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顿运动定律》说课设计

2016-11-19徐亚琴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思考效果

徐亚琴

[摘 要] 历时五年之久的省“两课”比赛终于收官了,这次比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挖掘、发现教师在基层教学中摸索出的适合自身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新成果,并从中筛选出若干示范课、研究课,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在全省推广。《牛顿运动定律》的说、备课设计就是笔者探讨出的适合我校学情的物理教学新案例中的一例。

[关键词] 说课设计 思考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73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案例是典型的规律教学案例,教学主旨在于引事实、讲规律。为了突破传统的“满堂灌”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结合南通市高效课堂评价表,对本次课进行了大胆的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本设计旨在向读者展示笔者整个设计理念和说课思路。

具体将从以下三个流程进行说课。分别是“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的?”“这么教有效果吗?”。

一、为什么这么教?

1.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

(1)基于理念的思考。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活动为主线,以实验为载体,采用形象列举、理实一体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交流和感悟、在活动中锻炼和培养,真正做到“做中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情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意志。

(2)基于教材的思考。

选用教材为张明明主编的高教版《物理》(通用类),本课题是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本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态度,大胆重构教材,整合资源,删除单位制,主讲牛顿三大定律。本课题着重规律教学,为了增强感官认识,我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还原课堂演示;同时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将部分演示实验优化为学生实验,同时还引进了DIS传感器加以验证。

(3)基于学情的思考。

我所任教班级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强,求知欲旺盛阶段,实验兴趣高涨,但因初中时,学生动手实验机会较少,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做中学”的能力;前期物理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学的基础知识,已经初步掌握力作用的相互性、受力分析和简单的合成、分解方法,对加速度也有了一定理解;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重点训练“学中用”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系列的自设方案、选择器材、亲手操

作、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演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过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领悟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

(2)难点是加速度与外力、质量关系的定量探究;

(3)关键点是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

4.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因此根据学情和所需达成的目标,我将教法和学法相联系,不同环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理实一体、后教材教法、形象列举法;让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自我感知、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以此发散思维,挖掘潜能。

二、我是怎么教的?

概括起来说就是(见图1)

首先是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通

过“行为模仿秀”创设情境,意在激发好奇心。之后通过“手抛篮球”,抛出“有力即运动”激发质疑动机,为课题的引入和探究扫清障碍。

接着是触。以活动为主线,实验为载体,回顾历史、初识“牛一”,主要完成理想实验和对定律的理解。为了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我设置了这四个小环节。

先是遵循认知规律,追寻前人足迹,架构定律。其中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他为推翻“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一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里我还原他的设计思路,自制斜面,根据“提出问题-科学猜想…”的步骤,一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初次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接着是探。主要完成加速度与质量、外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和应用,是本节的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个难点,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定律部分我抛弃了传统的打点计时器,因为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耗时、繁琐、误差大;改用传统器材定性分析,并引进DIS传感器定量验证,这样方便、快捷、准确、实时,直观形象。

其中,传统实验部分我引导学生对其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原先的并行轨道改成了垂直轨道,便于比较,一目了然。为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仍遵循“提出问题-科学猜想……”的步骤,分解问题,突破难点的同时,让学生再次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整个探究过程中,我退到幕后扮演引导者,巡视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与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形成了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既培养了协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通过设置热身题,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形成技能。牛顿第二定律阐析的是动力学问题,其类型及解题步骤虽然不是我们中职教学的重点,但适当的巩固提高还是必要的。此环节仍注重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小组作用,组内思考交流,代表上台分析全过程,互批互评,总结提高。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又规范了解题思路。

然后是析。此过程仍以活动为主线,以实验为主体,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在力的概念中就已提及,可是学生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被动的接受。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可设置这四个小环节。

先是通过举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创设情境以旧迎新,通过问题的抛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接着广摄生活实例,并将其还原到课堂进行演示,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借着实验演示一路设疑解疑,得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传统实验就是给学生提供常用的弹簧测力计,遵循“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这一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路设疑解疑,一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小组作用,积极合作交流展示,发散学生的思维、协调、合作能力。DIS传感器验证环节,则采取实验室录屏形式,放大展示实验过程,根据电脑拟合图线不难总结得出作用力、反作用力关系及特点。这是一个从实到理的过程。

教学需要反思,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反思。学生应当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这里我设置了2道热身体验题,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诊断,及时评价自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一个从理到实的过程。

俗语道: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有效的教学少不了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为了能综合评价学生从课前到课后的整体情况,我设计了主题活动记录卡,构建了小组、个人、教师、家长四方评价平台,着重从知识、态度、能力各方面,对学生作全面的表现性评价。

最后是延。后教材教法强调的是课前、课内、课外三途径的融合。所以课后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提升应用能力,布置了一道实验探究题,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三、这么教有效果吗?

这节课始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是一堂有收获、有价值、有生机的课。

其中亮点是:

1.采用理实一体的探究式教学,将实验、讨论、理论多个环节相互贯穿,既有做中学,又有学中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实验设置由易到难,形式多样。

3.整个教学中引入大量的生活实例,鲜活直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具实质感。

4.课题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分工明确、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放思维、发掘潜能。

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实验时间预设不足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在探究设计实验和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时,耗时比预计的略多,课堂时间紧凑。

2.习题略少

通过习题可以加深理解,巩固概念,本次课侧重探究,习题设置略少了些,对知识的巩固可能不利。课后及时针对不足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亦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我想本次课应该是体现了陶老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吧。

(特约编辑 南 宾)

猜你喜欢

思考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