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2016-11-21吴音萃冉丹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少数民族

吴音萃 冉丹丹

摘 要 少数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实施的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抓好少民教育,才能提高整个国民教育素质,本文先分析我国民族教育的概括入手,分析它所存在的问题,再提出具体的发展民族教育的一些新措施。

关键词 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提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1我国民族教育的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极为薄弱。据1950 年统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专和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中,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1949年前的民族教育的基本状况可概括为:不受政府重视,专门教育机构少,办学布局不合理,教育规模小,受教育人数少,教育条件差,教育质量低,少数民族文盲人数众多。解放后,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少数民族各个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扶持,亦获得极大发展。60年来,中国民族教育已经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少数民族在校生和专任教师比例不断扩大,民族基础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历史的纵向轨迹看,民族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从横向发展看,民族教育还大大落后于国家平均教育水平,尤其是落后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发展到今天,民族教育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2.1基础教育发展薄弱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巩固的任务还很艰巨,至2009年全国还没有实现“普九”的24个县当中,有21个在民族地区,而且民族地方很多“普九”还是低水平的,巩固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民族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性主要表现为:首先,民族基础教育设施十分落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校校舍破烂不堪,缺乏课桌椅、教科书、教学仪器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谈不上拥有电脑等大型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相当恶劣。其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即辍学率、复读率、留级率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低。因此,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少数民族地区。

2.2民族教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技术教育十分薄弱

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它的实用性和鲜明的适应性,其经济功能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科学化,从而促进农村科技的发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广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的就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全面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培养各种所需人才。再次,职业技术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并且,职业技术教育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间工艺技术发扬光大,满足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项目对人才的需要。最后,职业技术教育可为少数民族地区工厂、企业培训出掌握科学知识和较高生产能力的合格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述优点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然而现实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民族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其师资和基础设施的历史积累很少。从民族教育系统来看,职业技术教育落后于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产生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而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少数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起步更晚,相对落后于汉族的职业技术教育;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2.3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办学水平和办学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国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有三点不足。其中包括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缺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而高等院校当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只占6.23%。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脱离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办学效益低下、办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挖掘潜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资源共享、采用各种形式联合办学以及学科专业调整方面都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另外,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和民族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远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需要大力推进和加强。

2.4民族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坚持及深化

民族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办学主体单一,管理体制不顺,投资体制不力,办学效益不高,是民族教育体制问题的主要表现。国家包办教育的观念,仍深深影响着民族教育体制的转变。个人和社会力量办学,尚未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风气。在投资体制上,民族教育最主要的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争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仍未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现。在管理体制上,民族教育需要理顺管理机制,切实分清各级政府的职能,摆脱被动局面。

2.5教育法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先行有效的教育法规从数量上看已初具规模,但从内部结构看,分布不平衡,远没有形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形式统一的教育法规体系。我国民族教育法制自身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立法层次低、存在立法空白点等。据对国家指定的《教育法规体系基本国家重点立法项目》及《教育法主要配套法规计划》[ 教育厅( 1995) 13 号] 的考察,国家只在行政法规这一层次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条例》,少数民族教育没有在法律层次单独列项。照此下去,即使再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教育立法仍将在歧路上徘徊,不能很好地履行其法律功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对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从而导致民族教育与全国总体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2.6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进展缓慢

由于过去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使以往的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以继承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在民族地区也受到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的严重制约,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上了大学,取得了高学历才算人才。以分数论英雄,以考试定成败,使教育不仅偏离了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而且也使教育迷失了自身。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怎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讨论有待加强。

2.7教材缺乏本土化特点

教材决定着教学的基本内容,体现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规范教学活动的蓝本,对教学质量起着基本的保证作用。目前,我国汉族学生主要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内容大多与汉民族有关,而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生活、习俗的内容较少。全国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除了民族语文和汉语课本外,其他教材都是编译全国统编教材,这些编译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保留原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但因它们是汉族教师编写的,所以在思维方式、编写原则上都是完全汉语式的,而少数民族学生在认知结构、抽象能力、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上都与汉族不同,因此在使用这种“完全汉语式”的教材时必然会出现不适应感。特别是文科教材,诸如历史、地理等反映民族本土文化的内容太少,学生接触的大多是他们生活中不熟悉的东西。对于这些教材,他们很难产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妨碍了他们对知识文化的吸收。

2.8教育经费紧张仍是困扰民族教育的一大瓶颈

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导致教育资源的普遍匮乏,表现为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十分落后,教师待遇低下,教师队伍素质难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不足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规模和教育质量,影响到民族教育今后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国家财政拨款。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对财政的指望更明显。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实行全国“一刀切”的乡、县财政制度必然对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不但乡财政而且县财政都是长期严重的赤字预算,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立足尚艰难,根本就无法谈及进一步发展。教育经费的匮乏,已成为民族教育目前和将来面临的艰巨挑战。

2.9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对民族教育的制约

长期以来,在一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盛行许多对发展民族教育不利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譬如对教育不重视,甚至提出“读书无用论”:认为只要吃饱饭就可以了;又譬如在教育上“男孩读书,女孩养猪”的重男轻女思想等等。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开放意识淡薄,创新意识、科学观念和进取精神缺乏。这些思想观念直接对民族教育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3发展民族教育的新措施

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本手段,必须与时俱进。除了上述国家政策、措施要保持外,还要在其他方面给予补充,具体措施如下:

3.1我国民族教育对外应与国际接轨

我们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东西方民族教育对峙的局面,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对话中,使我国民族教育与国际民族教育接轨。

3.2我国民族教育对内应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

多元文化理念的确立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性,才能使教育的发展既有国家的一体化又有民族的多元化,通过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样的多元文化教育,整合国家层次的多元文化体系。

3.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

坚持把基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适度超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一种明智的政策选择,也是实现消除知识差距,减少贫困,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3.4坚持民族教育自主管理政策

表现为:(1)扩大民族地区制定教育政策的自主性。(2)不断扩大和完善民族地区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自主权。(3)各民族地区要重点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薄弱方面的建设与管理。(4)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求的财政支持政策。

3.5大力促进民族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

科学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2013年,民族教育将重点推进六项工作。

(1)开好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决定》,提请国务院印发,抓紧修改领导讲话和相关配套文件,争取会议尽快顺利召开。抓好第六次民教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出台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力争在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民族团结教育等关键问题上有明显突破。

(2)全面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和过程,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下转第22页)(上接第11页)性。力争2013年完成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修订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召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部署工作会议。重点加强新疆、西藏、四省份藏区和内地各类民族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增强各民族学生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在敏感节点,做好形势预判,落实维稳制度,确保内地民族班和谐稳定。

(3)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双语教育既是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也是热点和难点问题。近期将继续修订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并适时印发。召开双语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双语教育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双语教育改革实验思路。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双语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4)提高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水平。逐步扩大培养规模,努力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合理规划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重点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五年规划》。召开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加强内地民族班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一是推进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省内发达地区对口支援省内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工作机制,尽快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每年选派3万名骨干教师开展省内教育对口支援,并重点扶持培训3000名骨干教师;三是继续做好教育援疆、援藏、援青等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的意见》,召开教育援藏会议。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教育组全体会议,完善教育援疆项目网络直报系统和新疆双语教育实名制管理系统,做好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做好教育对口支援青海及各省省内发达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本省民族地区工作。

(6)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对免学费和资助政策予以重点倾斜,大力推广“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适应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批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训基地。支持发展一批面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艺、现代农牧业等方面的特色专业。瞄准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大力提升办学水平。搭建企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信息相对接的交流平台,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

参考文献

[1] 詹真荣.继承与创新[M].民族出版社,2001.

[2] 伍精华.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民族出版社,2000.

[3] 徐玉芹.民族理论与政策[M].新疆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