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贫困治理问题研究综述

2016-11-24曾令元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中国贫困治理问题研究现状。国内主要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价值标准统一论,所有制决定论,中国贫困治理历程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外主要学者在其描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论述了中国贫困治理的成果。中国贫困治理问题研究综述:西方学者的贫困治理理论未能触及贫困根源的深层次原因;我国贫困治理研究亟须建立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理论架构;我国贫困治理思想亟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创新和突破;马克思主义的贫困治理理论价值亟待挖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贫困治理;共同富裕;研究综述

一、当前国内主要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1、价值标准统一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认为,中国消除贫困,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要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他认为,如果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忽视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发展,就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相反,如果只强调生产关系标准,强调按劳分配、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而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普遍贫穷,共同贫困。因此社会主义一定要把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纵观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凡是将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标准统一起来的时期,生产力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位的是要发展生产,第二位的是要共同富裕,一定要以高度、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价值标准为保障,既强调生产力标准又强调生产关系标准,使二者统一协调起来。

2、所有制决定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我国只要充分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就不会恶性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可以在合理的限度以内加以控制,最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他认为,过去中国只是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先富”,精力全部都集中在如何使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的问题上,在中国,成功地完成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任务的时间很短,但是先富带后富却迟迟在长时间内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为资本和财富辩护的先富起来的精英阶层常常以分配好社会产品问题的复杂性为借口,拖延分配公平问题的解决。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才是收入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30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所有制结构上和财产关系中的“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财富积累迅速集中于少数私人,才是最根本的。

3、中国贫困治理历程论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认为,中国贫困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治理贫困是从毛泽东时代开始的,“共同富裕”概念是由毛泽东首倡的,他把全国人民凝聚社会主义大同世界的旗帜之下。毛泽东出身中国农村,对旧社会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深恶痛绝,挥之不去的“大同”情结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他对“两极分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共同富裕”成为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

孙业礼还认为,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针对我国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普遍贫穷的状况,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论述和探索,他鼓励一部分地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孙业礼同时指出,江泽民兼顾效率与公平,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治理好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最要害的本质是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江泽民对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改革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兼顾了效率与公平,进一步为缩小国民贫富差距和朝着共同富裕道路迈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业礼还指出,胡锦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胡锦涛对共同富裕命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为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主要学者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的评价: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傅高义(EZRAF.VOGEL)在提到邓小平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贫困治理新论断时,他在其著作《邓小平时代》一书中阐述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它有助于降低很多想在改革后快速致富的人的期望值,在改革惠及每个人之前打消人们对致富者的嫉妒。它也是一个承诺,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政府会努力让更多的人致富。”同时,他给予邓小平极高的评价“在提高如此众多的民众的生活水平这一点上,20世纪有任何其他领导人比邓小平做得更多吗?”

对于中国的贫困状况和中国领导人在贫困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外交家、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阐述道:“毛泽东相信中国‘人民群众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纯粹凭借意志力和意识形态能克服一切障碍,推进经济发展;邓小平对中国的贫穷及其发达世界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鸿沟直言不讳,他宣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获得外国的技术、专长和资本来补救缺失。”并且,作为一名西方的观察者,在基辛格看来,邓小平和江泽民一致认为,只有加快改革,中国的政治结构才能被赋予新的活力,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力是社会稳定的最佳保障。

三、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贫困治理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贫困治理课题做了大量研究,为我国的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不同学者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研究偏好各有差异,因此,当前已有的贫困治理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突破和创新。

(1)西方学者的贫困治理理论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所揭露的只是造成贫困问题的表象,未能触及贫困根源的深层次原因。

(2)我国贫困治理成果丰硕,但是现有的研究没能揭示出我国有效治理贫困问题的内在机理,所以,亟须建立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的理论架构,来梳理、探求我国贫困治理成效斐然的内在机理。

(3)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中,解决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至关重要,当前对于贫困治理的理论表述,还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问题的需要,所以,迫于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思想亟须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创新和突破。

(4)西方学者研究贫困问题日益趋于精细化和科学化,逐渐倾向于运用科学的、实在的数学方法来呈现、反馈贫富差距的现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贫困治理理论有被其遮蔽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贫困治理理论价值亟待挖掘。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第一发展生产,第二共同富裕[N].深圳特区报,2014-09-02B09.

[2] 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共同富裕推进艰难的原因及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7-12004.

【作者简介】

曾令元(1991-)男,汉族,湖南衡阳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