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阪泉之战

2016-11-17张念征

管子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炎帝蚩尤黄帝

张念征

(烟台大学 中国学术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5)



浅论阪泉之战

张念征

(烟台大学 中国学术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5)

在文明国家建立之前,没有文献记载的上古时期留下了很多神话传说。这其中以炎帝和黄帝的事迹最为繁杂和广泛。炎黄二帝同出一族,分属不同的部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本文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分析阪泉之战的真实性和发生地点,对旧有的观点进行梳理,并考证其合理性。

黄帝;阪泉之战;地点

中国的神话传说时代,以三皇五帝的体系作为主干,以黄帝和炎帝的地位最为突出。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二帝对整个上古时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曾有过这样的分析,概括总结了学术界对于三皇五帝这一英雄时代的基本观点:“史学家们曾一度认为,整个传说时代都是汉代哲学家们的臆造。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其中有部分文献材料)的问世,我们越来越相信古文献基本是可靠的,许多传说具有历史价值。”[1]113

一、阪泉之战的真实可靠性

对于一个发生在传说时代的事件,应该首先关注其是否存在。正如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所说的:“重建一个真实的上古史,必须首先审查史料,从事相关的文献可行性研究。”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关于阪泉之战的记载,简选几例,摘录于下:

遇黄帝战与阪泉之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大戴礼记·五帝德》)

是以涿鹿、阪泉、三苗之野有五帝之师,有扈、鬼方、商、奄四国有王者之伐,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三国志·裴松之注》)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正史,《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且大部分记载是有史可考的。同样是史书,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左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后世学者,如杜预《春秋左传注》、郑玄《礼记正义》、孔安国《尚书正义》等书,都曾引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的这段记载,他们虽未对战争地点作出明确注释,但也未质疑战争的存在。对此,李学勤先生指出:“不仅是司马迁时代,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的传世文献,比较完整的,像春秋时代的《左传》和《国语》……这说明从春秋时期起,黄帝已作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不是我们今天造出来的,它是历史的存在,早就有了。有人认为黄帝这个名字战国时代才有,这是不对的,因为《左传》、《国语》中早就有之,今天已经没有人再说《左传》、《国语》是伪造的了。”[2]394另外,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墓出土了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在内的一批汉代竹简,其中在《孙子兵法》中有《黄帝伐赤帝》篇,讲述了黄帝战胜四帝而定天下的过程。简文明确提到了黄帝南伐赤帝,战于“反山之原”[3]。通过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的互证,我们可以这样说,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是真实存在的。

二、对阪泉之战的几点误解

阪泉之战是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它奠定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基本的活动和统治范围。通过对文献的审阅,我们发现,对于阪泉之战的记载,仍存在一些牵强附会的地方。

(一)阪泉之战是皇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

对于一场战役,明确交战的双方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有些文献将战争双方记为皇帝与蚩尤,例如:“蚩尤氏九黎之君,始作淫刑,不用帝命。黄帝与战于阪泉之野,禽杀之。”(《文献通考》)“如蚩尤、黄帝交战阪泉,施于春秋,则城濮、鄢陵之事也。”(《史通》)对于这样的记载,后世学者并不赞同。高广仁、邵望平两位先生认为:“传说黄帝时期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战争,一为‘阪泉之战’,是在华夏集团内部黄帝、炎帝两大支系之间进行的,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4]110江师林昌先生认为:“皇帝族打败了东夷族的蚩尤之后,控制了中原地区。但不久,炎帝族在黄河以南恢复整顿之后,又北上与黄帝族争夺中原,于是有了炎黄阪泉之战。”[5]56

银雀山汉简《皇帝伐赤帝》:“孙子曰:[皇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这里的“赤帝”指的就是炎帝,班固称其为“参卢”,皇甫谧称其为“帝榆罔”。孔广森曰:“赤帝,神农氏之后。”“反山之原”即当为阪泉,“反”“阪”字通。“原”字从“厂”从“泉”,《说文》曰:“原,水泉本也。”简文表明了阪泉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黄帝与炎帝无疑。

(二)阪泉之战的地点发生在涿鹿

对于一场战役的命名,往往会根据其发生的地点。虽然阪泉之战的地点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很多文献中将阪泉与涿鹿两地相联系,说阪泉之战是发生在涿鹿或涿鹿附近,例如:“ 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括地志》)“(涿鹿)黄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帝王世纪》)“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魏土地记》)“涿鹿山,山下有涿鹿城,亦涿水出焉。羹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城东二百步。”(《太平寰宇记》)

根据文献记载,可能是古涿鹿的地点有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江苏省徐州市,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河南省焦作市武修县,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西南以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带。其中,河北涿鹿县、山西运城盐湖和江苏徐州也被认为可能是阪泉之战之战的发生地,这也就不免让人产生两战在同一地点的认识。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阪泉之野时说:“《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案: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张守节首次将涿鹿附近的阪泉与炎黄阪泉之战的阪泉联系在一起。参看王彩梅:《论炎黄阪泉之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问题》,《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这里虽然说到阪泉在涿鹿,但并没有说阪泉之战发生在涿鹿,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再看银雀山汉简《皇帝伐赤帝》篇,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出,在“战于反山之原”之前应该是“至于□□”,由于此简已佚失,而无法得知这个“至于”的地点,但是这个无法得知的地点应该不是涿鹿,也应该不是涿鹿附近的地点,至于缘由,下文再做详论。

(三)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是同一场战役

产生这一误解的最主要依据是《逸周书·史记解》的记载:“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 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氏以亡。”卢文弨、陈逢衡、陈汉章等学者在注释这段材料时,都以阪泉氏为蚩尤氏,并且依据《括地志》《晋太康地理志》等文献,说阪泉之地在涿鹿或是与涿鹿相近之地点[6]965。之后,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质疑》中说:“然则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梁氏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阪泉之战即为涿鹿之战”的论断。后世也有学者赞同此说,杨伯峻先生认为:“梁玉绳《史记志疑》以阪泉三战即涿鹿之战,举《逸周书·史记篇》为证, 较为可信。”[7]431夏曾佑先生认为:“而黄帝兴于阪泉、涿鹿之间(涿鹿,今直隶涿州。阪泉在涿鹿城东)。……未几,(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8]13-14

这种观点的可信程度不是很高。首先,前文已说明,阪泉之战是发生在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蚩尤没有参与;其次,如果说阪泉之战真的跟涿鹿之战是同一场战役,就说明两场战役就算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至少也相距甚近。而包括《史记》《大戴礼记》在内的大部分史书,都将两次战役分开记载,交战双方也不相同,完全不可混为一谈;最后,五帝时代处于部落向文明国家的过渡时期,阪泉、涿鹿等战役都是部落之间的为了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或势力范围而发生的战争,其规模应该是很大的,阪泉与涿鹿间的距离,绝不会如文献中所记载的只有五里、一里甚至是二百步。

三、阪泉之战发生地点的整理

文献中关于阪泉地望的记载很多,简选几例,摘录于下: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 久雨, 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早未尝涸。卤色正赤, 在版泉之下, 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 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梦溪笔谈》)

“阪泉山”相传旧名汉山, 晋文公卜纳王, 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因故改今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黄帝所都, 有蚩尤城、阪泉地、黄帝祠。(《帝王世纪》)

延庆州(元龙庆州,属大都路。)洪武初,属永平府。三年三月属北平府,寻废。永乐十二年三月置隆庆州,属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隶京师。隆庆元年改曰延庆州。(西有阪泉山。南有八达岭。东北有妫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于桑干河。)(《明史》)

根据文献记载,阪泉的地望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盐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北京市延庆县,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怀来县等地。另外,皇甫谧注《史记·五帝本纪》、张晏注《帝王世纪》、孔广森注《大戴礼记·五帝德》皆曰阪泉“在上谷”,这里的上谷应在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境内;《世本》引《帝王世纪》曰阪泉“在彭城南”,又曰“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这里的彭城应在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境内。

近现代学者也多有对此战之地望发表观点。李学勤先生认为:“阪泉之战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最早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传说,但古书里确有明确的记载,阪泉在涿鹿一带,所以涿鹿这个地方确实和黄帝的传说有很密切的关系。”[9]21江师林昌先生认为:“阪泉之战的地点,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学者考证或在河北中部保定境内,或在河北南部磁县一带。大致可信。”[10]57范文澜先生认为:“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皇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皇帝族势力进入中部地区”[11]16;杨伯峻先生认为:“阪泉,今在河北省涿鹿县东。”[7]431

四、阪泉地望的分析讨论

阪泉之战发生在上古部落联盟时代,是没有地缘管理概念的时代,是文字产生之前的时代,因此,考古学资料就成为考证问题的最主要依据。前文已用银雀山汉简的部分简文来佐证相关问题,但是若要考证阪泉之战的确切地点,还需对整篇简文做进一步讨论:

孙子曰:[皇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右陰,顺术,倍(背)衝,大烕(滅)有之。[□年],休民,孰(熟)穀,赦罪。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右]陰,顺术,倍(背)衝,大烕(滅)[有之。□]年休民,孰(熟)穀,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与□□,右陰,顺术,[倍衝,大烕有之。□年休民,孰穀,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右陰,顺术,倍衝,大烕有]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汤之伐桀也,[至于□□],战于薄田,右陰,顺术,倍(背)衝,大烕(滅)有之。武王之伐纣,至于鈙隧,战牧之野,右陰,顺术,[倍衝,大烕]有之。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之□、民之请(情),故……

从简文中可以看出,黄帝除“南伐赤帝”之外,还“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最后才“已胜四帝,大有天下”*至于文中所提到的“青帝”“黑帝”“白帝”具体是指的哪一位部落首领,以及与皇帝进行战争的确切地点,本文不作深入讨论。。上文提到,后人所谓阪泉,大都在今天的河北、北京、山西等地,这些观点值得商榷。简文的注释指出:“旧说阪泉在河北涿鹿县或山西阳曲县附近。简文谓南伐赤帝,战于反山之原,其地似不能如此偏北,疑旧说不可信。”[3]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炎帝和黄帝部族都发源于黄河上游的陕西地区,之后都向东发展,到达中原之后,分黄河南北而居,炎帝在南,黄帝在北。黄帝主动发起战争,并且率部跨越黄河,在阪泉之地与炎帝部族进行了战争,这才有了简文中所说的“南伐赤帝”。一直以来认为的阪泉所在的山西盐城、阳曲县,北京市延庆县,河北涿鹿县、怀来县等地,均处于黄河以北,这里是黄帝势力范围,如果说阪泉之战是在这些地方发生的,那发动战争的人就应该是炎帝,他侵入了黄帝的地盘,黄帝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奋起反击,战争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这场战争的起因都是黄帝为了“以征不享”“抚万民,度四方”“震武以止暴”,从而得行其争天下之志,所以,战争的地点一定是发生在自己的统治区域以外。

第二,简文有“北伐黑帝,至于武隧”一句,注释中指出“战国时燕地有武隧,今在河北徐水县西;西汉有武隧县,今在河北武强县东北,不知是否与简文所谓武隧有关。”[1]113徐水县在保定市,武强县在衡水市,武强在徐水以南,北京延庆县,河北怀来县、涿鹿县都在徐水以北,简文中说的是“北伐”,这其中以武强县为最南,更不要说更往北边的徐水等地了。因此,如果战争真的发生在延庆、怀来、涿鹿等地,那也应该称是“北伐”,而不是“南伐”;山西阳曲县位于武强县以西,运城位于武强西南,但因为两地均位于黄河以北,因此应该也不太可能是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点。

第三,再看一下“东伐□帝,至于襄平”这句。虽然“帝”字的前字已佚,但是根据上下句式和文意进行推断,此处可能为“东伐青帝”*《银雀山汉墓竹简》(壹)的注释原文为:“下文言‘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则此句似当作‘东伐青帝’。但‘帝’上字残不似‘青’字,待考。”。关于襄平的地望,主要有三个,一是战国时北方燕地有襄平,就是今天的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二是西汉时刘邦封纪成为襄平侯,随后设襄平侯国,其故址在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西南;三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徐州临淮郡下有襄平侯国,即今天的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辽阳地处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相距甚远,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黄帝不太可能带兵长途跋涉,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跑到辽东半岛去打仗;襄阳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山西运城市以南,对于以河南新郑地区为居点的黄帝部族来说,不能算是东边;只有位于洪泽湖西岸的泗洪县,才可能成为黄帝东伐的地方。但根据《世本》引《帝王世纪》曰阪泉“在彭城南”,又曰“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这里的彭城应该属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境内。对此,吕思勉先生分析说:“《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曰‘《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今江苏铜山县。实为最近之。”[12]57这样一来,“南伐赤帝”和“东伐青帝”的地点都在今天的江苏境内,似乎也不甚合理。

总之,阪泉之战发生在上古五帝时期,交战双方为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这场战争的真实性已无容置疑。至于阪泉之战究竟发生在哪里,虽然有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作为参考,但本文也只是对旧有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其合理性提出了新的看法,要想的出一个准确的结论,还要等待新的考古材料的问世。

[1]张光直.美术、祭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 李学勤.黄帝是历史传说的一部分[M]∥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 高广仁,邵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李学勤.《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0]江林昌.中国上古文明考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范文澜.中国通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12]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于孔宝)

2016-05-17

张念征(1988- ),男,四川通江人,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研究生。

学术考辨

K21

A

1002-3828(2016)03-0093-04

猜你喜欢

炎帝蚩尤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大战蚩尤
蚩尤之歌
祭拜炎帝 世界华人的信仰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