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资本培育问题研究

2016-11-17陈静

高教探索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场域就业

陈静

摘 要:就业社会资本生成是社会资本应用于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是指有助于就业的社会资本被培育、生产出来的过程。就业社会资本被限定在就业场域之中。就业社会资本的维持和扩展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本进行争夺、交换和整合的过程。就业场域中社会资本拥有量和话语权具有正相关。

关键词:社会资本;就业;场域

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有效方式。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把握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就业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社会资本运用于就业场域,生发出就业社会资本的生成问题。就业社会资本生成是指有助于就业的社会资本被培育、生产出来的过程。就业场域的特征和就业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社会资本和就业的文献回顾

社会资本是在资本内涵和外延拓展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和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相对应的理论概念。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先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资本将传统资本理论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有机结合,使之同时具有资本性和社会性的属性。由于概念范畴较宽泛,社会资本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社会资本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研究的不同领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解析力和概括力的研究范式。随着社会资本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尝试识别社会资本的概念内涵和维度构成,并且借助实证数据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具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社会资源观。很多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性资源,它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增值,体现为人际关系网络和个体身份。二是社会规范观。不少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通过建立信任机制、社会规范、文化制度等协调行动步调、提高社会效率。三是能力获得观。将社会资本看做个体在宽泛的社会网络或社会结构中提供、获取和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给这种能力的产生带来契机。[1]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表述各不相同,但社会资本的基本要义是一致的、内涵是明确的。社会资本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和社会资源网络关系紧密,具有工具性效应;二是依赖于社会规范和信任机制得以产生和扩展。综上所述,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在人际信任的前提下个人或群体依据既定规范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的结构性社会资源。

大学生就业属于一种社会行为,大学生就业过程则是一个持续获取资源的过程。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社会资本作用机制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显著影响,社会资本拥有量与就业机率成正相关性。一是通过评价社会资本的实际使用情况来检验其对大学生就业发挥的作用。如一些学者在研究中采用“是否找人帮忙”等指标反映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利用社会资本的情况。二是运用直接或间接指标评价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只有极少的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社会资本的规律性特征和培育利用,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空间。[2]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社会资本形成规律和培育途径引入分析框架中,力图更好地揭示社会资本的运行机制。

二、就业场域的特征

就业活动实际上是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之中,即高等教育场域。这一场域是在与社会和社会资本的相互关联中形成的。

(一)就业场域是自主性较高的建构性空间

就业场域的存在方式具有二元性,既具有一般场域的客观属性,也具有心理分布图式的主观属性。它和社会其他场域,如教育场域、权力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不同场域都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明确的界限。场域之间可以通过空间上的转换,并能将外在因素转化为内在因素。和权利场域、经济场域等相比,就业场域的自主程度比较高,就业场域内部矛盾和冲突直接由外部力量所决定,外部的变化也将直接反映在就业场域中。但其依然要遵循社会规范,维护场域内的符号秩序和场域外的社会秩序。就业场域便形成和教育场域之间以及通过教育场域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客观关系。这表明就业活动的目标、过程和效果都要在这种关系的世界中确定。就业场域在该关系世界中通过一定的运作逻辑形成相对自主的动态发展的建构性空间。

(二)就业场域是互动性较强的关系网络

布迪厄认为场域中充满着信息、资源、符号资本等活跃的因素,它们之间的不断“博弈”使场域充满活力,形成一个交换互动的空间。就业场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场域的规范、逻辑和准则。就业场域中的个体或群体都具有一定的利益相关性。只有某些特定身份的利益相关者,才会主动进入就业领域,接受该场域的运行规范,寻求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场域位置。社会系统为就业场域中的利益相关者赋予了社会认可的身份、资格能力和权力。社会系统的其他场域通过身份的设定、资格能力的培养和权利的分配支持就业场域的生产性过程。另外,就业场域中的逻辑表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关联以及就业场域内利益相关者和就业场域外利益相关者互相关联的过程,其通过实践互动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优势性和互动性是其基本属性。所谓共有性是指场域赋予关系结构中的个体丰富的资源,个体在关系结构中拥有的关系网络数量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具备的资源情况决定该个体的资源占有量多少。[3]互动性是指个体通过主动调整和交往互动过程确定或再生产社会关系,将一些不稳定的关系如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发展为选择性的持久关系,从而确立和维持信任化关系网络,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互动对关系网络的维持和改进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就业场域是具有冲突和竞争的场所

就业场域特定的关系世界为场域提供了关系结构并引发场域内的竞争和冲突。就业场域成为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竞争的场所。就业场域的竞争者主要由学生群体构成,如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此外,还应包括就业场域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如家长、亲属、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在就业场域内发生竞争的个体之间的直接冲突实际上是对就业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受社会所认可,具有社会性和合法性的属性。就业场域中的个体在就业场域中的角色是被预设的,与其在该场域具有的能力强弱和社会资本有关。场域中处于优势的个体运用各种策略和资源来维护或改善既有的关系结构,同时就就业资源的占有不断在场域中展开竞争。竞争结果与个体在就业场域中拥有的能力水平和社会资本质量相关联。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场域中的关系正是一幅竞争和冲突的图景。

三、就业场域的社会资本形态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种资本形态。规范性和共有性是关系网络的基本属性。规范性是指行为者在交往互动过程中选择一定的策略来强化或再生产某些社会关系,将不稳定的关系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等发展为稳定的、选择性的关系,以满足行为者的主观需要。同时这些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体制保证的权力关系,成为活跃于就业场域中的重要力量。交往互动在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明确的是交往行为需要行为者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因此建立和维护规范化关系网络必须以稳固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交换为基础。社会资本只有在交换中才能产生,特定社会体制中的行为者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着物质性交换、符号性交换等活动,通过彼此之间的承认和合法化,实现类型转换和资本的再生产。共有性是指社会资本赋予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所有个体所共同拥有的资本,个体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性位置和社会参与网络成员的参与密度。[4]

就业场域中社会资本对获取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社会资本作为场域内行为者的共有资本,分属于不同的个体持有。社会资本的共有性属性保证了关系网络参与者能够充分汲取社会资本,并成为关系网络存续的内在动力。社会资本在关系网络中的流动交换并不均等,这直接导致社会资本在关系网络中呈不均匀的分布状况。个体社会资本获取程度和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形成正相关关系,即它在社会网络中不同的位置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资本禀赋。个体因为位置优势具备更强的社会行动能力,获得累积更多社会资本的可能性,个体凭借其社会报酬与社会身份获取更多的资源,拥有优质的同质性社会资本,更易形成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增加获取异质性社会资本的机率。这被称之为社会网络的资本优势。 二是非就业场域的其他社会场域关系网络资本进入就业场域,附随于就业场域内各种资本形态、个体,和就业场域内资本进行资本交换和共享并在代际间形成传递与累积,在就业场域内建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等形式形成新的关系网络资本。[5]作为非就业场域内个体所拥有的共有资本,其逐渐成为就业场域内个体展开资本竞争或获取支配权的重要因素,对就业服务和就业质量的影响日益突显。

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资本的培育

个体在对场域资源、权利的交换、整合、争夺过程中实现对就业过程和结果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个体在就业场域中拥有的资源数量、权力与社会资本的多少和影响力大小呈正比例关系。个体对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既需要一定的资本数量,也要具备对社会资本进行运作的能力。在就业场域中实现社会资本的维持和开发围绕社会资本的特征展开。

(一)构建多元化关系网络

学生就业中积累智力资本,如知识、能力、经验等,无疑很重要,不过智力资本只是改变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一部分。社会资本的构建和维持在学生就业方面尤为重要。资源既来自学生个体的知识和能力,也包括学生个体和外部之间关系网的交流和互通。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智力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利用各种就业资源的整合,为积极就业创造可能和条件。社会资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象征性建构”转变为一种双方在主观上愿意长期维持、在体制上得以保障的稳定持久的关系。它通过物质交换或非物质交换方式,借助现有的社会体制,最终确立社会资本。在此前提下,社会资本不断地进行自我再生产,扩大关系网络的范畴。

大学生社会资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依赖于大学生自身的关系网络形成的个人社会资本。大学生主要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校友活动、和教师互动等建构了个人社会资本的基本平台,维持或拓宽自己的关系网络,实现社会资本增值。社团组织和校友组织活动都属于比较稳定的社会联系,个体可以通过和同学、校友的接触和联系,从中获取或使用包括需求信息、就业机会等在内的相关资源。置身于社团或校友组织中的学生,连接点必然增加和延伸,借此和其他成员形成“期望和义务”关系,丰富自身的社会资本系统,从而持续地积累、拓展社会资本。二是大学生和外部关系网络的搭建。博特的社会资本“结构洞”理论指出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 “漏洞”现象。大学生的活动半径多在学校,与社会各领域存在广泛的 “结构洞”。福柯认为“资源的拥有总是与权力和地位相联系,拥有某种资源的人便拥有权力和地位,并在交换过程中居于优势位置,而缺乏资源的人则不得不依附并服从拥有资源的人”。外部关系网络的拓展可以让学生结识更多关系网络中的核心关键人物,一定程度上弥补“漏洞”现象。中国社会特别注重家庭,家庭关系往往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平台。以家庭血缘结构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是大学毕业生最主要的社会资本。大学生应以家庭关系为平台搭建各种关系网,获得包括父母、其他亲属等对就业的支持,并注重培养和维护以家庭血缘结构形成的社会网络和其他关系网络。这种社会资本就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强关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6]高校教师则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连结点。不少教师承担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或具有一定的社会兼职,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拥有广泛而优质的社会资本。同时,高校教师知识贮备丰富、社会阅历较广,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和整合能力优于学生。教师能在就业信息捕捉、就业策略运用等方面给毕业生有益的指导。再者,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动员往届毕业生资源库的形式延伸社会资本。这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借用的宝贵资源。

(二)生态互动提升社会资本

生态互动一词源于生态学领域,原意是指系统内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状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子系统中的要素并非单独存在,其必然与环境或其他有机体彼此交互、相互联系。不同组织、群体、成员之间由于所处的层级、文化、区位环境、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具有的社会资本在网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根据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处于信息流交汇点的群体、个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本最为丰富。这也表明所处于关系网络中不同的位置,其社会资本获取程度存在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资本获取能力,本文把它称之为关系网络的资本优势。距离信息流交汇点越近的组织或个体,由于和关系网络其他成员的互动和沟通更为频繁,确认标准和互惠规范的次数越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期待关系越牢固,成员的合作和互动意识得以强化,社会资本在关系网中的“自强”趋势更加明显。关系网络中成员参与共同活动的频率越高,关系网络蕴含的社会资本质量也越高。反之,如果互动频率偏低,成员的投机行为便会增多,使得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低,对其他成员、组织的信任程度、对组织规则的执行程度也会降低,关系网络蕴含的社会资本质量也越低。关系网络成员的互动程度影响着社会资本的维持与积累。因此社会资本、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社会资本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则。

关系网络中的组织和个体秉持相互信任、合作互利的理念,各自将已有的社会资本内聚、集约。对于尚未挖掘的社会资本资源,在认同的前提下携手合作,使社会资本不断扩充,螺旋上升,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良好的生态互动关系为提升社会资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关系网络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搭建了“网络桥梁”。网络规模扩大可以提供给成员的互动社会资本越多,社会资本的维持和提升越易实现。

(三)信任文化协同资源共享

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提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力量。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和表现形式。互动合作和关系网络都是围绕信任发挥作用。信任是建立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期许,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才是真实的、牢固的。在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需形成并自觉维护信任约束,才能促进关系网络交往行为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资本维护和积累。信任文化实质上是网络成员间对彼此诚实、 规范、 合作行为的良好预期。信任文化下的关系网络强调成员之间的需求、利益等和谐共融,将组织规范内化为成员信守承诺的自觉意识。这就需要在价值取向方面具备对人性及世界的相同态度,培养信任、合作、互利和规范的信任文化氛围,形成内在信任文化的认同和规约。

信任文化需建立在统一互信的基础上。因为统一通常源于同质事物或事物的同质性,比如一致认同的人生观,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和活动秩序等。在某种共同的基础上,个体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并形成信任共同体。在信任文化的感染下,双方互相合作,共同获益,扩展社会资本半径。在信任“叠加效应”的影响下,短期合作互惠形成的信任度会促使长期互动和合作行为的发生。随着参与人员数量的增加,关系网络中有形无形地建立了相应的信任,信任文化逐步凸显。社会资本是关系网络和网络中信任文化的统一,是关系网络在信任文化下运行产生的一类资源。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资本,应在维持、积累社会资本之时,尊重关系网的信任文化,相互互动、合作,在关系网络和信任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实现社会资本的整合和互惠。应该说社会资本的整合和互惠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关系资源等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信任文化的氛围下构建社会资本可以避免社会资本的浪费和闲置,有助于形成共同开发利用的关系,从而丰富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29.

[2][美]赫文,多纳.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M].李涤非,潘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00.

[3]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89.

[4]詹姆斯·S·科尔曼.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A].帕萨·达斯古普特.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乔志宏,宋慧婷,冯明礼,邵燕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24-28.

[6]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111-118.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场域就业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