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6-11-18李岸芳林家谊卢春林高恒舒徐玉婷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护理

李岸芳,林家谊,卢春林,高恒舒,徐玉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梧州 543000)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李岸芳,林家谊,卢春林,高恒舒,徐玉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梧州 543000)

目的 研究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其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的健康知识,调动医护人员的主动性跟积极性,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种常见的临床分型[1],它主要是因为冠脉内斑块由于各种原因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使管腔被完全闭塞,被阻塞血管供应区内心肌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心肌的坏死,导致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临床症状[2]。AMI发病迅速,如果不进行及时抢救,病死率较高,经过治疗,预后也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果有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能在并发症发生早期就可以发现并及时作出相应治疗,将其对患者的损害降低最低,而且还能提高医院工作效率[3]。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以患者为中心,从其入院到出院将疾病监测、治疗、康复、护理于一体的整体性医疗护理方案。既能够对护士的工作给予预见性和计划性的指导,使工作能够主动展开,又能够帮助患者了解相关治疗、护理计划,增强其对治疗护理的配合性,以便于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4-5]。本文就应用CNP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作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8例。经酶学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确诊。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32~87岁,平均年龄(61.7±2.3)岁;其中经检查,急性下壁心梗者19例,前壁心梗者12例,前间壁心梗者12例,广泛前壁心梗者8例,下侧壁心梗者6例,后壁者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梗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即患者入院后根据医嘱采取对症处理,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观察。

1.2.2 实验组采取CNP方案,即从患者入院起根据已经计划好的CNP方案进行实施,其中中每一阶段均按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三部分进行,具体施行内容如下。

(1)入院第1天:病情评估:询问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心理状态和分析检查化验结果等,作出整体的评估。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心电监测,做好记录工作。给予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轻心绞痛,做好冠脉介入术前准备。

健康教育:介绍临床护理路径,讲解冠脉介入术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术中注意事项,术后指导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跟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对其进行医院、仪器设备、医生护士等的介绍说明,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消除其不安的心理因素,助于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2)入院第2天:评估:术后评估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血肿,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理状况,床上排便的情况,睡眠情况及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护理措施:术后持续心电监测,观察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穿刺处有无出血和血肿。

健康教育:术后术侧肢体活动指导,治疗护理的方法及意义,遵医嘱静脉用药,注意调节输液滴数,告知患者药物作用。

(3)入院第3~5天:评估: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注意胸闷胸痛情况,包括胸闷胸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缓解方式等,患者生命体征,心理状况,床上排便的情况,睡眠情况及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护理措施:保持穿刺部位干燥,给予患者平卧位,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护士在期间帮助患者翻身来转换卧位,平卧、侧卧、半卧轮转,每隔两个小时转化一次,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指导患者床上做下肢主动运动,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记录24 h的波动,给予氧气吸入。做好心理护理,保持二便通畅,观察患者睡眠情况。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表现、治疗和术后便秘的预防,讲解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对患者饮食作出指导和调整,予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

(4)入院第5~13天: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命体征情况,皮肤情况,心理状况,二便的情况,睡眠情况,患者及家属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知识以及用药的了解情况。

护理措施:观察记录患者胸闷、疼痛的发生情况,监测其生命体征,如有需要者及时予以吸氧。安抚患者不良的情绪,观察其睡眠情况,保证大小便通畅。指导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的陪同下,于床旁、病房内、走廊等处进行适量的活动,活动幅度应该在其耐受范围内循序渐进,做好防跌倒等安全措施。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引发心梗的诱因,并适时避免,宣教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并规范患者护理饮食。

(5)入院第13~15天:出院前,要给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心理指导,告诉患者平时要保证心态的平稳和积极向上;饮食指导,令患者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维生素丰富和粗纤维的食物为主,注意选择易于消化、吸收、排泄的食物,切忌刺激性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并且告知患者要戒烟戒酒,少喝咖啡、浓茶,不要暴饮暴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用药指导,令患者严格按照医嘱上的说明按时、按量服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诊,不要自行停药、换药;健康指导,多做适量的体育锻炼,不要超过身体负荷;随诊指导,定期进行复查,如果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1.3 评价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护理满意度。

疾病知识掌握评分主要包括疾病表现、心理调节、科学膳食、规律休息、适量锻炼、便秘预防及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的配合、出院后注意事项等共10个方面,每个问题设3个答案(了解10分、部分了解6分、不了解3分),共计100分。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标准采用本院护理部对临床科室使用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实验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疾病相关知识了解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平均卧床时间(h) 平均住院时间(d) 平均住院费用(元) 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分) 护理满意度(%)实验组 2.59±1.22 13.31±4.55 8903.45±132.75 93.02±5.28 98.89±2.03对照组 3.39±0.33 15.67±2.65 10045.33±235.67 72.24±8.66 90.02±1.91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胸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3 讨 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的使用提高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最早由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发展,其囊括了医院卫生管理、循证医学等内容,以整体化护理和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的标准化护理方法,能够很好的调控好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提高了医院病床周转率和工作管理效率,保证患者的治疗得到最佳程度的经济化[6]。而传统的的护理方式是围绕着医嘱开展实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范的标准,使得护理工作低效、低质、低量,而且患者无法得到全面整体的护理[7]。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护理相比,采用临床路径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的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质量,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P<0.05)。对于临床经验较少的护士,在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容易低效和低质的护理和宣教,而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对其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保证工作的高效、高质的开展。可见,临床护理路径是护理工作协调、高效进行的保证,它使护理工作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发展。

3.2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了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主动性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的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护理效果,且提高了护士的业务能力。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不断学习,积极学习掌握各项专科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知道患者住院过程中所有护理内容和具体的执行时间,工作有条不紊,科学有序,减少了随意性,达到了系统化和具体化,保证了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措施的落实[8],使临床护理工作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医师、护士和其它医务人员共同协作为特定患者制定的护理管理模式,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计划安排,既能够指导护士主动地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帮助了患者对于自己的治疗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会自觉的参与、配合护理工作,增强了其治疗的主动性和遵从性[9]。

3.3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需要各个部门科室的协调工作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有合理的诊治顺序、科学的时间安排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它是集多门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深入性、整体性的医疗护理工作方式[10]。需要各个部门科室的协调工作,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尤其是医护的合作。各相关科室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按临床护理路径的要求保时保质的完成各项工作,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增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主动性,又有着显著的护理效果。对于这种有计划、有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今后我们应加强协作,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努力探索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领域中更广泛的应用。

[1] 王继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8):45-46.

[2] 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阮慧琴,李娟利,刘盈盈.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07:593-596.

[3] 王海荣,郑淑梅,杨秀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4):1069-1070.

[4] 成翼娟.整体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

[5] 章小华,章新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05:148-150.

[6] 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4.

[7] 黎记弟.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2:2046-2047.

[8] 盛华丽,施长春,刘 聪.临床路径构筑主动护理平台[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5-456.

[9] 窦欣悦.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03:234-236.

[10] 夏 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8,26:2355-2356.

本文编辑:孙春宇

R473.5

B

ISSN.2096-2479.2016.05.033.02

李岸芳(1977-),女,汉族,广西梧州人,研究生,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护理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