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的互促作用

2016-11-19梁文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学体育教学

梁文澍

【摘 要】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益。而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科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我认为把心理学融入体育教学,并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体育教学;初中生心理健康;互相促进

一、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的变革时期,同其他国家一样,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的因素:一方面是社会全方位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拥挤,环境污染,噪音影响。特别是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紧张,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观念裂变带来的困惑以及都市化引起的复杂人际关系等等,使人们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心理应激,因此造成多方面的社会不适应及心理障碍。

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也同样面临着种种的社会心理压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尤其是父母的“望子成龙”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的现状,不可避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体育教师是塑造人类健康的工程师。体育教师从知识结构、教学特点到体育教师的群体、性格均十分有利于扮演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更何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机制是健康第一。众所周知,健康一词从严格意义上讲,具有三个层面。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身心健康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是体育新课标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这就是体育教师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之所在,也是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认为把心理学融入体育教学,并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

二、利用心理学知识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1.具体示范展示,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自我效能理论,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动技能理论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指客观事物通过感官作用在人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表象。在体育课上,利用这两种理论体育老师采用参与示范法,白板多媒体视频播放方式开展体育教学。规范的示范动作和生动的视频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必然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来保证成功地培养自我效能感。

2.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与训练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力向内集中或向外集中,注意范围的适合性,时空知觉判断能力的高低,力量、速度或距离差别感受性的好坏,动作记忆的编码方式,操作思维的敏捷性、正确性,动机强度的适宜与否等,也都影响着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成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学生体育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安排合理的教学和训练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量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量,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脉搏测量、询问法和观察法都是了解运动量是否合理的方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非常轻松、很轻松、还行、有点累、很累、累极了”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量的情况。采用观察法更为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量情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量的大小。例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运动量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运动量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运动量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2)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量。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例如,跑不了1500米的学生,就安排3次500米跑,做不了50个俯卧撑的女生就分成两组做。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思考,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运动量,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它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3)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每个新学期刚开始的两节课,运动负荷要小些,以后逐渐增大。上午第5节课,运动量要适当降低,防止低血糖引起昏厥。夏季炎热,能量消耗大,运动量应相对减少,防止中暑;冬天天气寒冷,运动引起的消耗相对减少,学生的练习量可以适当增加。

总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量是锻炼身体和把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安排好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量,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量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完成各种项目的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任务。

3.和谐交流,创建良好课堂气氛

体育学习中也会产生恐惧与胆怯心理,这是由于学生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体育学习中,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贬低,忧心忡忡,神经过敏,记忆力降低,思想狭窄,焦虑水平提高。在心理上,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原有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反应。胆怯、恐惧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钝、动作失调、四脚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无法完成好技术动作的。

这时我们就应该和学生沟通交流。美国教育学家格林伦将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着做;第二种,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答;第四种,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通过和谐交流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动作。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三、巧妙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巧用大课间,传承民族运动,收获幸福感。从归因和情绪的角度,遭受失败的学生非常需要安慰。成功一般同积极、愉快的情绪相联系,而失败则与消极甚至屈辱、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运动练习时如果学生觉得老师的评价不公,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很容易在言行上表现出对老师的敌意。遇到失败时,外在归因可能导致对老师或他人的愤怒;内在归因可能导致内疚、无能感,不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受,树立自信。由此可见,学生遭受挫折失败的时候,是需要安慰、沟通的,让他们从老师、同学的关心与耐心帮助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

我校为了保证孩子的锻炼时间,用大课间的时间开展“一班一技”的体育活动,这项体育活动不仅传承民族运动,发扬民族精神。在练习空竹、滚铁环、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时,老师指导个别,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帮助。这样的体育活动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加深友谊,更是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流。

很多体育活动练习的内容、项目要由两个或几个同学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在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互助练习中,他们是大方的,他们是善于交流的;在集体合作性的练习中,他们是团结的,他们的荣誉感是很强的。在体育活动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生生之间的鼓励与信任、表扬与帮助比师生之间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作用更明显。我们给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互助、互学、互勉中学练,产生归属于集体的幸福感。

(2)欢度节日,趣味体育,收获快乐。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长时间的坐在教室里学习,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精神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何消除疲劳,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我校在特定的节日开展趣味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能是孩子的肌肉在一定的时期得以放松,紧张的情绪也得到缓解。例如:每年的“三月三”我校会举行民族运动会,开展板鞋竞技、抖空竹、打陀螺、拔河、跳绳、丢沙包、踢毽子、滚铁环、竹竿舞、抛绣球等民族运动;每年元旦举行迎新长跑比赛。

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达到健康,节日娱乐,宣泄情感目的,又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3)巧设奖励,不惧中考,收获成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给予表扬、中肯的评价,可以影响那些成功欲望不高、害怕失败的人投身体育活动,我们把这种由外在因素激发的行为倾向称为外在动机。它能激发眼前、具体的期望行为、塑造长期的期望行为。我们学校设立专门的体育奖励基金,此外,在体育中考锻炼中对积极锻炼,体育成绩有进步的同学也设立奖励。心理激励行为调动了学生的锻炼自觉性,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加了学生的自信,降低了对体育中考的恐惧心理,最终在体育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心理活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始终。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我们应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也要重视科学的体育活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柏彩虹;《浅谈运用ABC理论疏导初中学生心理问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2]羊里镇辛兴中学 马同友;《浅析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对策》[N];莱芜日报;2006年

[3]邢宜静;《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和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年

猜你喜欢

心理学体育教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