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适这个人

2016-10-22胡迟

中外书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政客鹦鹉胡适

胡迟

读胡适,不同的年龄,会读出不同的滋味。

年轻时,一直觉得胡适是个幸运儿。围绕他的关键词是36个博士头衔、新文化运动先锋、青年偶像、北大校长、溥仪的座上宾、蒋介石的诤友……他的一生,弟子满天下,朋友遍江湖,有相濡以沫的伴侣,还有灵魂唱和的红颜知己,可谓是左右逢源,人生满堂彩!

虽然大陆有很长一段时期对他评价不高,但他并没有亲身领受这份冷落,他终老于台湾,他的墓地建成了胡适公园,蒋介石题字:智德兼隆。他的学生,历史学家毛子水写的墓志铭:“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灰,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盖棺定论,他算是一生圆满。一直觉得,人能活到这份儿上,就算,就算他爱情上有点缺憾,也值了。或许,那些遗憾的、丢下许多线头的爱情让他的人生在与主流合拍的基调上横生出许多情致呢!

那时,偶尔看到他的一些文章,多是春风满面,从容温雅,就是争辩,也是态度和顺,娓娓道来。他似乎是个不容易纠结的人。顺天应命,却引领了时代风云。

第一次读到他的沮丧,是看到一篇台湾人写的文章。文章里说胡适在逝世的前两年,给一个朋友写信:“生日快到了,回想起四五十年的工作,好像被无数管制不住的努力打消了,毁灭了。”

这是一种英雄末路的哀叹。这样的一声叹息,为什么会来自胡适?我有点疑惑。后来,我想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或许,他对人生有更高的期待吧。我们对于他的定位,和他自我的定位是有落差的。他真正梦想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所仰望他的那些东西。

李敖说:“四十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宣传的,而且在四十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那么,他一直相信的、宣传的、毕生为之奋斗的,是什么?

是理性与自由。

而这两样,恰恰是中国人骨子里最缺少的两样元素。要植入,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

他,做了那个始终不渝的人。

在大家用语言与主义火拼的时候,胡适强调用理性去成全自由。

好好说话。因为世界是相对的,真理也不是明确的,只有合理沟通讨论,才会出现较为合理的路径,去达成一种建立在理性上的暂时的平衡。

时至今日,时代又一次立于纷纭处。

有人拿了他的接力棒,拿了他接力棒的那些人,也陷入了他当年的困顿:一种不被任何群体所容的孤独。

“多谈点问题,少谈点主义”,胡适相信,扑下身子开垦与播种,一点一滴,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地将旧世界改造成新世界……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大无畏。他就是怀着这样的梦想踏上了与政治纠缠的旅途,开始“他忍不住的新努力”。

那是一条不归路。

胡适说,自己就像一只鹦鹉,山中起了大火,鹦鹉以羽毛沾水,往返灭火。

只有囿于政治的角逐中无法自拔时,他才知道自己其实很傻很天真。他想赋予政治以理性,但政客们没有理性只有机心。倒是他,怀抱救国的大梦,不知不觉成为政客们的棋子。

知识分子的孤独都是相同的。或许,胡适所有貌似积极的姿态,不过是用来抵御内心不断袭来的荒凉。

猜你喜欢

政客鹦鹉胡适
《胡适》
聪明的鹦鹉活得长
小鹦鹉
熟辣烘鹦鹉
笼中的鹦鹉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辜鸿铭戏弄民国政客
↑政客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