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及特征研究

2016-11-01臧运洪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习成绩量表心理健康

臧运洪 杨 静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2;2.吉林大学哲, 吉林 长春 130012)

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及特征研究

臧运洪 杨 静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2;2.吉林大学哲, 吉林 长春 130012)

探索及验证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及发展特点。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小学抽取2375名中小学生,利用量表对其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按照结构方程模型、层面理论和最小空间法,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四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四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4.713%。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9。青少年对学习的恐惧心理较为普遍。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因子在年级、学习成绩、性别、民族、排行、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父亲文化和毕业打算方面均出现了显著差异,在母亲文化方面没有出现显著差异。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青少年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结构特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雏形的关键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认知能力的不成熟和完善,心理健康失调在青少年期大量出现,目前世界20%的青少年被诊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疾病[1]。这个年龄群体中的心理失调被认为是与健康有关的重要原因,而且对整个成年期有长期持续性的影响[2],容易导致成年后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的高发。研究发现大部分有心理障碍的成年人在14岁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开始出现[3]。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弹性,激发心理潜能和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目前对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结构及特征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进行该方面的相应研究,为今后民族地区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2015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黔西南州中小学共抽取被试2500人,有效被试2375人。男生1106人,女生1269人。被试来自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被试年龄为9-22岁之间,平均年龄13.72±2.542岁。

2.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周步成等编制,原始量表共有100个项目,包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有良好的信效度[5]。原始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8。由于原量表年代久远,为了更好的适合被试,在本文中经重新修订。新量表18个项目,4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49,4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4.713%。

3.数据处理

用 SPSS15.0、AMOS 7.0和 HUDAP6.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建模和模型结构验证。全文显著性水平为0.05,双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检验的方法对人口学变量差异进行分析。

二、结果

1.项目分析

根据对总分的高低分组及项目与总分的相关(r=0.063~0.434),删除在高低分组中没有显著差异及相关系数小于0.3的项目,剩余48个项目(r>0.3,ps<0.05)区分度较好,予以保留。

2.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样本中奇数序号的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偶数序号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样本的KMO=0.887,证明适合因素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 χ2 值为 8967.707,df=1128,p=0.000<0.001,表明数据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因素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采用极大方差旋转的方法,48个项目得到了12个因子解,异于最初结构,12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6.233%。根据量表原始结构限定为8个因子,8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37.315%。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及问卷编制的实际经验,本研究中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0和项目共同度小于0.30的项目,删除在两个因子上均有负荷的项目,同时每个因子不能少于3个项目。剩下的33个项目重新探索,KMO=0.862,Bartlett’s球形检验 χ2 值为6055.442,df=528,p=0.000<0.001,8 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6.267%。由于部分因子内容相似,且个别因子题目数量少于三个,删除一些项目。最终剩余18个项目组成4个因子,KMO=0.807,Bartlett’s球形检验 χ2 值为 3077.675,df=153,p=0.000<0.001,4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44.713%。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3.549、1.769、1.504和1.225,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9.717%、9.830%、8.358%和6.808%。根据各因子内包含的项目内容,把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

(2)正式问卷的结构验证

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采用AMOS 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图1),用偶数序号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判断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四个因子的模型中,各拟合指标较好,基本符合统计要求[6],表明模型对数据有较好的拟合度和稳定性

图1 青少年心理健康四个因子的模型

图2 层面结构图

②层面理论和最小空间法验证

根据层面理论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分为单个层面。层面包括四个元素:a1恐怖倾向、a2身体症状、a3学习焦虑和a4自责倾向。运用HUDAP6.0软件中的最小空间分析法(SSA)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维结构和维度数的选择。在本文中SSA利用二维的方法呈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层面结构图(图2)。层面的异化系数均为0.177,区域指数均为1.000。上述拟合指标都达到了统计标准[7]。

从图2能清晰的看出层面中的四个因子呈模块化结构分布,即四个因子之间是顺序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证明这四个因子不具有相同的地位,位于结构图中心的恐怖倾向因子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居于主要位置,说明存在一定的普适性。根据结构图中呈现的因子位置关系,说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个因子按重要性排序为: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的区域界限非常清晰,归属于同一因子的项目聚集在同一区域,说明这些项目同质性非常强,能良好的代表同一因子含义。

(3)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49。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0,4个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44.713%。每一个因子项目含义具有同质性和代表性,4个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和最小空间模型拟合指标均良好,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各因子间相关系数范围为r=0.142~0.317(ps<0.05),各因子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 r=0.546~0.796(ps<0.05)。因子间的相关程度明显小于因子与总分间的相关程度,这也说明了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4)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总分范围为0-18分,根据总分的前后27%百分位数,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其中低于总分前27%(5分)的为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总分后27%(10分)的为心理健康水平严重,总分中间46%(6-9分)的为心理健康水平中等。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同水平分别为715、972和68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0.1%、40.9%和29.0%。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及自责倾向在年级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在恐怖倾向因子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初二以下年级学生的得分;在身体症状因子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因子方面,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得分;在自责倾向因子方面,四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学生的分数,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得分。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绩差异

青少年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在学习成绩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在身体症状因子方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学习成绩的学生得分,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因子方面,学习成绩中等和不好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良好和优秀的学生得分,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分。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及总分在性别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均为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的得分。

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在民族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苗族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汉族、布依族及其他民族的学生得分。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排行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及总分在排行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在恐怖倾向因子方面,排行中间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排行的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因子和总分方面,排行中间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及排行最小的学生得分;在自责倾向因子方面,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排行的学生得分。

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所在地差异

青少年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因子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均为家住农村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家住城镇的学生得分。

⑦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经济差异

青少年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因子得分在家庭经济情况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在身体症状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很好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经济情况的学生得分;在学习焦虑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很好和一般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分。

⑧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父亲文化差异

青少年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因子得分在父亲文化水平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s<0.05)。在身体症状方面,父亲文化为没有上过学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学生得分;在自责倾向方面,父亲文化为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父亲文化为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生得分。

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母亲文化差异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四个因子及总分在母亲文化水平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s>0.05)。

⑩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毕业打算差异

青少年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在毕业打算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毕业打算为不知道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毕业打算为继续读书和学技能的学生得分。

三、讨论

1.青少年心理健康因子结构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面理论最小空间法通过各种心理学指标验证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四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这一结论异于周步成的研究[5],区别在于后者认为该量表是十个因子结构,在本文中只验证了其中的四个因子成立。而且通过使用最小空间法技术对此结论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了重复验证,证明确实四个因子结构成立。

2.问卷信效度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9,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40,四因子方差累积解释率为44.713%。四因子结构方程模型和最小空间法模型拟合指标均良好,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3.层面结构图解析

采用最小空间法,验证了量表的单层面结构。在单层面中,四个因子呈模块化结构分布,位于结构图中心的恐怖倾向因子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居于主要位置,具有共同性。说明青少年对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有一点的恐怕担心心理,害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等心态。可能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是评价个人地位及价值的一个标准。这一点说明还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其正确看待学习的重要性,争取摆正心态,“乐中学,学中乐”。

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讨论

此次调查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严重的检出率为29.0%,必须引起家长、教育当局及学校教师的注意,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讨论

在年级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不太明显,不能非常清晰系统的总结出基本规律。相对来说,在恐怖倾向因子方面,高一和高三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初二以下年级学生的得分,原因可能在于高一和高三的学生已经能成熟的看待学习的重要性,不会对学习方面的困惑有更多的恐怖心理,知道可以用多种标准来评判自己的成功。初二是亲子冲突和厌学行为的高发期[8],而初二以下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认为学习是自己生存的价值,学习成绩的高低关系自己的地位和名誉,所以对学习有恐怖心理。在其他因子方面,基本规律为四年级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原因可能在于年级越低的学生年龄越小,思想较单纯,不会过多的思索和考虑学习等方面的事情,成绩对他们来说不是唯一引以为荣的事情,所以他们身体不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没有过多的焦虑心理,对自己有一定的乐观和接纳心态,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过多的自责,表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习成绩差异讨论

在学习成绩方面,青少年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的基本规律为,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其得分越低,即心理越健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学生得分越高,即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感。原因可能在于,今天的中小学教育虽然提倡为素质教育,但是仍以学生的成绩高低来评判其在学业方面的成败。学习好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信,承认和欣赏自己的能力,所以有更多的积极心理,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而学习不好的学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且社会敏感性较强[9],对成绩的不如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从而心态产生偏差,形成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反馈。

(3)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在性别上出现了显著差异,均为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该结果相同于以往研究[10]。原因可能在于由于遗传及性别角色定位原因,男生的心胸比较开阔,抗挫折和承受能力较强,心理复原能力较强[11],不会因为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不如意而产生低自我效能感,他们较容易通过同学朋友互动和运动等方式疏导和发泄不良情绪,继而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女生相对来说心思比较细腻,情绪具有波动性和敏感性,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遇到挫折时,其心理复原能力相对来说较弱,所以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

(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讨论

在民族方面,苗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恐怖倾向)优于其他民族学生。原因可能在于苗族人民从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等非常重视,苗族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心胸豁达,乐观,不畏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苗族学生从父辈等因袭下来的这种传统,使他们有良好的抗挫折心理和心理弹性,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他们又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社会化对苗族的青少年心理成长具有积极作用[12]。

(5)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排行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排行上的基本规律为,排行中间的学生有更多的恐怖心理和学习焦虑,独生子女有较低的自责倾向。原因可能在于,出生后在家庭中的排行、地位忽略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人生不如意不完美比别人差的焦虑情绪[13],排行中间的学生往往由于出生顺序而感到更多的不安全感。长兄或姐会获得父母更多的器重,弟或妹或收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往往排行中间的学生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所以他们常常期望在学校能有更好的表现来提升自己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由于学习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武器,所以他们害怕成绩不好等患得患失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6)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所在地差异讨论

家住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可能在于社区心理健康干预服务方面,农村的水平要远低于城镇的水平[14],同时,来自于农村的学生本身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视野教育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知识和眼界方面没有来自于城镇学生具有优势,所以他们普遍存在自卑和焦虑等不良心理。

(7)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经济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经济情况方面的基本规律为,在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方面,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学生越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可能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效应的存在,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往往更加自信,接触到的信息等刺激更加丰富,往往心胸更加开阔,目光更加高远,暂时的学习困难不会给他们带有更多的困惑,所以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而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由于较低家庭经济地位,往往很多学生自卑和自怜,心理比较脆弱,不能轻易从心理挫折中振作起来,会出现一定心理危机及行为问题的风险。

(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父亲文化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父亲文化水平方面的基本规律为,在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因子得分方面,父亲文化水平越高的学生越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文化水平越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子女进行权威式教育。文化水平越高的父亲往往越能传授给子女更多有效的应对学习和社会的技能、知识和成熟的心态。而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往往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思维能力不够成熟,他们只关注子女的物质需要和学习成绩,不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无法和子女进行有效的心理和情感沟通。这些子女往往遇到困难时,不能使用有效的策略进行应对,往往出现身体不适和自责情况。

(9)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母亲文化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母亲文化水平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在于不同文化水平的母亲在子女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大概具有共同的安全基地作用,给子女衣食方面的照顾和情感方面的关注,不同文化水平的母亲给子女带来同等的影响,所以对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影响没有差异。此处结果异于王海英的研究,她认为明母亲的文化程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10)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毕业打算差异讨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毕业打算方面的规律为,毕业打算为不知道的学生有更多的恐怖心理,原因可能在于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职业的学生,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自己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所以往往对未来怀有一定的恐惧和担心心理。而毕业打算为继续读书、学技能或打工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相对来说,更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

四、结论

按照结构方程模型和层面理论最小空间法,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四个因子: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试的有效工具。青少年对学习的恐惧心理较为普遍,害怕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等心态。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因子在年级、学习成绩、性别、民族、排行、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父亲文化和毕业打算方面均出现了显著差异,在母亲文化方面没有出现显著差异。

[1]Patton,G.C.,Coffey,C.Cappa,C.,Currie,D.Riley,L.Gore,F.et al.Health of the world’s adolescents:a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data[J].The Lancet,2012,379(9826):1665-1675.

[2]Kieling,C.,Baker-Henningham,H.,Belfer,M.,Conti,G.,Ertem,I.,Omigbodun,O.,et al.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worldwide: evidence for action [J]. The Lancet,2011,378(9801):1515-1525.

[3]Kessler,R.C.,Berglund,P.,Demler,O.,Jin,R.,Merikangas,K.R.,&Walters,E.E.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J].Archivesof General Psychiatry,2005,62,593-602.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12:2.

[5]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 H 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6-173.

[7]赵守盈,杨建原,臧运洪.基于多层面模型的教学效能感量表[J].心理科学,2012,35(6):1484-1490.

[8]谢庆红,方晓义,刘朝莹,等.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413-416.

[9]曹晓华,张焕婷.特异行为的神经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基础 [J].中国特殊教育,2014,(9):67-73.

[10]Bolognini M,Plancherel B,Bettschart W,et al.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6,19(4):233-245.

[11]卢文学,蒋敏,周艳阳,等.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纵向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5):550-553.

[12]H.C.STEVENSON,E.G.ARRINGTON.Racial/Ethnic Socialization Mediates Perceived Racism and the RacialIdentity of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Cultural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2009(2):125-136.

[13]Adler著,刘泗编译.超越自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4]罗鸣春,苏丹.国外健康促进政策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8-49.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about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ANG Yun-hong1、2YANG Jing1、2
(1.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2.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32,China)

[Objective]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about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ere to explored and verified.[Meathod]The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2375 adolescent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Result]According to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facet theory and the smallest space method,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cale was composed byfour factors which included horror tendency,physical symptoms,learninganxietyand remorse tendency.The four factors explained 44.713%of the total variance.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of the scale was 0.749.Adolescent fear learning.On grade,academic record,gender,nation,ranking,family locating,family economic,fat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graduation intenti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appeared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On mather education backgroun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ppeared in part of factors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Conclusion]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cal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demographic variables.

adolescent;mental health;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1009—0673(2016)04—0100—07

B844.2

A

2016—07—15

2014年黔西南州科技局课题“黔西南州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4-1)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臧运洪(1977— ),女,吉林四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张 军

猜你喜欢

学习成绩量表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名落孙山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