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国学经典促全面发展

2016-11-17李绍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李绍华

【摘 要】 注重国学经典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 读经典;语文素养;精神成长;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语文学习重要吗?这个问题现在恐怕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了。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不好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学任何科目都存在困难和障碍。所以我们已经不再质疑语文的重要地位。

可是,从小学至大学,我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结果什么样呢?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极其低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人文素养也极度缺乏,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

语文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怎样学好语文?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心。

有人说,学好语文,阅读很重要,那就给孩子读些他们喜欢的书就好了。比如漫画、绘本之类,故事之类,他们爱看,阅读量也提高了,不就可以了吗?

其实不然,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提高的。真正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人生宽度和厚度的,只有经典。

习近平主席对读什么书就特别强调过,他说:“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的智慧。”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因此必须经过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一个一个阶段,才能达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平,而这是靠人类伟大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和老子、孔子等人的经典对话,才能达到他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是这样随着阅读不断前行的,每一个当代人都是重复着前人的历程。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我们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所以个人的智慧、思想、个人精神的成长是需要从阅读过程才能产生的。”

初中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由此,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给孩子读经典才是第一件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且,越早开始的孩子,越占优势,学习越轻松。

中国教育学会“关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与素质教育实验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湖南省中西文化经典导读实验科研课题”等系列关于经典教育的“十五”、“十一五”课题成果再次有力地证明了经典的教育价值:

实验发现,儿童通过每天15-3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的诵读经典,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其主要原因就是教材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

实验证实,经典文化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优势有以下几条:

1、记忆力得到锻炼;

2、整体认读、大量识字;

3、道德品质得到熏陶;

4、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5、养成了良好学习的习惯;

6、培养了阅读能力;

7、练好了标准的普通话;

8、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9、文学功底得到加强;

10、自信心大大增强。

近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出现明显的进步。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记100-200个字。许多儿童不到一年就把二万多字的《易经》熟背,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背诵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有了这个基础,以后的语文学习将会非常的轻松。而且根基打好了,大脑得以开发,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强,学习其他学科也会变得容易。

国际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从小读经典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很突出的,这里有故事为证:

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留美幼童。

以当时的社会观念,官员不愿把自家子弟送去,民间更有关于西洋的种种不祥传说,所以招收学生非常困难。容闳在上海招生,应者寥寥,一年竟凑不足第一批的30个名额。他只好一面去香港英政府所设学校招收,同时回老家动员乡亲。以至幼童留学计划实施期间,4批共120名,其中39名为容闳的家乡香山县人。这些幼童都出身于一般家庭,没有一个是官员的孩子,但前提是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被授予秀才头衔,经上海设预备学校选拔后入选。

他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中生活。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又因为语言障碍,学习遇到很大困难,有的幼童急得直哭。

而不久之后,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当时的《纽约时报》有报道:“这些从中国优秀家庭挑选出来的孩子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处处受到人们的喜爱。”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军、实业、知识界等各个领域;这当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这些留美幼童跟犹太民族的儿童一样,3岁到13岁都是在读经中度过的,都接受了私塾教育。13岁以前,是人一生记忆力的高峰,是建立根基的时期,这个时候读诵经典事半功倍。13岁以后,理解力开始增强,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13岁以前的根基打好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最重要的,从小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会不断地提升,并能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毒害,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经典这么好,只要有方法,读起来并不难。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经典教育运用上去呢?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熟读,不求理解,但求读诵,直至背诵。朗读可以培养和增强语感,背诵可以促进理解和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浅易的话就明确地强调了熟读和背诵对于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中华民族是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国学经典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扎实根基。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