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人郑枃及其《衍极》考论

2016-11-21赵利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89

关键词:郑氏

赵利光(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9)

元人郑枃及其《衍极》考论

赵利光(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9)

《衍极》是元代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对后世书学有重大影响。但明清诸多刻、抄本以及其它文献对该书作者为“郑杓”抑或“郑枃”一直聚讼纷挐,当今学界引述该人时几乎都以“郑杓”称之。历史真相为何?本文通过发现郑枃书画鉴藏印纠正了传世文献的错误,厘清了“郑杓”实为“郑枃”之讹传,宗谱以及《衍极》不同版本序跋等文献,还原了郑枃的部分世系及《衍极》在元代的刊刻、流通等情况,对研究莆田郑氏世系、家学传承与《衍极》之关系以及该书版本衍变均有参考价值。

郑枃;世系;《衍极》;版本

据现存文献来看,记载郑枃信息的方志有四种,即明代何乔远《闽书》、《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乾隆仙游县志》,以及《民国莆田县志》①参见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377页;清汪大经、王恒等修《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附在郑侨传后,《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二编》,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425页;《乾隆仙游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8册,第459页;《民国莆田县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6册,第587页。,四本方志关于郑枃的记载详略微殊,诸本参校,补阙如下:郑枃,字子经,南宋宝章阁学士郑寅曾孙。与陈旅、刘有定为文字友。泰定初辟南安县儒学教谕。尝著《春秋解义》、《春秋表义》、《览古编次》、《夹漈余声乐府》、《衍极》五篇、《衍极记载》三篇。目前只有《衍极》存世,并录入《四库全书》,其中《学书次第图》和《书法源流图》两帙录入《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其它均已散佚。

关于郑枃的生卒,史籍未载,传世文献只标注其活动于泰定年间。据其友人陈旅生卒及郑枃本人题名可基本确定其生卒大致范围。陈旅在其诗《送郑子经过霞城》中与郑枃以“弟兄”相称②(明)偶桓辑《乾坤清气集》卷一、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13册,第310页。,而陈旅出生于1288年,故郑枃生年大致限于此年附近;卒年则据《闽中金石略》所录郑枃至正三年所题“刘顺老题名”③(清)陈启仁《闽中金石略》卷十二,民国三十二年中华书局排印本,见《地方金石志汇编》第5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358页。,可推测到至正三年(1343)以后。

一、文献记“郑杓”之讹始于何时?

目前学界在引述郑杓时几乎都转引《美术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三家版本都误称著者为“郑杓”,那么,文献何时开始把《衍极》作者误题为“郑杓”?

与郑枃同时代人记载已无法解决该问题。因为郑枃友人不呼其名,多以字尊称。如同郡陈旅称其“郑子经”;孟惟诚称之“子经高隐先生”;刘有定称之为“子经”(见下文)。所以这条线索已断。从版本学角度考察,明人陈继儒刻《宝颜堂秘笈》本《衍极》是关捩点。据笔者查阅从明代至民国期间,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衍极》19部(普通古籍11部,善本8部);北大图书馆古籍部藏13部。因民国刻本都以清刻、抄本翻印,故除民国刻本和明清重复者,列简表如上:

从目前掌握文献来看,把作者误标为“郑杓”的《衍极》版本有:明泰昌间绣水沈氏刻本(北大图书馆藏,索书号SB/081.15/7522:19)、清李际期宛山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42169:88)、清光绪间归安陆氏十万卷楼刻本(北大图书馆藏,索书号X/081.17/7433/C2:6-:7)、清翁同龢跋抄本(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6378)、民国十一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北大图书馆藏,索书号X/081.15/7522.1/C2)以及近人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本等,其他征引该书误标“郑杓”者从略。鉴于此,实有厘清之必要。

“郑杓”之讹应该不早于明末万历(1573—1620)期间。在《宝颜堂秘笈》刻本之前,如万历十六年和万历四十六年沈氏兄弟刻、校本都没有出错,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说郛》在引述时也没出错。最早把“郑枃”误写为“郑杓”的是明万历泰昌(1573—1620)年间翻刻《宝颜堂秘笈》本《衍极》,陈氏《宝颜堂秘笈》在清初禁毁之后,后来清、民国传抄赓续者多参稽该本或杂糅诸家,疏于考究,以致以讹传讹。“枃”、“杓”一点之差,其义相去甚远。

图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富弼《温柑帖》

二、历史本相:《衍极》作者为“郑枃”而非“郑杓”

在时人著述和版本学角度都无法解释时,只有借助其他资料方能解决该问题。郑枃家世藏书甚富,幸有本人鉴藏印记存世,可谓为其本人正名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利的证据。北宋富弼和曽肇的墨迹上钤有郑枃的书画鉴藏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弼《温柑帖》(如图1)起首纵列部分分别钤“衍极堂”、“陈继儒印”“郑枃子经”、“黄美之氏”、“子敬”和“众中”(或“众中主人”)诸印。同样,该院藏北宋曽肇《行复岁暮帖》钤有“子敬”半印、“衍极堂”、“郑枃”三印,此作品还刻入乾隆《三希堂法帖》,印章也依原样刻录①(清 乾隆)《三希堂法帖》卷九,黄山书社,2009年6月第1版,第629—632页;印章释文见2613页。。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②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富弼《温柑帖》见132页,曾肇该帖见262页。该书把“郑枃”误释为“魏枃”,后在2006年紫禁城出版社《徐邦达集》卷二改为“郑枃”。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历代法书全集》③台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卷十二,国立故宫博物院,1996年第4版,第199页,第214页。均录两件法书并印记释文。下表释文均录自二书。因“子敬”、“衍极堂”与富弼《温柑帖》相同,于该帖只录“郑枃”一印,简表如下:从这些法书上遗存的鉴藏印来看,郑枃有三方鉴藏印,依次为“奠枃”(即郑枃),“郑枃子经”和“衍极堂”。这几方印章,“衍极堂”和“郑枃子经”二印有些漶漫,但仔细辨验法书原迹,仍可读识,为方便审阅,笔者勾摹二印如上。

“陈继儒印”属明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黄美之氏”即明代锦衣卫黄琳,字美之,亦精于书画收藏。而剩下五方印皆与郑枃有关。“衍极堂”即郑枃的藏书印,《闽书》记载:“(郑枃)作衍极堂以藏其书”[1],可见,此印属郑枃无疑。“郑枃子经”是郑枃的名字印。“众中”则为郑枃好友陈旅,《元史》有传。字众仲,也为莆田人,与京师马祖常、虞集游,经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力荐,除国子助教。“子敬”印归属何人?笔者认为是郑枃的曾祖郑寅,字子敬,南宋著名藏书家。明代祁承《澹生堂藏书约》记载,“邯郸李献臣(北宋藏书家李淑,字献臣)所藏图籍五十六类,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两万三千三百八十六卷……,而莆田郑子敬家所藏书仍用七录,而卷帙不减于李。”[2]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其《郑氏书目》分类法,“《郑氏书目》七卷,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3]可见郑氏藏书宏富,且以七目分类录其藏书。七录中艺术类包含书画之属,郑寅极有可能在其所藏书画上钤盖“子敬”鉴藏印,而郑枃“衍极堂”所藏书应该部分由郑寅所遗,同时也有先祖郑侨和郑樵流传的部分书画古器物。郑枃好友陈旅在未北上大都为官前曾与郑枃一起品书论画。明代偶桓《乾坤清气集》记载,陈旅为郑枃所藏海兽葡萄镜所赋诗,并录陈氏注:“予友莆田郑君子经家藏汉海兽葡萄镜,乃夹漈公(郑樵)故物也,予为赋此。”[4]346可见郑枃所藏书画古器为祖辈家传是可信的。

厘清了印章归属问题后,再看曾肇和富弼手札上的“郑枃子经”及“郑枃”印文是“枃”字,而非“杓”字,尤以曾肇《行复岁暮帖》卷上“郑枃”之“枃”字十分清楚,此为证据一;除此之外,清嘉道年间金石学家冯登府曾中年游闽,辑所访福建历代石刻、碑铭为《闽中金石志》14卷。清末陈启仁历二十余年,行遍八闽名山胜迹,访拓唐宋元碑刻,收录自古至元代福建境内碑铭崖刻等为《闽中金石略》15卷,二人都依石刻原字著录郑枃与友人题名,其中陈氏《金石略》所记两处:一为“刘顺老题名(隶书,在石林西),至正三年癸未重九,福唐刘顺老偕子德生、懋生、愿生、恩生、志生为太祖拂尘,莆田郑枃,永阳梁诜同拜。”[5]一为“孟诚等题名(隶书,在石天北),赵州孟诚伯真、京口蒋天泽元用来游闽中之乌石山,莆田郑枃子经书石,广信章容元度勒字。”[5]二人曾看到郑枃等元人刻题名实物,题署也为“郑枃”而非“郑杓”,此为证据二;第三,从名与字关系看,古人名与字一般存在关联性,其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经”字《说文》:“经,织也。”[6]后来引申,作动词有治理、梳理之意。“枃”,《说文》无此字,《康熙字典》引曹魏初博士张揖《埤苍》:“凡织,先经,以枃梳丝使不乱。”①该字读音,《康熙字典》引《唐韵》为“即刃切,音进”,《集韵》为“子忍切,音浕”或”羽粉切,音抎”。[7]可见“经”与“枃”字文义互涵,同有“梳理”含义,而“杓”字《说文》释为“枓柄”,与“经”字关系疏远。此为佐证。综合以上三点,《衍极》作者实为“郑枃”确凿无疑。

三、郑枃世系、家学与《衍极》之关系

图2 福建师大图书馆藏郑惠元修《郑氏宗谱》首页

当前研究对郑枃世系很少关注。厘清郑枃世系,于补证方志对宋元莆田郑氏家族包括郑樵、郑侨、郑寅等世系传承不详等情况以及郑枃《衍极》与家学的关系都有重要价值。前述四本方志以及郑枃友人刘有定、陈旅无不指明郑枃为郑寅曾孙、郑侨元孙或郑樵后人。笔者以此为线索,运用尚未被学界重视的莆田《郑氏族谱》,以补全郑枃世系,供学界参考。查《中国家谱总目》,福建莆田郑氏族谱共五种,其中福师大图书馆有三种②分别为南明隆武元年(1645)郑凤超纂修《郑氏大宗系》不分卷,一册,书衣题“掌庵谱略”,索书号:929.6DU74;道光二十八年郑惠元纂修《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刻本,索书号:929.4DU66;清郑邵勉、郑时敏等修《南湖郑氏大宗谱》五册,清迈德堂抄本,索书号:929.4DU64,抄本。,省图两种③分别为清郑浚西纂修《南湖郑氏家谱》十五册,据抄本复印;民国三十八年重修南湖修谱办事处编印《南湖郑氏族谱》三册,索书号:999.1661.1。,五本族谱都有郑樵、郑侨和郑寅传,其中以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清郑惠元纂修《南湖郑氏大宗谱》十四卷所记郑氏世系最为详细,考述如下。

十二世:郑樵

郑樵为郑氏入蒲十二世,列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科第”条,第三册有画像、像赞和坟茔图。郑樵即大史学家,字渔仲,莆田人,因居于夹漈山而世称夹漈先生,乐于搜奇访古,好藏书,著有《通志》等,《宋史》有传。

十三世:郑侨

郑侨与郑樵是叔侄关系。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科第”载,侨,宋禧次子,字惠叔,号回溪。乾道己丑状元,观文殿大学士,知枢密院事,《宋史》无传,但有事迹可寻。著有《书衡》三篇,已散佚。侨以蜀国公致仕配汪氏,封吉国夫人,后封邵国夫人,葬锦屏山教忠寺。后宜入马氏,葬双桂渡埕。子二,长子守仁,马氏出,次子寅,汪氏出。

十四世:郑守仁、郑寅(又名郑守寅)

郑守仁,分澄渚魏塘郑墩诸派,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仕进”载,官奉直大夫。郑寅,原名守寅,字子敬,号肯亭,郑侨次子,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科第”载,第三册有郑寅画像,官尚书左司兼枢密院副承旨,生平静重博洽,藏书数万卷,真德秀、李燔、陈宓皆与为友,寿六十八,部分事迹见《宋史》。著有《包蒙》七卷,已散佚。夫人汪氏,尚书少端明季路之女。子二,珦、玸,分书仓、西柯、西湖等处。

十五世:郑珦、郑玸(郑寅子)

珦为长子,字德父,年卅二卒,配王氏,奉旨建节孝坊,葬岭兠乌坑石门山。子四,稻、秫、黍、稷;稻分霞村朱紫洋等处;黍分石阜房;稷分澄塘房。玸为次子,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仕进”载,郑珦为漳平知县,玸荫宣义郎。

十六世:郑珦子稻、秫、黍、稷;郑玸子泌、淄、沂、渭

郑珦子稻,为宣教郎龙岩学正,分西霞村等处;郑秫,字师渊,号醉陶,稻、秫列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仕进”条,第三册有秫画像。秫知荔蒲县,分黄石巷口国清等处,初居白石埔,后念左司公墓在吴山,遂即国清峰结庐守焉,是为上郑,配林氏,九子,为思明、思聪、思恭、思温、思忠、思敬、思问、思肃、思义;郑玸子泌、淄分书仓淇山等处,郑玸子泌官将仕郎,渭为贡士。二人均在郑惠元修《郑氏宗谱》第二册“仕进”条下。

十七世:郑枃

寅曾孙,南安教谕。郑惠元修《南湖郑氏族谱》第二册中列入“仕进”条。上述八人中谁为郑枃父亲,其中郑秫可排除,其余七人该谱没有记载子嗣,所以线索中断,目前来看还难以确定。

十八世:郑烨

郑烨,字宗晦,枃子,郑惠元修《南湖郑氏族谱》第二册中列入“仕进”条。元至正己未为福清州龙江书院山长,洪武中以明经辟兴化县训导。天才逸出,长于八分。①(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2380页。陈启仁《闽中金石略》载郑烨等题名,“章容等题名(隶书,在金刚迹石),章容元度,郑烨宗晦、郑诜子释、姜柏子贞、郑畊子山来观薛老峰字隼尾法。”[5]

审阅福建所藏五本郑氏宗谱,郑枃的世系基本可以断定,但其属郑珦和郑玸哪一支派?根据目前掌握资料还难下定论,但仍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郑枃同辈即郑秫子思明等九人中,思忠以下五人都已入元,且思忠为元朝贡士,官潭州学正。从时间上看,与郑枃活动于泰定年间不远,所以家谱中的世系信息还是可信的。但仍有待于方家发现新材料,以便绘制更精确的郑枃谱系表目。

从郑枃的世系来看,其真可谓是学术世家。《衍极》第二章“书要篇”与郑枃先祖郑樵高祖郑侨和曾祖郑寅的学术著作是有关系的。该章节屡有征引三家言论,如论六书之要时言“夹漈山人(郑樵)尝是正之,有音无文者多矣。”文后郑枃友人刘有定注曰:

“夹漈姓郑名樵,字渔仲,兴化人,郑回溪之诸父也。隐于夹漈山著书,十类凡五十种,千余卷,《六经》各有传,备载先生所著书目。今子经(郑枃)家藏,又有《易说》、《正隆官制》等略十余种,皆书目所未载者。”②该本《衍极》也把“郑枃”误标为“郑杓”。[8]411

可见,除《通志》外,郑樵多种学术著作都曾藏于郑枃“衍极堂”,该章节郑枃又称:“回溪《书衡》、肯亭《包蒙》,其义则《衍极》窃取之矣。”[8]427郑侨、郑寅父子均善书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二人留心翰墨,善行草。郑侨著《书衡》三篇、郑寅《包蒙》七卷着重讨论金石文字与书体演变。《衍极》一书在学术旨趣和史源上参稽三家著述,证明郑枃的学术思想与其家学是有渊源的。所以明代黎民表于隆庆二年重刊《衍极》时慨叹:“(郑枃)所称回溪、肯亭皆其先世,此书包括古今,论著精核,殆不愧其家风者欤。”[9]此亦可纠正目前学界认为,《衍极》属元代理学影响下的产物之观点之偏颇。

四、郑枃的交友

郑枃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存世史料透漏其交往人物都是围绕《衍极》展开。郑枃于元代泰定年间官福建南安县儒学教谕,《元史》载,至元二十八年以后,元朝在每县设儒学教谕一员,掌学事,属无官品职务,所以孟惟诚在与郑枃信札中称其为“高隐先生”。郑枃一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闽中,其交往人物为同郡友人或寓闽地方官。据目前资料可考者有以下几人。

陈旅,(1288-1343)字众仲,福建莆田人,先世业儒,父子修,兄震,皆一时名士。旅幼孤,颖异。官国子监丞,有《安雅堂集》存世,《元史》、《闽书》有传。明代偶桓《乾坤清气集》收录陈旅与郑枃唱和诗五首,分别为《郑子经下贶名篇勉强续貂》、《送子经游霞城》、《东归歌送郑子经》、《三笋吟》和《海兽葡萄镜歌》③五首诗见于偶桓辑《乾坤清气集》卷一、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13册,第282页、310页、346页。。可见,陈旅在未北上大都为官前,在莆田经常与郑枃一起雅聚吟诗品画,关系融洽。从明代宋端仪重刻《衍极》序可知,陈旅曾为郑枃作《郑氏先庙记》④(明) 万历己未籀阁刊本《衍极》宋端仪重刻序,见《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子部第四册,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93年,第171页。,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康熙二年周荣起钞本《衍极》有陈旅致郑枃尺牍二札,一为讨论《衍极》一书问题,一为让郑枃斧正所作“留侯赞韬光铭”[10],手札的书写时间应该在泰定年间(1324—1328),即《衍极》刚刚由龙溪令赵叔敬锓梓的时间,郑枃把赵氏刻《衍极》寄给陈旅,让陈旅斤证。

刘有定,字能静,莆田人。少贫不嗜荣进,与温陵赵伯暐游,而陈旅、郑枃辈皆其友也。尝著《原范吟》三十七章,学者称为原范先生。司业吴源谓《原范吟》推阐图书之秘,发挥象数之妙,究极先后体用之所以然,乃知此老胸中有一部全《易》也。又尝笺解郑枃所著《衍极》篇行于世。①(清)汪大经、王恒等修《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二编,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499页。在陈旅《送郑子经游霞城》诗后,陈旅注云:“泰定元年(1324)秋八月七日书于龙溪校宫,时刘能静亦在坐。”[4]310可见刘有定生前与郑枃、陈旅交善。刘氏曾对《衍极》逐条诠释,民国余绍宋于《书画书录解题》对刘氏所注评价甚高,“凡所征引,足称赅恰……其他轶事亦有足资考稽者:实读《衍极》者所不可废,不仅有功于是书也。”[11]

孟惟诚,自称峄山漫游翁,生卒与事迹不详。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录其在黄公望为杨维桢画《铁崖图》题诗一首,《永乐大典》残卷收其《忆武夷》诗一首。通过孟惟诚致郑枃信札看出孟惟诚曾官福建巡按,巡按即巡按御史的简称,“虽官仅七品,但出为巡按,名曰代天子巡狩,在地方考察民情,监督吏治,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事权甚重,地方官不敢与抗。”[12]孟氏为官期间见《衍极》一书后登门造访郑枃,只是政务繁身,匆匆话别。

“惟诚顿首奉记,子经高隐先生足下,惟城自幼学书,及见赵公鲜于运笔而未闻书法,后于残编断简略窥古人遗教而未闻全体之妙,前年获见先生《衍极》书,胸中使觉判然有得。虽常望见风采,时在巡按,规检方严,未遂晤语,不意旧腊竟得造门请益,方快宿昔之愿。……”[13]

赵叔敬,泰定初为龙溪知县,《乾隆仙游县志》载,郑枃在辟南安教谕前尝客龙溪令赵叔敬所。郑枃曾把郑樵所传“海兽葡萄镜”赠予赵敬叔,而赵氏把《衍极》刻印于龙溪。

五、《衍极》在元代刊刻与版本流变

通过梳理国家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藏明清《衍极》诸多版本,卷数为五卷、三卷或一卷,只是章节裁剪有别,内容差异并不大。其中对该书序跋、重刊或批校者甚多,有明代娄坚、沈率祖、沈怀祖、宋端仪、黎民表、姚士麟、沈道明、陈继儒、黎民表、吴永,清代周荣起、黄丕烈、四库馆臣、翁同龢、陆心源等,足见后人对该书青睐有加。但囿于诸家所见版本局限,对该书在元代的刊刻情况少有论述。通过考察遗存于明清刻、抄本《衍极》序跋和手札,该书的成书时间、刘有定作注的时间和元本的刊刻与流通情况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目前发现元人为《衍极》作序者四人,分别为李齐,孟惟诚,刘有定,江应孚,陈旅致郑枃信札也是讨论《衍极》一书。这些人物除陈旅、刘有定外,多不可考。通过对这些序跋和手札的梳理可以窥探《衍极》在元代的刊刻与流通情况。

《衍极》的成书时间在延祐七年(1320)左右,考时人李齐于延祐七年作《衍极》序“予南游至无诸城,见莆田郑君子经所著衍极五篇。”[10]可知,李齐在福州(即序中所称无诸城,福州的古称)时曾为该书写序,李氏所见本为《衍极》的最早版本,即五卷本,此本为刻本还是抄本已不可考,但可确定此时书中还没有刘有定注释。通过刘有定序“右《衍极》五篇,莆田郑枃所作也。……,是书自古文籀隶以极书法之变靡不论著,辞严义密,读者难之,于是详疏下方,使人考辞以得义而知书之为用大矣,至治(1322)壬戌冬十有一月庚申郡人刘有定叙”②据黄氏按语得知,此跋具别本补。可知刘氏作注的时间在1322年。龙溪令赵敬叔所锓梓的时间是泰定元年(1324)左右,见江应孚序,

莆田郑君子经著是书论书道之要,其有功于斯文非浅也。龙溪邑令赵敬叔倡同志为之锓梓,与学者共视古人秘笔经而不传者有间矣。泰定元年甲子秋七月望日漳州路儒学教授江应孚书。[10]

赵氏刻《衍极》是目前文献所见最早的刻本,为五卷本,此刻本已有刘有定逐条注释。陈旅致郑枃信札可参证,

朱二来辱惠书及封至画像一轴,并刻本《衍极》五卷,审阅再过,既喜此书之行世,又喜赵龙溪能笃意于斯文,然后知著书者之得讬以不朽也。……承示所改已当不必,更疑以子经□俗迈往之才,能静(刘有定)沉潜攻苦之学,谦斋高明卓越之识,可谓一大幸会。是书之出必惬满人意,何必远问愚陋,足见执事于《衍极》不苟如此。[10]

关于《衍极》在元代的流通情况。《闽书》“郑枃传”载,福建宣抚使齐伯亨(齐履谦,字伯亨,1263—1329,《元史》有传)曾采而上之,应该是把该书进献于朝廷。黄丕烈跋清康熙二年周荣起抄本《衍极》可知,此本是从元末著名藏书家孙道明抄本录出,从篇章结构与前后序跋看,孙氏是从赵敬叔刻本录出。由卷后孙道明跋“至正二十六年岁在丙午八月庚戌朔写起,至十有八日丁卯钞毕于泗北村居映雪斋,华亭孙道明叔识,时年七十岁。”[10]可知元末《衍极》曾流通到松江一带。

综合元明清诸家序跋,《衍极》一书的元刊或抄本多以五卷本通行且最为称善,所以黄丕烈跋周荣起抄本时言“衍极以五卷者为佳,明神庙刻犹如此,近传二卷非其旧矣。……周砚农手钞,余所藏明刻本当逊而居乙。”[10]而最早的两卷本为《四库全书》本,即北大图书馆藏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库底本)③(清)翰林院抄本《衍极》,1函1册,北京大学图书馆,索书号:LSB/3252。,据馆臣作提要,该本是参校《永乐大典》本和他本补遗正误而成;最早的一卷本为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明代陈继儒刻《宝颜堂丛书》本④(明)陈继儒刻宝颜堂订正本《衍极》卷首,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索书号:00533。,该本无刘有定注释。⑤感谢同年华侨大学教师孙志强先生两赴福州助我拍摄莆田《郑氏族谱》,本文写作得到王元军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1](明)何乔远,编撰.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337.

[2](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G]//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5.

[3]( 南宋)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237.

[4](明) 偶桓.乾坤清气集[G]//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13):346.

[5](清) 陈启仁.闽中金石略:卷十二[G]//地方金石志汇编:第5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358;(清)冯登府.闽中金石志:卷十三(民国十五年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G]//历代碑志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2):451.

[6](汉)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1:271.

[7]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Z].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725.

[8](元)郑枃.衍极[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411.

[9](明)陈继儒刻宝颜堂订正本《衍极》卷首,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索书号:00533。

[10](清)衍极[M]. 周荣起,钞.黄丕烈,跋.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11](民国)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三[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56.

[12]吕宗力,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40.

[13](清)衍极:第27册[M].光绪归安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本,国家图书馆.

(责任编辑:梁 田)

J203

A

1008-9675(2016)05-0060-06

2016-06-20

赵利光(1986- ),男,山东聊城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代书法文献与文化。

猜你喜欢

郑氏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dry eye syndrome of lung-yin deficiency pattern
制作匠心经典 传承酱香古韵
制作匠心经典 传承酱香古韵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制作匠心经典传承酱香古韵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