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1-23李恒超蒋旭叶林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李恒超 蒋旭 叶林娟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对学校专业学术社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内涵建设、评价激励进行研究,以专业学术社团组织为载体,通过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协同合作、资源互补,在发展和建设专业学术社团过程中彼此受益,既实现了高校育人目标,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也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研究案例。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业学术社团建设;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上海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综合哈肯的协同论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协同创新是相同或相似单元之间通过合作,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的行为过程”,即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并形成完整体系相互作用。[1]具体地说,“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同一目标,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通过深层次交流、深度合作,来整合、共享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优质资源,并组织开展创新行为的一种战略合作方式,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一种新范式。[2]

从高校微观实践的角度看,专业学术类社团作为高校与行业企业连接非常有效的组织载体,可以将不同资源优势的主体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发挥其在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将课堂知识传授和提升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学术社团管理

专业学生类社团的建设管理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通过基层团组织、专业导师、企业或社会组织三方之间的深入沟通协作,资源优势互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求服务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最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特点与优势,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模式。

1.多导师协同指导机制,为专业学术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专业学术社团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基层团组织的共同参与、协同指导。三者为专业社团可持续发展构筑了稳定的合作模式。首先,专业社团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钻研,更加需要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进行发掘培养。专业导师良好的专业学科背景和科研能力,能对学术社团提供专业的指导,同时在参与社团建设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意识地反馈到课堂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其次,专业社团的发展需要调度外部环境的资源,基层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专业社团在公共资源调配、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校企合作项目推动、专业教师与社团成员间,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间的交互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最后,企业导师在参与指导过程中,可以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交流探讨企业的科研技术产品及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学生的项目创新思想,对生产实践形成有益的推动。

专业导师与基层团组织之间协同育人主要聚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社团组织建设;企业导师与专业导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主要聚焦专业行业发展、校企课程、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企业导师和基层团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主要聚焦专业市场需求及面向社会服务。三者共同协作,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专业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双方协同管理,为专业学术社团发展提供有力的内部支持

专业学术社团活动是专业社团发展的关键。专业社团活动应充分发掘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潜力,使专业社团活动走出校园,实践校企联动管理。调研中对于“你最希望参加的专业社团活动”问题调查结果中:“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的实践交流活动” 位居前两位。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专业学术社团发展的特色共建项目,采取多种方式挖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以专业学术社团建设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企业依托该平台实现社会服务。校企双方协同管理,将创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实现双方共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专门成立实践创新管理组织,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实践创新管理小组是依托学校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搭建,双方协同管理。在实践创新管理小组中,管理人员包括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教师、辅导员;导师团由校企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学院创新实践指导教师组成。创新实践小组定期组织交流学习讨论,对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活动制定策略、形成方案。同时,由创新实践小组对专业学术社团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专业社团学生骨干进行各类创新活动的组织。实践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发掘企业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用,使得学生的专业发展紧跟科技发展,洞察社会需求,学院的校企合作课程及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更好地对接行业的需求。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学术社团内涵建设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专业社团内涵建设应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将专业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相互融合,在实践中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功能。专业社团建设必然是依托专业特色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因此如何使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现社会服务之间形成良性动态的循环是内涵建设的关键。

1.聚焦人才培养,实践反哺教学

在此次问卷调研中,关于“专业学术社团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是否可以结合”问题的选项中,有80.51%的学生选择“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可以将两者有效结合”;在目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专业教师各自的时间和精力均有限。一方面,学生希望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拓展专业视野,但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团活动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和社团活动指导方面需要协调诸如时间及参与成员等多方面的矛盾。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协同合作,共同学习交流企业具体实践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反哺教学。专业教师能够将专业发展领域的前沿知识通过专业社团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学生可以选修相对完善的专业社团课程体系。该方式能缓解现存的矛盾,优化企业资源,促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使专业教师课程知识建构与时俱进,学生能第一时间获得最贴近企业需求的知识体系。

2.对接行业需求,发掘专业特色

专业学术社团的协同育人需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吸纳优秀的合作企业参与。学术社团能及时地捕捉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共同开设合作课程,作为专业学术社团的实践项目,设置考核及学分认定。专业学术社团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参与到企业的实习项目中。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中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先后与微软和EMC2合作开设“国际化软件服务概论”“信息存储与管理”等专业特色课程。“信息存储与管理”课程是与全球存储技术排名第一的EMC2公司合作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面对现代信息管理面临信息量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挑战,从信息管理的复杂性与现实需求出发,介绍满足现代信息管理需求的存储技术基础知识、存储系统的构成和基本原理、不同的网络存储构架以及不同的应用环境,并从需求出发,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业务连续性对企业的重要价值与实现形式。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存储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们今后在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学术研究所进行信息管理的规划、决策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立足专业特点,实现社会服务

专业学术社团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实践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差异。但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怎样改革,学科专业知识总是占主导地位。因此,专业社团活动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用社团实践活动来补充专业知识的学习,既促进专业学习,又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把社团活动内容逐步由低级引向较高层次。[3]专业学术社团建设应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实现学生专业发展与社会服务有效结合。这样,专业社团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服务,随着专业社团活动深入开展,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黏性逐渐增强,能够很好地保证专业社团可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

以华东师范大学ACM社团为例,团队建设主要聚焦于学生算法能力的提高及软件企业对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ACM算法能力是软件企业在选拔人才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校企合作企业对于此类学生多有青睐。从2007年起,在专业导师和团组织共同协作指导下,逐渐摸索建立较成熟的ACM社团发展机制,形成良好的梯形循环队伍。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导师指导日常OJ(在线判题系统)专业训练、题库系统内自动排名,及时更新在编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将原本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编程学习活泼化。三人合作团队参加比赛,在同伴间具有榜样教育效应。定期举行常规个人及团队竞赛训练、国家级竞赛选拔赛、企业实习择优推荐等各种组织形式使社团持续稳定发展。优秀的ACM社团成员多数被GOOGLE、CISCO等百强企业录用,ACM社团在学生和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口碑,社团逐渐形成特色品牌,不断吸纳优秀的学生,并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专业学术社团评价激励

独有的专业社团特色,孕育专业社团文化,形成专业社团品牌。良好的激励评价环境将有助于创新热情发展为创新能力,[4]专业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主体在学生,但外部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良性发展。因此,专业社团的评价激励应该有团组织、专业导师、企业的共同参与,建立多元的评价激励制度。

1.专业学术社团的评价激励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

学生是专业学术社团建设发展的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于鼓励、激发学生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在此次调研中,对“您认为下列哪些激励措施更有利于推动专业社团的发展”,选择“为社团优秀成员提供激励,如奖学金评选、创新人才选拔”的人数比例高达72%,可见对于专业社团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激励将对社团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可以通过奖学金评定、创新人才的选拔、直升研究生资格等评价指标,对专业突出、社团表现优异学生给予一定的激励。其次,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设立创新学分、专业实习学分,鼓励学生修读校企合作课程,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最后,组织开展专业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专业社团的影响力,也向企业输入优秀的人才。

2.专业学术社团评价激励以校企协同合作双方为重心

高校与企业协同合作通畅与否决定着专业学术社团能否良性发展。双方发展和建设专业社团过程中共同参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受益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最终结果。一是专业导师是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在参与专业社团建设指导方面,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对积极参与指导社团活动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优表彰,并将其作为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方面的考核指标;根据专业教师指导社团竞赛、项目等参与情况计算考核的工作量等。二是在专业社团评价机制中可以引入企业元素,企业更多地面向社会服务,能更加及时反映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合作来激发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和创新力。企业或社会组织是高校人才培养更“接地气”的补充力量。从专业学术社团的发展趋势来看,社团的活动范围逐渐从校园拓展至社会,这是由其社会化发展趋势决定,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和行业动态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理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5]因此,对于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激励:一方面,可实行企业导师聘任制,通过专业社团这个平台,企业导师和专业导师进行交流,促进双方的合作;另一方面,是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实现校企双方持续稳定的合作。

3.专业学术社团评价激励以促进专业发展,建立良好学风为导向

良好的学风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专业学术社团依托学科建立,社团成员的浓厚兴趣及学习自主性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加强专业学术社团建设和专业相关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协同育人的校企双方都应在专业社团组织建设过程中起到监督考核的作用。根据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状况,对社团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予以等级评定;对于优秀的专业社团及基层团组织给予一定的激励,从而有效促进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利于推动专业社团品牌的建设和发掘。此外,高校团组织要及时宣传展示专业社团建设成果,扩大优秀专业社团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学习,促使学生专业兴趣养成,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彬.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64.

[2]喻江平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7):151.

[3]石辉等.大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与环境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5.

[4]琚小明,张丽,杜慧娟,曹琪琪.构建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6):1-2.

[5]赵娓.关于依托学术性社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4):36.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