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招破解杜甫《登高》诗

2016-04-11韩大胜

青苹果 2016年5期
关键词:登高两联诗眼

韩大胜

四招破解杜甫《登高》诗

韩大胜

诗论家林庚先生说,古代诗歌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它在和读者捉迷藏,我们也要用调皮的方式来捕捉它。他又说,古诗就是一个谜,我们读古诗,就是猜谜。阅读杜甫的七律《登高》,我们不妨用以下“四招”来破解杜甫《登高》诗。且看——

第一招:抓住全诗诗眼

诗眼,即诗中警策之言。“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古人云:“诗之有眼,犹人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是蕴蓄作品思想感情之处。眉目可以传神,诗眼则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是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突破口。只有正确把握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蕴。

《登高》一诗中,其诗眼为一“悲”字。它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窗户”。它是诗中最凝练、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诗的前两联所绘之景是作者眼中夔州悲凉之秋景。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对比宇宙自然,诗人自感渺小无助;猿声哀鸣、飞鸟盘桓,怎不更添愁绪?这些景物描写是“悲”的生动而具体的表现。当然,“秋”只是诗人“悲”之情感的触发点而已,诗人心“悲”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是后两联所诉的家国之感。颈联中“万里”、“常作客”,表明杜甫一生漂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百年多病”,即年老又多病之意;“独”,既写其孤身一人,又抒诗人心境孤寂。尾联中,“艰难”,既写诗人晚景凄凉,又叹时局动荡,国运不济;“繁霜鬓”,虽然是说年纪大了,但更多的是表明诗人因家国之悲而内心极为焦虑;“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则是说,诗人内心极度痛苦,急于排遣,原想借酒浇愁,可是偏偏自己又因病不得不戒酒,只能让焦虑痛苦的恶魔肆意折磨自己这老病之躯。诗人极度痛苦而又无法排遣,其痛何极!可以看出,后两联是诗人在秋风秋景中的忧心长叹,无不显出其内心之“悲”!

第二招:抓住描写意象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使情与景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起着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传达作品主旨的作用。因此,要理解诗中所抒之情、所表之意,可以从所写之象、所绘之景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氛围入手。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登高所见所闻之秋景。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爽,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天高”,容易令人想起“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人们面对无边宇宙、永恒的自然总会兴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触,诗人更不能例外,故而下文中,诗人也有“百年”之叹,感叹人生短暂。“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而“风急”、“鸟飞回”两相结合,则可以感受到诗人观看骤急的秋风之中,鸟儿急剧飞舞盘旋,顿感生命在肃杀的环境中的严酷。同时,“猿啸哀”,同于《水经注》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故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从以上所写之象、所绘之景,我们能进一步深入理解《登高》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杜诗之悲,不在于抒写个人一己之悲,而在于把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感,胸中装的是祖国山河、天下苍生,眼中所见多为自然宇宙、长江大河,胸襟开阔,因而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绝少似小儿女之叹的狭小。如此,以诗中景物来感受诗人那时那地的心境,读杜诗便能读出诗中的境界。

第三招:抓住写作背景

我们理解古人的作品,经常要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如此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当时杜甫正处于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在西南漂泊时期。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此后唐朝内忧外患不断,一直处于动荡飘摇之中。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长期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只是在好友严武处过了几年虽清苦但还算安定的日子。严武死后,杜甫打算去投靠诗人高适,可到了那里,高适已经去世。蜀中又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旧唐书·杜甫传》)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年老的诗人身体每况愈下。杜甫大概也自感“百年”将至了吧,加之诗人向来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诗中感叹之沉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颈联中的“万里”、“常作客”就是杜甫一生漂泊不定的总结,“百年”、“多病”、“独”是他目前窘状的概括;尾联中的“艰难”则是家国共同命运的兼指。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我们便能更为深切地体会杜甫当时的生存状况,进而理解杜甫《登高》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四招:抓住“登高”古题

古人作诗,某一题材的体式与所表之情大致相同,如果抓住某种题材写作的一般规律,也会有助于对同类作品的理解与归纳概括。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这类登高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地写登高所见、吟咏唱和,而往往寄寓作者的某些情感或哲思。比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杜甫的《登楼》、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家国破碎、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在于其直探游子心底、发游子皆欲呼之音。

从这个角度来看,《登高》一诗中“独登台”也暗寓作者有和王维一样重阳团圆之日的孤独思亲之情。因为此时,杜甫的很多友人如李白、高适等相继离世,这给年老多病的杜甫带来的不仅是思念之伤感,更有孤独难耐之感慨。《登高》一诗,诗人就是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抒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羁旅愁思和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怀的。

读诗讲究因时因地而异,这样才能较为准确而又全面深入地解读作品。读杜甫《登高》如此,读其他古诗亦如此,希望同学们能熟练运用赏析之招,破解古诗之谜。

猜你喜欢

登高两联诗眼
诗眼
黄海蓉作品选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王玉岭艺术作品欣赏
执教“登高”绝句及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颈康细粒剂配合两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