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农村小学构建学校大德育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2016-11-02彭高明

当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德育工作

彭高明

一、研究价值

构建学校大德育体系这个问题,从能搜索到的文本看,多有论及。比如,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的文章《育人为本 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资源论文《关于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重要性问题的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陈智的论文《构建大德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及大德育体系构建。但这些论述无外乎只提及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道德形成的心理构成层次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品德,并研究这个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二是探讨构建大德育体系的重要性;三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怎样构建大德育体系。至于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构建大德育体系,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又使这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见。同时,毋庸讳言,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即重视教学质量而忽略德育工作,这并非一地一校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基本上走进了死胡同。

由此我们认为: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应该走务实工作的道路,应该让德育工作从喊口号、做材料、应付检查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德育有操作的平台、有要抓的实事,并有实在的效果。德育应该不是虚无缥缈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而是付出努力就能见到效果的。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觉得德育工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又好像是凭空使拳,全不着力。我们成天说我们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主要抓的仅仅是教学工作而非教育工作。德育,因为没有具体的工作实践而成为了空架子。

同时,工作中处处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课就是搞德育的、学科中也有渗透的任务、班会课和队会课也有德育任务、搞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举措等等。但据我们观察,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目标,各块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为阵,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努力实践、探索怎样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为培养学生品德服务,研究怎样通过确定具体、统一的目标,把品德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课、主题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大型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实际效果的德育工作体系,即我们主张的“大德育体系”,是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育实践问题。德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规定有多种形式表现。例如,小学的品德课在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另外,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有渗透德育的要求。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等。但据观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试科目一样认真抓的学校总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精英化的而非大众化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学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来就觉得空泛,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自己都觉得无法说服自己,遑论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学工作那么见效快,体现不出教学业绩,所以教师总是热衷于抓教学质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科渗透更是应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级要求严格检查时随意做一下,能应付过检查就行了。三是社会影响。实话说,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很多在学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认为是缺乏道德的人却是成功人士。这样的导向就这样影响学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德育实践才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我们搞这项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从基本的道德目标层面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整合问题。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外乎是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教育。但这些工作都没有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下,于是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为阵。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在德育实践中探索整合各种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德育实践,从实际出发,放弃高标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德育,定立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校德育工作就教师而言,不会成为一种教师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切合实际、讲求实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决德育工作需要有统一的目标而谋求实效与德育工作各种手段过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种形式手段各自为阵,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统一在这个目标之下,使得各种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内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标的难度进行分解,使学生品德培养工作步入渐进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环,使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手段增强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样进行大德育实践

(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实践法。在课题观念指导下确定目标,再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效果、总结经验、提炼观点。

2.比较法。比较实施课题前后学生的品德表现,即验证德育实践的效果,从而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观察法。观察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品德表现,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检查德育工作和课题实验的成果(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将经验在反复论证中形成论文,推广成果。

(二)遵循的操作路线

实践中遵循“确定目标—确定内容—明确各形式的任务—各环节同时操作,开展德育工作—观察效果,修正漏误—继续开展德育工作—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路径进行操作。其中关键的环节在于实施和调查。只有实施有效,才能真正验证方法是否有效;调查总结有效,才能真正总结经验、形成观点、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德育工作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品德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