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道概念下徐州市黄河故道滨水区生态空间构建①

2016-11-21罗萍嘉邓思洋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故道水区滨水

罗萍嘉 潘 燕 邓思洋(中国矿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绿道概念下徐州市黄河故道滨水区生态空间构建①

罗萍嘉潘燕邓思洋(中国矿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黄河故道作为徐州境内最为重要的一支干流,承载着徐州市的历史变迁,对徐州境内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徐州市对黄河故道的建设十分重视,虽然有了初步成果,但在空间连接度、水质净化、滨水区生境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本研究针对徐州市黄河故道生态空间的构建,将绿道概念引入城市滨水空间,提出构建河流生态型绿道的理念与方法,将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成集生态保护、游憩、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的现代绿道网络系统。

滨水景观;绿道;生态修复;文化保护

图1 故黄河与徐州位置关系演变 图片来源:自绘

一、徐州市黄河故道滨水生态空间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黄河故道成为横穿徐州中心城区、链接城市重要节点的重要城市穿插型河流(图1)。由于徐州对建设生态城市、滨水区文化遗产的重视,黄河故道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桃红柳绿、景色宜人的开放式城市滨水区(图2)。但是,景色迷人的滨水空间是远远不能体现黄河故道在徐州城市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各个空间(节点)上的连续性、连通性、亲水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河水自净能力退化、内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问题。

1.黄河故道的整体性、连通性较差

黄河故道滨水区各个区域之间连通性比较薄弱,未能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阻碍了游览者的亲水活动。从对黄河故道现状调研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图2 黄河故道沿岸绿化 图片来源:自摄

1)主城区内沿河亲水设施设计不合理,生硬冰冷、尺度感较差;同时,部分河段存在河岸硬质化严重的情况,硬质护坡极大地割断了水陆生态系统,损害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图3 黄河故道沿岸的亲水步道 图片来源:自摄

图4 城市支路紧邻黄河故道 图片来源:自摄

2)城市支路紧临河堤,交通混杂,极大地损害了河流廊道的连续性,影响了黄河故道两岸的视觉景观效果;与此同时,黄河两岸虽已规划设计了大量的亲水步道,但跨道的不便,阻碍了沿岸居民的亲水愿望,且由于主城区部分河段护岸绿化相对封闭,严重阻碍了市民与河道之间的联系,使得亲水空间的可达性较差(图4)。

3)就目前而言,黄河故道主城区段看似开发力度较大,实则空间形式单一,预留出的开敞空间以绿化为主,缺少活动、娱乐、休息的空间;同时,周边绿地斑块也未能与黄河故道两岸绿地很好连接,各个公共绿地之间连通性较差,难以实现市民与滨水地区之间、滨水空间各部分的有机连接,从而降低了黄河故道两岸滨水区的共享性。

2.黄河故道两岸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城市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遗产大多就是一种网络系统,而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这种历史网络系统又是不断更新的,因此将城市中历史文物连成一个历史文化网络并加以维护是非常必要的。黄河故道流经徐州已有600余载,“江北粮仓”、“五省通衢”皆因黄河而起,黄河故道也承载着徐州最多的历史,其沿岸文物古迹众多,零星散布(图5),但却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与此同时,黄河故道沿岸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潜质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图5 故黄河沿岸文物古迹分布 图片来源:自绘

二、绿道概念的引入

绿道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著名环境作家威廉.H. 怀特(William H. White)提出来的,他在1959年城市土地学会出版的名为《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1987年,在《全美开放空间和户外游憩的命令》中对绿道的概念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即:一个具有活力的绿道(greenway)系统……人们通过它可以进入城市的各个开敞空间,绿道又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把美国的乡村和城市连接在一起①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 2007。

城市绿道作为一个连续的带状开敞空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功能不仅仅在于通行、环境美化及休闲娱乐;绿道真正最本质的特性在于生态保护、游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三大最主要功能,进一步细化可分为:自然生态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蔓延、提供休闲游憩空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具备景观审美、教育等社会文化功能②戴菲,胡剑双.绿道研究与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因此,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本文试图将绿道与城市滨水空间这两个线性空间要素整合,将绿道概念用于城市滨水区生态空间构建的研究,将徐州黄河故道现有的水资源、生态资源、空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要素连接在一起,构建城市区域的河流生态型绿道,形成一种以生态修复、保护为主,兼具游憩、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的徐州黄河生态型绿道网络。绿道生态网络的建设,将会使故黄河周边绿地斑块串为一体,形成相对完整的绿地格局,使得故黄河滨水空间的开发有向其周边延伸的可能,继而连接城市内外孤立的生态斑块,将城市郊外优越的天然环境引入城市内部,形成一个统一有序、连通性较好的整体。

图6 “链接城市”功能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图7 黄河故道河流廊道的恢复 图片来源:自绘

三、黄河故道绿道网络功能解析

黄河故道作为一条横穿徐州市区的穿插型河流,如今似乎扮演着切割城市空间的角色,影响了河流两岸的城市空间联系。同时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公共空间问题和挑战,例如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与“孤岛化”现象愈加严重,导致城市空间的“碎片化”。虽然穿插于徐州市区的黄河故道似乎对城市的综合规划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但结合河流连续性的性质与绿道所具备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的双重特性,重新考量黄河故道的经济、社会功能,可以赋予其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功能:“链接城市”。

黄河故道不但是一条横向的通道,而且也是纵向锁定河流两岸城市空间的重要线性系统。我们应在宏观层面重视黄河故道的价值,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其成为徐州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的积极因素。黄河故道“链接城市”的功能(图6)具有以下三种含义:

1)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并充分利用黄河故道两岸的资源,可有效地使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向黄河故道一线聚拢,并紧密联系为一体,进而达到强化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

2)黄河故道绿道本身将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生态、娱乐场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舞台;而黄河故道绿道两侧区域将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在这带状空间上激发出诸多契机。

3)黄河故道绿道与城市空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河流沿岸的功能提升会促进两岸土地的升值,也给黄河故道绿道空间带来更高的使用价值和更具活力的空间氛围①余忠亚,李丹丹.“链接城市”:城市河流型绿道的功能解析——呼和浩特河流规划设计的启示[J].园林, 2011。

四、基于绿道概念的徐州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方法

黄河故道滨水区的土地利用需要兼顾防洪、生态恢复、遗产保护等功能,力图使黄河故道规划成以调节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及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保护功能为主、兼具游憩及历史遗产保护等功能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绿道生态网络体系,继而起到改善徐州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等作用。

1.徐州黄河故道绿道网络生态功能规划

以防洪为目的将黄河故道徐州段两端截流,不仅阻断了河流自身所具有的连通性、破坏了河流自身的生态环境,还损害了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很少考虑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河道通常被作为城市排污、排废、排涝的载体,导致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境破坏严重。因此,构建绿道网络,首先要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保证黄河故道绿道连通性和多功能价值的前提,生态修复重点是通过生态设计改善水质、丰富河道生境类型、修复和建设河道绿带、恢复黄河故道的自然形态,使整个水系生态网络畅通,进而构建完整的河流绿道网络系统(图7)。其次,必须要考虑廊道的宽度、内部结构及绿道网络之间的连接度。由于自然过程决定了绿色通道的基本价值和功能,因此,绿道的规划设计应尽可能地遵从自然过程、自然水文过程以及自然生物过程。

(1)利用低影响开发(LID)生态设计进行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

在黄河故道绿道规划中引入LID理念,通过模拟自然状态的水文条件,尽可能维持或恢复某个区域开发前的水文特征。LID措施提倡因地制宜,针对黄河故道本身的现状增建一些植被前沟、下凹绿地、滞留等措施对水体径流进行生态化、低能耗处理,尽可能模拟河流原本自然循环的状态(图8)。笔者通过调研及对水体污染程度的检测,发现黄河故道的水体污染属于三类污染,污染程度较轻,以居民污染为主,可运用LID生态修复的方法对黄河故道的水质进行治理,借鉴LID技术中去除雨水中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离子等的措施,将其运用在故黄河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中,可分为四步:

图8 LID雨水处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图9 黄河故道缓冲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第一,尽可能的用自然驳岸代替水泥驳岸,用天然石材代替混凝土,野草野花等乡土植物代替草坪和整形树,创造对生态系统最理想的条件。

第二,将黄河故道建成一个雨水湿地,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悬浮沉淀、微生物的降解、植物的吸收净化对污染物中的有机物、营养盐、总悬浮物、金属离子等都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同时对改善雨水径流的水质和控制洪峰流量、调蓄利用雨水以及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有很大作用。

第三,在河岸两旁绿地内构建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植物、土壤的作用来对小汇水面的雨水进行滞留、净化、渗透以及排放等处理。其主要是模仿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物理、生物、化学处理过程来过滤水中的污染物,从源头减少雨水污染的负担,实现控制水质的目标,从而避免污染物直接排入黄河故道①[美]洛林·LaB·施瓦茨,[美]查尔斯·A·弗林克,[美]罗伯特·M·西恩斯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四,减少黄河故道两侧硬质铺装的面积,增加多孔混凝土、多孔沥青和嵌草砖等常用渗透性铺装及软质铺装的面积,这可以有效减少径流量,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而降雨中的污染物则通过透水铺装,在下渗过程中过滤减少,从而避免下雨时,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进而改善了城市水循环系统。

(2)黄河故道规划缓冲地带降低不良干扰

在黄河故道两岸规划大面积的缓冲带,控制核心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从而降低对核心区域的潜在不良影响。同时,缓冲绿化带的宽度应随着河面宽度的变化而变化,最窄的地方应保持在15m左右。在缓冲带的设计中,可以种植耐水的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来加速植物群落的形成,在河面较宽的浅水区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从而减缓泥沙对黄河故道的侵蚀。研究表明由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具有垂直分层的植物群落、具有滞水区并且滞水区湿生植物丰富的河岸缓冲区,环境效益最好。所以,在黄河故道的缓冲带的植物群落应当营造以乔、灌、草的搭配种植为主(图9)。

(3)构建黄河故道生态廊道网络

生态廊道可连接城市中孤立的斑块,增加绿色开敞空间的连通性,维护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具有连接度和连通性双重特征。作为可在生态网络中被识别出来的网络结构,大部分的生态廊道都是多功能的景观结构。生态廊道网络可以为生物的繁衍和迁徙提供场所的同时也可为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借助其将生态敏感区域连接起来②[荷]罗布·H·G·容曼,[英]格洛里亚·蓬杰蒂著,余青,陈海沐,梁莺莺译.生态网络与绿道——概念·设计与实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即可大大提高住区的生态效益。

在黄河故道绿道的廊道规划中,构建生态河流廊道的同时在河边开辟出长距离的散步带,争取把树林、绿野和市中心连接起来,使市民在散步或骑车郊游的时候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构筑一个绿色河流廊道和绿带廊道构成的网络 (图10),为物种提供暂时的以及永久的栖息地通道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帮助人们了解和体验自然,为徐州市居民营造一种极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

图10 黄河故道绿色廊道 图片来源:自绘

2.基于绿道概念的徐州城市滨水生态空间多目标规划

徐州黄河故道绿道网络可把徐州市主要的旅游、历史、文化景点进行网状串联,有效实现景观连接,实现城市分散景点在空间和功能上的有机整合。徐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市内文化景点、开放绿地公园颇多,黄河故道生态绿道网络的建设可有效地将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狮子山楚王墓、奎山公园、戏马台、故黄河公园等旅游景点、开放绿地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这样既能起到休闲游憩的作用,又能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基于绿道概念的徐州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可达性

景观可达性是衡量绿道连接性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以用某种交通方式从某一指定地点到达另一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来衡量。到达黄河故道滨水区多以旅游休闲为目的,从绿道、蓝带两方面进行分析,前者指人们通过绿道和黄河故道游步道到达城市主要活动空间的方便程度;后者指人们通过黄河故道河道内的游船或者木船到达其他指定水上地点的水上游憩活动的便利程度。而这两种可达性都可以看作游览者克服一定的空间阻力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景观可达性也可以用于判别绿道和游憩网络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因素。

由于徐州市老城区人口流量大、分布密度较大,黄河故道滨水区,应规划设计相应的历史性节点和码头,从而保证有效的景观可达性。同时,徐州黄河故道绿道生态网络的建设应规划健康步道和自行车慢行车道,将生态绿道建设与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相结合,利用城市绿地、公园中的路径,建立起市民步行和自行车骑行共用的慢行交通系统,在确保可达性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空间上的人车分流。继而再通过健康步道和自行车慢行道,开辟晨练及短时、短途锻炼场所,有效扩展城市居民的室外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地接近自然的机会,充分发挥其所承担的游憩休闲功能。

(2)基于绿道概念的徐州城市滨水生态空间的文化遗产保护

黄河故道自西北流向东南贯穿主城区,全长约46公里,在宋代至清代流经徐州,直到清朝咸丰五年(1855),才改到山东入大海,黄河自清代改道后,河道不断缩小,水量也不断减少,而逐渐形成今天的河道。黄河故道的遗产资源多汇集于老城区,包括农业文明时期沿运河的漕运设施、墓碑,还有历经风雨与战火而毅然屹立不倒的古城墙遗址、古建筑以及近现代工业化过程留下的工业遗产。面对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资源,应在确保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努力保护原有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同时又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现代城市生活提供教育、游憩等多种生活体验。

图11 黄河故道沿岸驿站分布及其对应历史事件 图片来源:自绘

除了对黄河故道两侧文化遗产资源自身的保护利用之外,黄河故道滨水区的空间格局也应予以保护,包括黄河故道老城区段滨水区内水体的形态、格局及尺度,黄河故道沿岸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水及建筑之间的空间构成关系、河道形态与沿岸建筑平面的机理关系等。在黄河故道绿道的构建过程中,绿道可将城市主要景观节点、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相串联,并且在绿道沿线设置相应的驿站。驿站的设计主要从黄河故道的特定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中提取元素,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展现黄河故道的历史(图11)。再结合现代城市设计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通过讲解和宣传使游览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了解黄河故道历史遗产的价值与原型、感受徐州的历史风采,展现一个历史风貌犹存、具有现代生机活力的黄河故道滨水景观带,继而增强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五、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开敞空间中物质、人文景观资源较丰富的区域,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丰富城市景观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生态空间构建理论及绿道概念的研究,提出以绿道概念、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城市滨水区生态空间构建的基本原理,将绿道中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相复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绿道网络系统等特性引入黄河故道滨水空间改造中,使黄河故道滨水空间建设成生态格局稳定,同时还要兼顾文化、游憩、防洪、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人居环境。

(责任编辑:梁 田)

J560

A

1008-9675(2016)05-0198-05

2016-06-10

罗萍嘉(1977- ),女,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景观规划与设计等。

潘燕(1991- ),女,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邓思洋(1991- ),女,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①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城乡统筹视角下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研究”(41171441)。

猜你喜欢

故道水区滨水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