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南海安全的几点思考

2016-11-19王校轩

国际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洋权益

王校轩

摘要:南海拥有中国“四海”中最大的海域,其主权利益和海洋权益至关重要,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南海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南海安全遭遇严重威胁,尤其是美国等域外国家的竭力干预,致使南海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尖锐化、国际化的趋势。面对进一步恶化的南海局势,中国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积极开展安全合作,寻求最大安全公约数;同时,中国须加强能力建设,保持战略定力,敢于反制挑衅行为,坚决遏制南海危机,有效推进南海的和平、安全与发展。

关键词:南海安全 岛屿争端 海洋权益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5-4812(2016)04-0017-30

中国是海洋大国,而南海是其中面积最大、资源最为丰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海域,同时也是矛盾和问题最为复杂的海域。近几年来,南海斗争日趋严峻,热点频发,尤其是美国在南海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政治和军事挑衅,使得南海问题急剧升温,安全风险骤然提高,维护南海安全稳定显得十分急迫和重要。

一、中国的南海主权和安全需求

南海位于北纬23度28分与南纬1度14分、东经102度14分与122度09分之间,南海南北最长约2963公里,东西最宽约1852公里,是一个介于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婆罗洲、巴拉望岛、吕宋和台湾岛之间的半封闭边缘海。南海海底地形变化剧烈,从北部陆架区平均几十米的水深迅速过渡到海盆区2000米至3000米的水深。其中南海盆地位于全球三大板块(欧亚、印澳、太平洋)交汇处,是东南亚海域中最大的边缘海盆地。其北部为被动陆缘,东部为俯冲带海沟,南部为聚敛边缘,西缘为走滑剪切边缘,地貌类型齐全。这一海域在国际和地区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国的安全与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早在2013年4月即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快速发展壮大,对南海战略通道的依赖日益加重,南海对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把经略南海放在国家战略层面来谋划和推进。”

(一)南海“四大群岛”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维护南海安全是实现领土主权完整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共计为1641个,包括海南岛、万山群岛以及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由宣德和永乐两组群岛组成,共有岛礁30余个,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东沙群岛位于南海北部,由东沙岛、东沙礁和南卫滩、北卫滩等珊瑚岛礁组成;中沙群岛位于西沙群岛东南,主要由一组隐伏在水下的珊瑚暗沙、暗礁组成,目前露出水面的最大岛屿为黄岩岛;南沙群岛位于中国领土的最南端,共有230多个岛屿、礁滩、沙洲。

南海岛礁的特征较为明显:一是分布较广。南海岛礁分布在广约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而南沙群岛分布最广,北起雄南礁,南至亚西南暗沙,东自海马滩,西迄万安滩,南北长约1000公里,东西宽约1200公里。二是礁滩沙多。仅南沙群岛就有明暗礁128个,明暗沙77个,均淹没在水下,其中绝大部分仍处于生长中,未来数十年后将可能成长为新的岛屿。三是面积较小。南海大多数岛礁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不足5米,易攻难守。四是多数岛礁距中国大陆较远。除海南岛和万山群岛外,最近的西沙永兴岛距大陆超过500公里,最远的南沙曾母暗沙距大陆近3000公里,相当于中国东南沿海到第二岛链关岛的距离。

南海“四大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大核心利益。第一,南海岛礁关乎民族尊严。领土主权完整是一国国家尊严的基本标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允许本国领土遭受侵犯。中国自古就有“宁失千金,不失寸土”的民族传统,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绝不容改变。但残酷的现实是,南海有43个岛礁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非法侵占。第二,南海岛礁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南海岛礁不仅本身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而且可以向周围海域延伸开发。所以,对于岛礁的价值,我们不仅要从岛礁本身去考察,更应从延伸的海洋利益的角度加以认识。第三,南海岛礁关乎中国的地缘战略。南海尤其是南沙岛礁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地理联系产生重要的地缘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地缘战略。因此,南海岛礁无疑是中国塑造周边环境和掌握主导权的重要战略空间,维护中国的南海岛礁主权安全是实现南海安全的首要任务。

(二)南海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富集区,维护南海安全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南海海区毗邻东亚大陆,是东亚季风影响下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南海周缘陆架都已被证实为油气富集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二者储量巨大,分布广泛。据调查,在面积为188万平方公里的南海大陆架中,油层达21万立方米,相当于中东各国的石油储量,是世界上油气开发的新领域,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并列为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便发表了关于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油气资源的报告,认为亚洲最大的油气产地在南中国海。已有研究表明,南海可以被划分为42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中有17个含油气盆地,它们的总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预估,南海各新中生代含油气盆地所蕴藏的石油储量在500亿吨以上,尤以南部资源前景为最好。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源评价,南海南部海域13个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储量大约是351亿吨,其中75.5%位于中国传统海疆线内,约为265亿吨,相当于全国海洋油气总资源量的66%,大约为南海北部海域油气资源总量的3倍。南沙是南海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有13个大中型油气沉积盆地,总面积为61.95万平方公里,占南海油气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石油储量预计达350多亿吨,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其中中国在南沙海区传统海疆线内的含油气盆地为6个,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达23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8.3亿立方米。目前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周边国家在中国传统疆域线两侧均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其中14%的石油资源正在被周边国家开发,52%的石油资源处于周边国家已招标和拟招标区域内,其余没有争议的资源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勘探开发面临诸多风险。

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矿产资源的含量也相当可观。其蕴藏有铜、镍、钴、锰等35种金属和稀有的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分布有锡、钛、独居石和磷铁矿等滨海砂矿产地100多个,玻璃砂矿和建筑石料尤为丰富。

南海有2800多种海洋生物,乃全球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渔场之一,年捕捞量达500万吨。世界最发达的30个渔业国家中,有7个每年均在此捕捞。南沙海域拥有20余万平方公里的渔场,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渔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决定了南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对于中国而言,在陆地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海洋尤其是南海丰富的资源无疑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南海安全就成为开发南海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全,南海的资源开发便无从谈起。

(三)南海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战略通道,维护南海安全是实现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保障

南海作为世界三大边缘海之一,背靠欧亚大陆,外绕岛弧,面对太平洋,东有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南有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这些岛屿使南海与东海、太平洋、苏禄海、爪哇海和安达曼海等有限度地隔开,由其间十余个海峡沟通。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等重要海峡控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地。南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联系亚洲、非洲、大洋洲的海上枢纽,是中国最具世界性影响的海域。

南海的交通流量是苏伊士运河的2倍、巴拿马运河的3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亚太地区的GDP总量在全球的比重持续上升,外贸总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南海在国际海运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每年通过南海的货物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近1/3,所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总额的2/3。一旦南海形势不稳,必然对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造成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南沙海域是南海战略通道的交通枢纽和航运最繁忙的海区。其西南直通马六甲海峡,东南经爪哇海直达大洋洲,东部从巴士海峡进入太平洋,北部经台湾海峡进人东海、黄海,扼守着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海峡等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三条咽喉要道。所有通过南海地区的空中和海上航线基本都要经过南沙群岛。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经济体从本土到各大洲尤其是到远东地区的航线均以南海为重要通道。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80%以上的进口石油经南海运输。东盟5国由南海经过的进出口货物占这些国家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

南海更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大洋洲的必经之地,也是华南沿海通向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对中国外贸具有巨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南海运输通道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性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意义日益突显。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约85%、对外贸易总额的40%以上都经过南海,过往马六甲海峡的运油船只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的。据预测,2020年,中国的海上物流将达1万亿美元,石油需求量将有3/5依靠海上进口,其中80%以上将通过南海航线运输。

近年来,美、日等国不遗余力地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试图控制这一海上战略通道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国一直把控制马六甲海峡以及通过南海的航线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以此控制东南亚,沟通东北亚和西南亚。着力于南海地区的海上通道对美军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机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南海作为战略通道的价值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有效维护南海通道的安全,造福于中国人民,造福于世界人民。

(四)南海是具有独特地理条件的海域,维护南海安全是实现国家海上整体安全的重要保障

南海的地理条件较为独特:一是南海海区辽阔。南海的面积相当于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之和的2.8倍,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岛呈梯次分布,有利于中国实施大纵深战略布势,可使华南的防御纵深延伸上千公里,是中国海上兵力实施作战的主要基地和依托。二是南海水深大。南海水深平均为1212米,最大水深达5559米,有利于中国实施兵力机动,尤其是适合大型舰艇活动,而潜艇可利用大水深隐蔽行动,有效地实施威慑和反击。三是南海重要海峡多。南海外绕岛弧,东有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南有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三巴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等海峡发挥着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并建立两洋之间的战略联系的作用。综上,南海是中国海上防御的前沿阵地和天然屏障,是对强敌实施战略威慑和机动作战的重要战场,是中国打破岛链封锁、夺取战略主动的关键海域,军事利用条件得天独厚。

(五)南海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维护南海安全是我中国经略周边提高国际战略地位的重要保障

南海在国际海运中的重要位置及其丰富的战略资源,使它成为周边及域外大国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空间。随着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南海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域外大国对南海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有关大国不遗余力地巩固和扩大在南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存在。美国奉行重返东亚的政策,将掌控马六甲海峡以及途经南海的航线作为其战略目标,以此控制东南亚,沟通东北亚和西南亚。日本积极推行“南下”政策,把南海地区作为影响东盟以至亚太的重要阵地,并藉此确保自日本本土至东南亚和中东的海上运输线的通畅。其他有关国家也积极介入南海问题,谋求在亚太地区扩大其自身利益。

中国位居南海地缘战略格局的中心,具有特殊的战略利益和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了有关协议,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本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利用和发挥好中国在南海拥有的地缘优势,对维护南海安全,构建和谐南海,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意义重大。

二、当前南海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

就总体而言,南海仍处于可控状态。但是,周边有关国家不断强化权利主张,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并呈继续恶化的趋势。

(一)多元角逐下的形势更显错综复杂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面临多方挤压,既有域内国家,也不乏域外势力。

从域内看,在声索国内部,各方不断加强立场的协调与彼此的合作。在东盟内,越菲等国积极拉拢非声索国,强调东盟必须在协商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加强团结,以期南海有事时共同对华。它们不断把南海问题塞入东盟议程,推动多边机制的介入,借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十国海军司令会议、东盟十国海事专家会议等平台向中国发难。

从域外看,近几年来,域外大国积极插手南海问题,形成域内域外相互勾连的局面。美国公开宣称其在南海拥有重大利益,并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名,加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利用各种国际舞台,攻击中国在南海的主张和行动,并支持和挑唆越菲等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交恶,竭力主张多边解决争端,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愈益凸现。日本加强与越菲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将南海“航行自由”列为与东盟高级别对话的重要议题,加快全面介入南海争端的步伐。越菲等国积极迎合域外势力,利用域外势力制衡中国,削弱中国的优势,为自己求得最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二)斗法表现为多样化的综合较量

越菲等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手段与中国进行较量,尤其是强化法律和军事斗争。

从法律上看,越菲等国认为,法理斗争是“以最小代价获取南海最大利益的有效方式”,因而积极调整斗争策略,寻求运用法理手段与中国对抗,谋求其南海利益的最大化、永久化、合法化。一是公开质疑中国的断续国界线主张。越南政府在长期利用民间学术造势的基础上,公开否定“九段线”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公然挑战中国“主权属我”的法理底线,拒绝与中方就南沙海域进行划界谈判,宣称北部湾湾口外和西沙海域划界是中越在南海的最终界限。菲律宾宣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九段线”主张没有任何法理依据,并认为南海可分为争议区和非争议区。二是挖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海洋法律所存罅漏和模糊性为己所用。越菲等国歪曲利用“先占”、“自然延伸”和“国家继承”等国际法原则和惯例,力图证明其拥有南海“主权”的合法性,并将有关争端提交国际仲裁,争取国际同情,对中国施压。它们还以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由,单独或联合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企图将中国大片海域划归己有。三是加紧修订完善国内海洋立法。越南制订并出台海洋基本法,意欲以国内立法的形式确定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和大陆架。菲律宾通过的《领海基线法》明确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均纳入其版图,甚至单方面向国际仲裁庭提起南海仲裁案。

从军事上看,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加速推进军事力量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海空军建设步伐,作战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实行战略调整。越南海军决定改变以“近海防御”为主的作战指导思想,在本土之外建立远距离防御纵深,将防御重点由沿海、近海推至远海,并提出了建成具有远海和立体作战力量的近、中、远期发展战略。菲律宾调整国家军事战略,确立了以海空军为重点、实现海空力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马来西亚推出“前沿防卫”国防政策。印尼出台将“浑水”海军转变为“绿水”海军的计划。二是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越南海军投资建设大型战舰,引进苏30MK型战机和“基洛”级潜艇,加强海军陆战队和水上特工部队建设,建立海上预警系统,计划于2020年监控80%的南海海域。菲律宾拟耗资近百亿美元采购大批武器装备,其中包括部分新型海军舰艇和飞机。马来西亚大力发展远程空中作战力量和潜艇,采购苏-30MK型战机和“鲉鱼”级潜艇。印尼海军装备了新一代F-16战机,还计划采购“基洛”级潜艇、水陆两栖坦克和直升机。三是加强兵力的前沿部署。越南海空军将主要作战兵力部署在中南沿海地区,其中苏27、苏-30MK等主力战机集中部署在南部的边和机场,导弹艇、护卫舰等主战舰艇集中部署于金兰湾和头顿基地,并形成以南子岛、鸿庥岛、南威岛等核心岛屿为主的岛礁防御连环群。菲律宾将兵力集中部署在靠近南沙的巴拉望岛,西部海军部队、空军570合成战术联队及辖区内的陆军部队专门负责完成南沙、黄岩岛方向的作战任务。马来西亚将主要兵力部署于东马的拉布安和西马的关丹,用于南沙方向的作战。四是频繁举行以主权争端为背景的军事演习。越菲马等国为提高海空军在南海的协同作战能力,每年均在南海频繁举行或参加各类以南海主权争端为背景的海空联合军事演习,这些演习多以中国为假想敌,以保卫海洋权益为重点,突出海空协同、快速反应、防空作战、特种攻击等。尤其是越菲等国积极与美日印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试图借域外势力对中国进行遏制。五是加紧完善各种作战预案。越菲马加大对从事海上勘探、开采、捕捞作业的船只的护航力度。越军制定了以中国为对手的系列南海权益保卫方案,及以保护南海油气资源为背景的作战预案。菲律宾也制定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南沙防御作战预案。

(三)南海局势将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迄今,南海问题已发展为集岛礁主权争端、海域划界争端、海洋资源争夺、地缘战略博弈等四位于一体的重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南海局势将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越南以海洋兴国为基本国策,自2001年以来,越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均强调发展海洋经济。2007年1月出台的《2020年海洋战略》明确提出,2020年,海洋经济占越GDP的比重将达到53%-55%。据统计,目前越南的海洋经济已达越GDP的50%,南海经济对越南GDP的贡献率达40%以上。海洋油气工业是越南国家经济的命脉,且近年来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菲律宾石油消费的60%以上依赖进口,开发和利用南沙油气资源,对缓解菲能源供需矛盾、推动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越菲等国把所侵占的南海岛礁以及所控海域作为本国的安全屏障和与中国周旋的重要空间。随着这些国家对南海油气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大及出于维护国内政局稳定的需要,它们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难以改变,侵权行为也不会轻易罢手,严重的分歧和争端将会持久延续。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国将会长期“坐滩”南海。历史证明,但凡美国插手问题的解决,要么全胜而进,要么大败而归。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将绝非短时间的,不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不会轻易罢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将长期面临来自以美国为核心的域内外国家从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联手施压。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南海问题将是地区乃至国际斗争的热点,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四)南海日趋成为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高危区”

在域内国家对岛礁主权和海洋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域外势力加紧挑拔、介入的大背景下,南海周边有关国家强化与中国的对抗,海上军事斗争形势将愈加严峻,发生海上武装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明显增大。一是越菲在误判形势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它们把中国寻求合作、协商解决的立场当作机会,视中国的忍耐为软弱,以美国的承诺为保护伞。近年来,该两国在舆论上大肆炒作,在行动上不断挑起事端,频频制造危机和热点。如果越菲不在误判形势的道路上幡然醒悟,极有可能做出铤而走险的举动。二是美介入南海争端是爆发冲突的最大根源。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等域外国家将会继续与中国保持战略对话与合作,但美舰机肆意闯入中国南海12海里以内的霸道行为,极有可能导致中美海上军事冲突。同时,美国为遏制中国,极有可能诱使有关国家采取冒险行为,使南海局势恶化到擦枪走火的程度,进而在控制局势的进一步升级中谋取政治、军事资本。三是南海方向的军事竞争正在加剧。在美日等国的鼓动和纵容下,越菲等国为保持和扩大既得利益,均竭力扩充军力,加强对所侵占岛礁和海域的控制。未来南海海域中围绕侵权与维权的斗争将更加激烈,美日等域外国家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也会明显增加,南海海域的军事态势将更为错综复杂,发生海上危机和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存在。

三、维护南海安全的对策措施

(一)寻求和利用南海安全的积极因素

南海海域虽然环境复杂,矛盾交错,热点频发,但仔细梳理便不难发现,南海僵局中存在诸多盘活因素,斗争中可以争取团结,分歧中可以找到利益共同点,局部动荡中保持着总体稳定。

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历时悠久,彼此具有文化和价值观的趋同性和经济上的互补性。面对与中国存在矛盾的南海周边国家,可以用文化和价值观的趋同性去融合,用爱和平、不称霸的理念和实践去渗透,寻求最大的利益共同点,求同存异,力求通过磋商谈判逐步解决分歧和争端,把南海塑造为安全、和平之海,预期的具体目标是:1、矛盾不激化,并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2、开发有合作,推进与周边国家务实性共同开发;3、政见有共识,对地区和世界事务看法的趋同性增强;4、经济有共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获得共同实惠;5、军事不对抗,共同而有效地管控危机和战争风险,不断深化南海地区的安全合作。

(二)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耐力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的总体部署,必须保持既定南海战略的相对稳定性,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一是坚持对南海的主张不动摇。首先,必须坚持南海诸岛的主权属于中国。南沙大部分岛礁虽然被越菲马非法侵占,但主权属于中国的事实不能更改。主权争端的解决可能是长期的,但宣示主权应该每时每刻进行。其次,必须维护“九段线”内海域的管辖权。必须十分清楚的是,在南沙大部分岛礁被侵占的情况下,一旦“九段线”坍塌,中国在南沙的权利将遭到根本性的损害。对于“九段线”,不要纠缠于称谓,重要的是守住它,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开发权、航行自由权等。二是坚持维权行动不动摇。一个行动,胜过万言。南海维权,重在行动。南海维权行动应当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在柔性维权的同时,也要强硬维权,以局部的动荡换取整体的稳定。对于某些国家的挑衅,应适时予以反制,必要时给予可控的武力惩戒,对触犯中国维权底线的行为要果断出手,去除有关国家得寸进尺的心态。针对美国舰机进入中国岛礁12海里以内的问题,必须做好防进入、顶出去的硬准备,如果措施不力,必定后患无穷。四是坚持建设南沙岛礁不动摇。中共中央关于南沙岛礁建设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建设岛礁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南海防御体系,而且能为经略南海和开展国际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撑点,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南海的地缘政治环境。对于这样一件利好的事情,某些国家肯定要极力反对,对此必须给以针锋相对的反击。

南海问题的长期存在,要求我们务必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是中国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谈判时,必须谋求利益最大化,谈判不设置期限,不急于达成协议。二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从争议较小的领域谈起,如资源共同开发、敏感度较低海域的划界等,进而再谈岛礁主权等问题。三是在南海问题上,不被美国的说三道四所激怒,应从国际大战略和国家大局的高度处理与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四是制定南海中远期发展战略,把涉及南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问题,置于长期受干扰甚至破坏的情形下加以考虑,增强南海发展的抗压性。

(三)积极推进南海安全合作

积极合作,就是以大国的气魄和风范,通过广泛的合作,增进战略互信,维护共同利益,开展战略预置,提升战略影响力,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海上安全环境。一是坚持重点经略周边。对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以谈判的方式展示姿态和诚意,以经济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形成利益捆绑,主动预防危机,构筑和平稳固的周边战略环境。二是强化双边合作基础。依托传统友好国家,把双边合作做深、做实,造就“铁杆”朋友,形成对其他大国力量的制衡;主动拓展多边合作,扩大发言权,筹划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逐步争取中国对南海地区海洋事务的主导权,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海洋秩序。三是积极开展“全域性合作”。协调推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南海安全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海上安全合作的范围,逐步构建有重点、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安全合作体系。

(四)加强处理和解决矛盾的针对性

面对域内域外的合围,首要的是发挥中国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的优势,着眼于矛盾的不同层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扭转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势头。一是有区别地对待各声索国。南海声索国虽均与中国存在矛盾,但并非铁板一块。目前与中国矛盾最为尖锐、对抗最为激烈的乃越南和菲律宾,其他声索国的态度和行动则较为收敛。中国应坚决遏制越菲两国的侵权行为,通过综合手段打击其嚣张气焰。同时,对南海周边其他国家,需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合作交流,积极开展谈判磋商,进一步增强互信,减少猜忌和摩擦,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二是争取东盟多数国家。东盟成员国中多数与中国关系密切,并不愿被南海问题绑架。中国应利用东盟国家在南海利益诉求上的差异和大多数国家对自己的战略借重,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尤其是发挥好泰国、柬埔寨等传统友好国家的作用,从东盟内部牵制越菲,避免东盟形成集体对抗中国的局面,出台与中国明显相悖的南海政策。三是全力阻止域外势力的介入。中国在严正表明反对域外势力介入南海争端、加强正面斗争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南海以外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对美、日进行战略牵制。对美国,应着重通过发挥中国在重要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影响力,形成利益上的相互制约,使其在介入南海问题时有所顾忌;对日本,应着重通过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揭露其侵略东南亚的暴行,从南海外牵制它向南海的扩张。

(五)强化对南海的实际管控

强化海上维权斗争与推进南海经济开发须同时并举。在南海维权斗争日趋复杂尖锐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南海方向的管控力度,坚决捍卫中国南海政策立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是加强对“九段线”内海域的维权执法,强化海警等部门在南海的力量部署,进一步提高海军兵力的执法地位并使之由目前的配合掩护力量转为一线执法力量,尤其要增强对相关国家违法作业船只和人员的抓扣力度,坚决遏制其掠夺中国资源的势头。二是加快在有条件的岛礁建立民用生产、生活设施,逐步组织安排向南海岛礁的移民,发展生态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提高行政管辖的实体化、民事化水平。三是加大政府领导对南海岛礁和海洋开发平台的考察巡视、社会各界赴南海开展慰问的频度,彰显中国对南海主权权益的重视。

(六)有效遏制南海危机

当前南海局势因动荡可能导致爆发武装冲突乃至战争的危险性,决定了中国必须把遏制南海危机提上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议程。一是把威慑用好用足。要形成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定维权的意志和决心,并将其明确传递给域内域外国家。威慑的手段既要突出军事,又应扩大到政治、外交、经济、科技、民间等各领域各渠道,做到言出必行,放收自如。二是设置并坚守维权底线。对越菲等国的挑衅行为,应设置维权的底线,即绝不允许别国挑战和侵犯中国驻南海岛礁的主权;绝不允许周边国家新占中国南海岛礁;绝不允许周边国家严重破坏中国对南海资源的开发。底线对对手是威慑,对中国则是号令,对于触犯中国维权底线的行为要果断出手,遏制有关国家得寸进尺。三是占领法理、舆论和道德制高点。师出有名、名正言顺,才能得道多助。法理是基础,法理问题不能回避,而要主动出击,揭露越菲等国的无理性。舆论是关键,要使媒体成为宣扬国家意志和争取国际社会的工具,发挥其导向作用,推动危机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四是全面加快南海军事斗争准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以武力方式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权利,必须加快南海军事斗争准备,确保一俟危机来临,能够迅速解决问题。

(七)加快发展海上优势能力

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归根到底要靠实力。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面对南海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从长计议、循序渐进,坚定地、持续不间断地发展海上安全实力,为最终解决矛盾积蓄力量、创造条件。

首先,要坚持军民一体发展海上实力。国家海上实力历来是一个整体,包括海上军事实力、海上执法实力,以及海洋运输、海洋生产开发、海洋科技、造船与修船、港口吞吐等实力,这些要素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使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新军事变革使战争和非战争行动呈现出军民融合、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一体化发展国家海上实力业已成为一种战略选择。尤其是在中国海上军事实力仍然不够强大的情形下,走军民一体的发展之路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从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角度通盘考虑,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兼顾海上军事需求,在海上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中有效地利用民用资源,完善有利于军民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全面推进装备、科研、信息、教育、人才、保障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必须统筹并逐步整合现有海监、渔政、海事、海警、海关缉私警等五支海上执法力量,使其成为能够配合海上军事行动的准军事力量。加强包括商船、飞机在内的海上运输支援体系建设,特别是支援远海和海外行动的远程运输力量,构建高效、快速、宏大的海上战略支援力量。

其次,要坚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包括统一高效的海上维权执法队伍和具有威慑力的现代化海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必须与中国的国家地位相称。中国是一个陆地和海洋大国,是亚太地区的地缘中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大国呼唤大海军。中国越发展,越有地位,就越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实力只有与国家地位相称,才能有效地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才能使中国在大国林立中纵横捭阖、在政治外交上游刃有余,才能为中国在亚太地区发挥主导性作用提供保证,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形象、提升地位提供支撑。因此,强大的海军是国家由富而强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实现复兴的重要象征,海军强则国家安。但从目前看,中国海军的状况与国家地位尚远未适应,无论其数量和质量,都与强大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军应加速发展近海综合作战能力、远海机动作战能力、海基核威慑能力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海军。

收稿日期:2016年5月

(责任编辑:赵裴)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基于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反制”概念研究
基于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反制”概念研究
我国拓展极地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
河清海晏心不宣保疆谋利箭在弦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我国海洋法立法现状研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
海洋权益维护背景下边远海岛的战略地位及管理对策
浅谈如何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突出海洋权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