推进,城市化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城市化水平高低用两个标准来权衡:首先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里所占的比例,这个比例中包含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其次,便是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其中,非农业方面包含了一定的外来人口,即便他们定居在城市里。前者低估了城市化水准,而后者有的是又过高估计了城市化水平。中国社科研究院城乡建设编撰的教材里把城市化的内容包含为如下方面:首先,人口职业转换,即由农业产业转换成非农业产业,展现为非农业人口数量极速增长,农业人口不断变少;其次,产业架构整合,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进步,他们在整个经济进展里所占得比例不断提升,第一产业的比例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不断变少。最后,地区空间和土地地变换,致使农业用地朝着非农业用地转变,居住方式从分散、不密集转化成高密度集中,从和自然环境相近的空间转变成以人文环境为首要的空间状态。

二、模型选取和数据来源

下本将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面板数据信息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即为从时间和截面两个视角来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展开探究。

(一)模型选取

因为包含了N个个体的组合方程模型以及包含T个时间截面的方程模型,本文将截距向量α以及系数β不同分量的差异性限制条件作为方程的具体要求,并且能够把包含N个个体对象的的个体成员模型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方程,第二种是变截距方程,第三种是包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方程。可以用公式(2)、公式(3)以及公式(4)来表示:

在对面板数据信心进行具体数据的计算时,使用的数据样板信息包含了对象、指标和时间三种信息,若公式的具体模式还没有确定预计模型的结果会和正确规定有所偏差,因此必须对公式的形式再次进行检测,也就是说检验模型中各个变量是否所有的横截面都相同。以此达到减少模型偏差的目的。

(二)数据来源

为了达成比较准确研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目的,本文选择了国内31个不同地区1984年代2014年的GDP作为研究数据与研究对象,用X、Y来表示。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得来,为了规避方差,把数据运用Eviews5.1来进行相应得处理。

三、实证分析

经过数据处理并且N=31,T=31,K=1,把样本数据信息按照模型(2)、(3)、(4)展开回归运算,发现模型(2)、(3)、(4)的残差平方之和是S3=110.2867,S2=29.06785,将它们带入公式(5)和公式(6),得出F2=41.81342,F1=-0.02725,观察F的分布状况,于95%置信水准的情况下,F2>F0.05(60,899)且此值约等于1。这表明样本数据不允许被设定为H2,然而却接受假设为H1,表明样本数据符合模型(3),最后为变截距模型。接下来要对变截距模型的固定影响性和随机影响性展开判断,这就要运用Eviews5.1中的Hausman来展开检测。经过运行检测,确定了变截距模型为固定影响性模型,因此确定固定影响效应变截距模型。其具体表现为:LnYi=αi+βLnXi+ui(7)

四、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我国的东部城市化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相较于地区要强很多,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相比较弱。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解释为城市化发展和对经济的推动能力成正比。从表1中能够看出中国经历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金融性资产总量和经济水准的发展整体成正比,相关性系数都稳定在0.80左右,这能够反映出我国城市化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截距项依然表示出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对于经济水平提升均有一定影响,并且截距项项愈大,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拉动型作用愈强烈。截距项的不同说明了国内各省经济基础不同对于促进结果影响的不同,从上表反映出的情况来看,这些省份的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更加相配,具体体现在这些省份城市化发展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整体来说,用发达地区截距增长来描述城市化发展,假设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其中也包含了金融效率的提升、资本市场的发展,本文没有将这些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留在以后继续分析。但是需要注意的,对于绝大部分地区来说,例如中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是比较小的,上表中宁夏、新疆以及河南地区的截距增长都很小,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加上这些急需发展的经济水平不发达地区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所以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渺小。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于西部经济的投入,加速西部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的促进。除此之外,中国中部以及西部本地企业正在持续得发展,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利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这对于缩小地区经济水平差异以及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本文将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二者的联系作为探究的重点,运用面板数据信息分析的方式对我国31个区域的城市化和经济水平发展所展现的联系展开研究,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所助益。(作者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施建刚,王哲.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02:36-46+111.

[2] 陈明星,唐志鹏,白永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式——对钱纳里模型的参数重估[J].地理学报,2013,06:739-749.

[3] 张洪岩,王涵,刘连梅.中国市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8-43.

[4] 赵欢欢.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