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

2016-10-29柏昌利高晖季庆阳卫欢欢艾科

关键词:教师职业青年教师问卷

柏昌利,高晖,季庆阳,卫欢欢,艾科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

柏昌利,高晖,季庆阳,卫欢欢,艾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71)

本文选取了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群体为研究样本,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厘清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现状,梳理和甄判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成因,并采取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力求科学准确。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相应对策。

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实证研究

据统计,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0%以上。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状况与高等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状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术界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上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是,由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这一对象的主观性较强、评测难度大,使得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了较大的调查样本和多种途径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策略

(一)研究对象

教师职业精神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以及对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追求与观念建构,它涉及被教育群体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1]。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实现自我的自觉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等要素组成。高校青年教师是指我国现阶段高校中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职业群体。“职业精神”和“高校青年教师”二者的结合,则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策略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对高校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为主,并通过集体座谈、专题访谈等形式,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演绎和相关比较研究,同时采用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鉴别、统计描述和数据相关分析,力求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进而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路与实践路径。具体研究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问卷的设计遵循目的性、可接受性、顺序性、简明性原则,所设计的问题重点突出,不参杂其他不相关联的问题,符合调查对象的特点,且问题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快速选择。经SPSS软件计算分析,问卷的总体信度良好,同时通过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得出各分项同总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问卷的内容效度良好。

表1: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表

表2:40岁以下青年教师问卷样本分布情况表

其次,从不同的评价对象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进行调查研究,本课题研究的问卷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以高校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为对象,直接了解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精神认识和评价;其他三种问卷分别以40岁以上教师、学校教学管理干部以及学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为对象,对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状况通过不同人群进行侧面了解和评价。同时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涵盖了“985”和“211”重点院校(2所)、一般院校(2所)、高职院校(2所)和民办院校(1所)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课题整体研究全面完整,结果可相互印证、综合检验,有效避免了只针对青年教师单一群体或者某一类型高校的片面研究。

第三,对问卷的发放对象和座谈访谈的对象,我们综合运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最大程度地调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人群。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90份,回收有效问卷2713份,有效回收率73.52%(问卷发放情况见表1)。其中青年教师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1份,有效回收率73.44%(40岁以下青年教师问卷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40岁以上教师发放问卷455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有效回收率68.79%,管理干部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90.81%,学生发放问卷2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1份,有效回收率73.07%,符合调查问卷回收率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现状调查

(一)对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现状的整体评价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总体状况良好。调查显示92%的40岁以上教师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并且85.6%的40岁以上教师认为青年教师能够主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83%的管理干部认为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比较好,82%的管理干部认为本校青年教师教学态度整体比较好。9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为人师表方面做的比较好,85.5%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方面做得好,79%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86.1%的学生认为大部分青年教师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同时,在青年教师自我评价方面,43%的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37%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更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92%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对工作的认真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90%的青年教师认为每节课都需要认真备课;98%的青年教师会每学期重新编写课件或更新内容;89%的青年教师会经常总结反思工作。因此,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主流是积极的、正面的,青年教师群体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教师职业精神。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在职业激情方面,49%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激情一般或者不高,以及32%的青年教师认为如果有机会,会变换职业或对变换职业无所谓。在学术道德方面,10%的40岁以上教师和21%的管理干部认为少数青年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少数青年教师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同时26%的青年教师对学术不端的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在教书育人方面,只有33.2%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会在课堂上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只有48%的学生反映青年教师课余时间和学生经常主动交流,而41%的学生所接触的青年教师存在因个人事务而调课的现象,24%的学生观察到课堂上有青年教师接打手机的情况,17%的学生观察到青年教师上课存在迟到早退现象。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些苗头性、代表性的职业精神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和培养不容忽视。

(二)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状况

从表3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普遍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而且对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校整体氛围比较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但是,目前高校所采取的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措施以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还不明显,特别是教师对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收入分配有关政策认可度不高。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于教师职业精神理解不到位,所采取的措施针对性不强和办法手段单一,与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还不到位,工作抓手少,效果并不理想。

表3: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职业方面的工作状况

(三)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状况

表4: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状况

以上数据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状况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仅有高职院校的各项百分比相对于其他类型学校稍低,但差距不大,这与高职院校师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有关。

(四)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状况

表5:不同类型高校的工作状况

以上数据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方面总体上尚无根本差异,但重点院校在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举措和作用方面认可度相对较低,应与重点高校教师面临较大教学科研压力和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民办院校青年教师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应该与民办院校近年来的显著发展有关,特别是与招生范围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密切相关。

(五)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

图1:青年教师认为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关键因素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图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问题的产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关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政策引导、社会大环境、学校薪酬津贴分配制度、自身职业兴趣、学校氛围、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教师职称及岗位聘任制度及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受到青年教师的集中关注,可以说,经调查所得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关键因素既有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制约,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问题。因此,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层面找原因。

(六)调查结论

综合此次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状态呈现一个“倒水滴”的形态(如图2所示)。水滴的每一水平线的宽度代表青年教师在这一水平的数量,水滴的纵向由下到上代表职业精神水平的由低到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状况总体上是好的,其结构是积极向上的,其中职业精神状况在“较好”的范畴里占了大多数,但也存在少数青年教师表现出了职业精神较为淡漠的情况。因此,虽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状况没有出现两级分化严重的情况,但也存在优秀典型尚未全面涌现,消极现象令人担忧的情况。

图2: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状态

三、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因素

(一)政府层面

政府和相关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对指导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精神水平、树立参照标准等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本次调查也发现,政府相关政策宣传、落实和深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是政府对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够。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55%的青年教师、42%的40岁以上教师,对培养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国家政策了解不够,甚至有“完全不知道”的情况,反映出政府政策和制度规范的宣传力度仍然有所不足。

其次是政府在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相关政策上的理论研究不足。政府层面对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还不充分,对青年教师特点及其成长发展的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有关政策的出台、落实依靠行政命令,政策体系的联动配合还不完善,制度规范的针对性、执行力不佳。

最后是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比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及同类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来看,还有相当的差距。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总体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缺乏现实基础,导致教师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形成”[2],并直接影响到了青年教师的对其职业精神的认同、培养和发展。

(二)社会层面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其职业精神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同社会其他青年群体一样,也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容易更看重金钱等物质因素,从而也放松了职业精神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调研也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对学校薪酬津贴分配制度的关注度最高(见图1)。

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术道德是社会诚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底线,但是当前社会诚信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已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治学精神产生了冲击,使个别青年教师放松了对自己要求,甚至误入歧途。同样社会中存在的抱怨、浮躁的心态也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以功利化为主导,各类排行榜、各种资源分配多以科研成果、论文发表、院士头衔等指标作为大学的衡量标准,这样的社会引导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影响到青年教师的职业理解和职业理想,也必然影响到高校对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三)高校层面

高校并非世外桃源,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以“数据指标”论英雄。高校对教师目前的考核评价主要以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等可具体量化的指标为主,迫于此种考核评价体系的压力,青年教师更注重在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等“显性指标”上下功夫,而相对忽视了在师德修养、职业精神等“隐性指标”的发展和提升。

其次是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以“快速产出”为目标。高校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上普遍存在着轻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塑造方面的教育,而多重视教学科研技能的培养、成果的快速产出,表现为学校管理制度不合理,青年教师的自主性与主体精神缺位,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念淡薄[3]。虽然许多学校制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培养职业精神方面的文件、制度,但因为整个价值导向和制度体系根子扎在功利价值上,所以这些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最后是青年教师的支持保障以“功利使用”为导向。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存在着重使用、轻保障的现象,既重视对他们工作发展,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关心关爱不足,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不够,在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欠缺,使青年教师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个人层面

青年教师个人对职业精神的自我意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认识和实践不够充分、不够深入,部分的青年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精神及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身职业理想的强烈追求,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不到位,事业心、责任心和为人师表的意识不强,精神方面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不懈追求的动力不足,从而表现出职业精神不佳的状况。

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因此从政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主体,对其职业精神的探讨和思考必须上升到政策理论研究的高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教师职业精神理论研究的支持,推进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理论创新,为制定高等教育和教师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并更好地将高校教师职业精神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地嵌合到相关政策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统一。

2.加强宣传引导。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各地各校要组织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范》的热潮。”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持续开展的工作,有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宣传与引导形成规模化、信息化、常态化、多元化的工作态势,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3.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有关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相关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制定政策中要切实接地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文件政策的出台要广泛调研,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要让高校和高校的广大教师对这些政策充分了解和理解,进而产生认同。在管理上,优化教师管理机制,通过放权、教师治学,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4.提高教师地位。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重视对教师的精神鼓励,在教师参政议政、权利保障、评奖评优方面出台鼓励措施,激励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同时,要深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收入状况,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解决青年教师在结婚、生育、住房、医疗等诸多方面的经济压力和困难,使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收入增长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从经济上确保青年教师能够安心从教和精心从教。

(二)社会层面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土壤,社会观念、社会风气和社会评价都时刻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社会层面的影响和作用。

1.加强风气引领。全社会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力度,尤其是持续在与高等教育相关的领域,广范树立和宣传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发挥好榜样引领的作用,传播教师职业精神正能量;要加强社会风气的治理,发挥风气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夯实社会诚信和道德支撑,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提供良性的社会环境保障。

2.引导社会评价。社会舆论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克服看待高校和高校教师时的功利化视角,摒弃高校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纯数据比较和评价,树立高等教育回归教育本身的思想观念,以“百年育人,师德为先”的理性视角看待和评价高等教育事业,让高校教师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上来。同时,社会各阶层要从大学的本质和教师的使命上来理解大学,尊重老师,在全社会真正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高校层面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质量,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不容推辞的责任。

1.加强思想教育。习近平同志号召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第一点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观,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对教师职业有深刻的理解。高校要系统的开展青年教师思想工作,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网站,到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年教师思想教育的全覆盖;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精神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4],把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到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中,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格局。

2.健全培养机制。高校要摒弃功利价值导向,坚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去培养青年教师,坚持以“师德为先”的价值标准来培养青年教师。要根据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环境,从各个方面健全培养机制,合力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水平和工作水平。首先要建立青年教师日常教育培训机制,创造各种机会条件,使青年教师能够参加各级教师培训,并组织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校本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讲座报告、反思教学、远程教育、游学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其次是发挥老教师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方面的作用,探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举办教学研讨班、打造科研团队等方式,让青年教师与老教师近距离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老教师的优良职业精神;最后,学生是与教师最经常直接接触的群体,教师的职业精神必然体现在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上[5],应创造各方面条件加强青年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和深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等,促进青年教师进一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3.完善评价机制。在青年教师的评价上,要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纳入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形成对青年教师正确的评价导向。在评价方式方面,建立包括在校学生、青年教师、老教师、管理人员、毕业生、同行专家等广泛参与,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动态考察和职业精神跟踪档案等综合考核机制,全面评定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状况,引导青年教师真正关注和投入到提高自身职业精神水平上来。在评价结果方面,要将职业精神的表现情况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薪酬分配等相关制度体系的设计之中,在同等情况下对职业精神表现好的青年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并加大对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师德风尚的青年教师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同时还要为青年教师划下“红线”,对于违背教师职业精神的状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惩戒,通过反面警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构建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建设的监督保障。只有通过完善的评价、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才能真正激励青年教师自觉加强对教师职业精神的遵循和追求。

4.营造良好环境。在制度环境方面,要优化教师管理机制,保障教师的自主性和教育主体地位,通过落实简政放权、“教授治学”、民主参与等举措,发挥制度机制的导引作用,调动青年教师加强职业精神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展环境方面,要营造关心和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好收入、住房、办公、科研、医疗、子女教育以及后勤服务等青年教师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各项保障措施政策的充裕性与公平性,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使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到高校教育事业中;在校园环境方面,要切实发挥好学院、系室的作用,以及党组织、学术组织和工会组织等方面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之间、青年教师相互之间以及学校各部门与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舒缓职业倦怠,化解职业压力,保持青年教师持续的职业激情和发展提升的动力。最后,探索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手段,为青年教师自我调解提供途径和渠道,使其保持良好的职业精神状态。

(四)个人层面

1.要加强自省自律。青年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理解,切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深刻认识教育的神圣使命和教师的神圣职责,对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把“为人师表”要求落在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关爱每个学生,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做好“立德树人”的典范;三是要经常开展工作反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反思,教师职业精神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才能获得不断发展;四是青年教师应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使教师职业精神水平不断巩固和深化。

2.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对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有着突出的要求,青年教师要提升自身职业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有学习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素质。一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二要善于向优秀教师和老教师学习,在榜样引领下进步;三要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切实处理好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积极通过科研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四是要积极走出校门、国门,加强校际和国际之间的交流学习,克服井底局限,在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广阔视野中认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激励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能力的提升没有止境,职业精神的锻造永远在路上。

[参 考 文 献]

[1] 梁惠茵,杨素娟.现代教师职业精神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3(31):75.

[2] 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7.

[3]刘国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1-72.

[4] 俞位增,蔡文兰.教师敬业精神的培育与道德激励[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47.

[5] 孙开香.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1):137-138.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Young faculty' Professionalism

BAI CHANGLI, GAO HUI, JI QINGYANG, WEI HUANHUAN, AI KE

This paper selects faculty from five universities of different type as the research sample.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employed, it clarifies faculty' teaching enthusiasm, sorts out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nalyzes its causes. In addition, the paper adopts statistical software named "SPSS18.0 for Windows" to carry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data. On this basi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faculty' professionalism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 and individual, etc.

young faculty; professionalism; empirical research

G64

A

1008-472X(2016)05-0110-08

2016-03-16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工会2014年委托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荣获2015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教育工会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柏昌利(196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教授,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与高教管理;

高 晖(1980-),男,陕西榆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推荐专家:

周燕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事处,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学。

杨永革,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青年教师问卷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问卷网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问卷大调查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