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孝道”开启了人类的社会责任本能

2016-11-02王建军

当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孝道孝心本能

王建军

几千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简单承传的缓慢发展状态,经济生活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社会以家庭为单元,多数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读过书的人少,有文化的人少。因此,对知识的追求,不能自主学习、自由涉猎;对人间百态多为道听途说,知之甚少。新文化运动破除了旧的文化体制,破除了文言文体。加之数十年来教育得法,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我国迅速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人们广泛地拥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历史的积淀几乎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沉积下来的。古文深奥难懂,且多数带有寓言性质,所以对多数人而言,依然是听故事的人多,看书阅读的少。因此,在几千年的孝道文化中,我们实际上更多的是道听途说,由于被耳濡目染,结果才耳熟能详。但是,即便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读过《论语》《孟子》《孝经》,甚至吟诵不出一首完整的孝道诗,但我们都有可能听过孝道的故事,知道人要有孝心。尽管我们可能不知道“二十四孝”是哪“二十四孝”,但我们也能说出历史上有孝心的感人的故事很多很多。

因此,我们对孝道顶礼膜拜、不辨真伪、不深入思考、一味地尊崇,难免理解有偏颇、有误会。最早的胎教可能就是孝道。从生下之日起,我们就具有孝心。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大多数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守这一道德准则。即便是和父母闹得不可开交,或是在闹翻天的家庭里,你只要问他们子女的想法,多数人也不愿意忤逆父母的心意,只是因为各自的原因才导致叛逆,甚至对立。而多数父母也自然而然地忘记了自己也应该倾听子女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发展他们的想法。而等到突然之间社会发生变化了,做子女的得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了,自己无能为力去帮助他们了,才撒手不管了。这正是因为文化尚浅,对孝道理解产生的误区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困惑。但孝道的责任意识却是无可争议的,因为是人都有承担责任的本能,孝道开启了人类的这种本能。

根深蒂固的孝心文化让所有还没有尽孝的人心中都拥有一颗孝心,让所有行孝道的人都理所当然。尊老爱幼,为家庭增添了和谐、友好和关爱。没有移山填海的能力,没有供养父母的能力,就没有很好地尽孝的想法也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已经把提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德行视为在尽孝;做好身边的点滴之事,就是在行孝道;与父母同乐,让父母享受到天伦之乐就是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子非鱼不知鱼之乐”,这就是与邻里的相处之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社会的和谐,这就是中华文化潜移默化的孝道。

孝道扩展到国家,就变成了精忠报国或为国尽忠。说到为国尽忠好办,因为为国尽忠还意味着自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忠义之士。谁不希望自己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呢。因此,结果我们就把孝道理解成了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忠君为国。

这就是“孝道大如天”,是个人和社会的一切。而这其实都不是人生的本质,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识,是知识欠缺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步入工业化、城市化,生活方式从简单的小家庭成员的朝夕相处向人群聚集的方式转变,单位、同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家庭意识逐渐向社会意识转变,个人从自我中心向你我中心转变。社会出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同时也出现了责任和义务共享。

长期以来的以家庭为单元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也从自然人的家庭向集约化的社会人的分工协作、向信息化的人类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全球来看,整个地球人类正处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信息化社会三种形态并存的状态,其道德标准、道德要求、道德范围各不相同,各有局限并且正在从低层次的认识向高层次转化。我国的农村正在从农业经济向城市化方向迈进,城市在从集约化生产和生活向信息化方向迈进,社会形态从家庭单元向集约化的社会单元迈进,社会单元即将向信息化方向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家庭责任意识的孝道文化也正在向上、向外突破家庭的界限。

以家庭为单元的孝道意识正在向集约化的生产生活的公民责任意识转变,而公民责任意识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孝道内涵从家庭融洽向公民责任转变,而社会向智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得很快、很猛烈,再也不是几千年来的那样趴在地上匍匐前进,随时可能一鹤冲天。爱护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和承担家庭的各种义务的孝道道德准则,迅速向爱护社会和承担公共责任迅速迈进。但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再不具备这样的意识,人在社会中随时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得体而招人讨厌、所到之处不受欢迎,结果导致自己四处碰壁。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已经变成了“礼义仁智信”的新内涵,已经变成了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的新诠释。因此,公德意识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并不需要别人强加给你;承担公共责任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并不是别人要强加给你。这就是“责任自然天成。”这就是“孝道大如天”,并无所不在。这就是我们的观点。当我们意识到这样的观点,并积极改变自己,我们才能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前进者、开拓者,才不会被人笑话落伍了、“OUT”了。

曾今在家庭内部各自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已经开始转向社会化,形成了人人都属于家庭、人人都属于社会的新型劳作关系。曾今在家庭中的各种小事、各种行为,都被释放到社会中;曾今的家庭信仰,化解家庭内部矛盾的方法和策略也应该随之融化到社会中。这就是现阶段社会的形态。紧接着,一旦互联网+的全面实现和落地,社会进入智能社会,也许人们想承担公共责任都会机会很少,那时的社会可能一切公共责任都变成了一种服务,是无所不在的优质服务。“闲着无事”想去哪儿发现点问题、做做好事,结果发现都是本能,早就被人们的“责任本能”打扫的干干净净,无好事可做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为临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圣人以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焉。”智能社会也近在眼前了。

善待一切即是功德,善待一切即是公共责任,孝道融入社会是孝道文化和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孝道开启了人们的责任本能,即责任的公摊是义务。此时此刻,孝道在家是敬老爱幼,在国家是卫国强国,在社会是公德。工业化社会在向信息社会迈进,社会出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必然出现责任和义务共享。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同质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一旦社会进入智能化社会,智慧就是功德。

一切善念,一切善举,因孝而起,因孝道而止,即孝道是责任的根,责任是孝道的树枝和树冠,根部稳固,则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孝道孝心本能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孝心歌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孝心地图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