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概念抓主干——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为例谈历史单元性总结

2016-11-02安徽省芜湖第二中学刘宏法

青苹果 2016年5期
关键词:雅言官吏品行

安徽省芜湖第二中学 刘宏法

重概念抓主干——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为例谈历史单元性总结

安徽省芜湖第二中学 刘宏法

高一学生在初涉高中历史学习时,会因为内容多且深而感到学习困难,其实,在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做单元性总结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单元性总结就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对主干知识的把握。所谓基础知识就是历史上出现的能代表历史前进轨迹的制度、人物和事件等,具体反映为课标或考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主干知识就是基础知识中凸显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等。这些内容确定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呈现的史实去领悟历史发展规律,重点帮助学生将这些制度、事件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必然性与偶然性、含义与本质、特征与影响等解释清楚,让学生从概念中把握内涵、从细节中把握本质,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和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效率,总结时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如表格、结构图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整体把握所学内容。

鉴于此,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为例,笔者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其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一、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奴隶主专制下的贵族之间权力分配(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二、与时俱进的古代选官制度

由此得出其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在把握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我注意将以上内容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解读,除了对教材中有详细表述的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内朝制”“推恩令”等一一讲解外,还引导学生对上述内容从“概念”和“细节”的角度进行理解和提炼总结。例如:

一、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典范

二、君主专制下中央集权的理论认识

通过以上的提炼,我们就可以有效掌握本单元的相关史实和理论,学会如何全面、细致地掌握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当然,就学生而言,这样的复习是否有效,能在识记和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史实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选择适当的有代表性的例题去演练和解析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根据自己复习的思路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选择地为学生展示典型例题并进行解析。笔者简单罗列几题以飨读者。

为加强对“分封制”的理解,可以选择下题:

例1(2014年课标卷Ⅱ选择题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答案C

解析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最早的雅言,是西周立国之初的西岐方言。一般来说,首都所在地的语言就是官方语言。“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由中央统一向地方推广实行。

为加强对“两汉政治制度”的理解,可以选择下题:

例2(2015年新课标卷Ⅰ选择题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D

解析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为了抗衡其势力,皇帝选择外戚来辅政,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为加强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可以选择下题:

例3(2011年新课标材料题40)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品行与政绩的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认识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

第一问中,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以朝代顺序进行归纳,可摘取材料进行概括,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官有能而禄有功”;秦至汉初,“功与能”;汉武帝以后,“个人品行”;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强调对官员品行和政绩的考核;唐朝,“四善”,考核分为九等。分析德才观变化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政治需要、时代特征和儒家思想对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第二问中,答题是“评述”“新认识”,答案内容既要有评,也要有述,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三可知,清末已认识到科举选才的局限性,要求“停科举推广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雅言官吏品行
优良品行
聪明的官吏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一钱斩吏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
丁若镛《雅言觉非》考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