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娶妻养子的太监

2016-10-22张志君

中外书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氏胡氏太后

张志君

参与立储

刘腾(463—523年),字青龙,平原城(今山东平原县)人,北魏宦官大臣。

刘腾靠在北魏孝文帝面前告密起家,但却没能在当时大红大紫。他虽然曾被任命为中常侍,特加龙骧将军、大长秋卿、金紫光禄大夫、太府卿等职,但离能够左右朝政还差得很远。

直到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正月丁巳日,孝文帝之子宣武帝元恪病逝于洛阳皇宫式乾殿。按照北魏的朝规,应当马上为元恪定谥号。可是这个本来一两天就能拟出来的谥号,却一直拖到一个月以后的二月甲戌日才算完成。其故何在?

原来,宫廷里围绕着皇位继承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刀光剑影的角逐。在这场角逐中,刘腾抓住时机,又向上爬了一大步。

宣武帝生前本来立有太子元诩,但太子却并非宣武帝的正宫皇后高氏所生。

据史料记载,北魏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祖制,后宫姬妾中凡生子而被立为太子者,须赐太子生母自尽,据说这是从汉武帝那里学来的。其目的是防止母亲干政。

到了宣武帝元恪时代,这个规矩被皇帝自己给破坏了。因为太子生母胡氏实在是太善解人意了,元恪下不了这个手。元恪死了之后,有人却想对胡氏下手。

谁呀?宣武正宫皇后高氏。

宣武帝是延昌四年正月甲寅日病倒的,从甲寅日到丁巳日,不过四天的时间。在这四天的时间里,高皇后与其兄司徒高肇紧锣密鼓,筹划一俟皇上晏驾,立即由高氏垂帘听政。

高氏要垂帘,就先要保住太后的位置,不让别人来分一杯羹。若想不让别人分一杯羹,首先就要除掉皇太子的生母胡氏。高皇后的密谋当然躲不过刘腾的耳目。

在宫廷阴谋中尝到了甜头的刘腾,仔细地比较了争斗双方的实力后,最终决定,把宝押在胡氏和皇太子这一边。在他看来,高氏虽然贵为皇后,但因“性嫉妒”,在宫中并没有什么人缘。高肇虽然官拜司徒,但也没有多少心腹死党。而胡氏是皇太子生母,宣武帝早已亲口赦她不死,能享此殊荣,说明皇上对她是十分欣赏的,下一任皇帝又非胡氏的亲生儿莫属,有了这两点,刘腾不能不站在胡氏这一边。

主意拿定,刘腾立即去找同党侯刚,侯刚则去向领军将军于忠报告。经过密谋,他们决定大行皇帝殡天之夜就扶立皇太子登基,并派人对太子生母胡氏妥善保护。宣武帝死的那天,天空中雪花飞扬。于忠、侯刚还有刘腾等皇帝一驾崩,就立即派人请出皇太子,要其在大行皇帝的灵堂前登基。太子詹事王显是高皇后的死党。他见于、侯、刘等人要先斩后奏,十分恼火,执意要奏明皇后才肯同意皇太子登基。

刘腾见状,厉声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王詹事莫不是别有意图?”

这句话问得很重,王显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背一个谋反的罪名,而且高皇后要杀的是胡氏,而非太子。所以,他只好闭上了嘴,退在一旁。于是,崔光捧着皇帝的王冠,口宣大行皇帝遗旨,命太子跪接。然后,刘腾亲自为年方6岁的小太子换上龙袍,戴上御冠,把他抱上太极殿的金銮椅上,纳头拜倒。三拜九叩之后,君臣之分已明。

至此,刘腾的计划实现了一半。那剩下的另一半计划需要高皇后的配合。

因为小皇帝的亲生母亲胡氏现在还不是皇太后,要使新任皇帝登基合法化,必须得到高太后的认可。

经过一番密谋,刘腾等人决定派高阳王元雍“人居西柏堂,决庶政”——处理日常政务;由任城王高澄出任尚书令,总领百官;由门下省正式行文禀告高皇后,请她以手令的方式确认新皇帝元诩的登基,并同时确认高阳王、任城王的首辅身份。高皇后恨死了刘腾,因此,对于出自刘腾之谋的几项要求都拖着不办。不但拖着不办,而且还别有意图。高氏授意中常侍孙伏连,还有那位太子詹事王显扣押门下省的公文,并打算架空皇帝。同时,以高肇录尚书事,由王显、高猛(高太后同族)同领侍中,控制朝廷的中枢机构门下省。

刘腾等人侦知高氏此举以后,不甘示弱。他们决定先打击高氏阵营中最核心的环节,以“医治大行皇帝不能尽心尽力”为由,将王显逮捕,并授意狱卒用刀环击其胸,将王杀死在狱中。失了主心骨的高太后不得不按刘腾等人的意思下了一道手诏。于是,刘腾以小皇帝的名义尊高氏为皇太后。

刘腾撺掇皇帝给他加封了许多官职,还开天辟地头一遭地娶了一个老婆。但刘腾毕竟是个地地道道的太监,而太监是没有生育能力的。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收养的,由于刘腾干的“漂亮事”,他的两个儿子很快从一介草民被提拔到郡守、尚书郎的高位。

诬告王爷

虽然胡太后给了刘腾数不清的荣华富贵,但是刘腾还是欲壑难填。

清河王元怿成了引发他们矛盾的导火索。元怿是宣武帝的庶弟,当朝皇帝元诩的叔叔,在当时的北魏皇族中是个难得的人才。由于他“美姿貌”,因而很得中年丧夫的胡氏的欢心,“逼而通焉”——被皇太后逼着做了入幕之宾。

刘腾仗着自己扶立皇帝之功,根本不把元怿这个皇叔放在眼里。

有一次,刘腾的弟弟想要到元怿那里讨个官当,被元怿一口回绝。刘腾马上觉得元怿这是杀鸡给猴看,打狗不看主人。

恰好领军将军元叉因是胡太后的妹夫,“恃宠骄盈,怿常裁之以法”,也对元怿充满了刻骨仇恨。于是,两人合谋,诬告元怿谋反。

这次诬告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元怿曾经推荐过一个名叫宗准爱的人做通直郎。谁料这个宗准爱脚踩两只船,竟然很快就被元叉所收买。元叉许诺将来给他更大的富贵,让他以元怿心腹的身份,去诬告元怿与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合谋作乱,密谋废掉现任皇帝而自立。

诬告书是透过宗室大臣元叉转交的,所以,很快就到了胡太后的手里。

胡太后一见有人控告元怿,心里吃了一惊。她马上命人传来了元怿,让他与宗准爱当面对质。由于确是诬告,再加上宗准爱在曾经推荐过自己的恩人面前说谎话,实在觉得有些问心有愧,所以,这次诬告并没有得逞。

刘腾等人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诬告失败的原因,一股脑儿地归到了胡太后的身上。他们决定从胡太后下手,先把胡太后与皇上隔离起来,然后再对付他。

公元520年七月,刘腾再一次唆使膳食监太监、中黄门胡定上书给孝明帝元诩,指控清河王元怿密谋在皇帝的饮食中下毒。这一次诬告采取的是绕过胡太后,直接向皇帝进言的策略。那孝明帝元诩虽然贵为天子,但年纪也不过11岁,他哪里能分得清自己一向视为左膀右臂的刘腾刘公公、胡定胡公公是不是在骗他。何况上书上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不由得他不信。其实也用不着他信,只要他不干预就行了。刘腾早已拟好了一道诏书,在上面清清楚楚地列举了元怿的罪状,并且决定杀人与逼宫同时进行,逼迫胡太后退位。

七月丙子日,刘腾在门下省杀死了清河王元怿,然后,发下那道伪造的诏书,诏书是以胡太后的名义下发的,假托胡太后之口,说她愿意撤帘归政。

归政给谁呢?诏书上说是给皇帝。实际上皇帝此时刚刚11岁,还不到亲政的年龄,因而只是个傀儡。真正的执政者是刘腾一伙人。所以,所谓归政于帝云云,不过是刘腾为自己篡权窃国寻找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元怿被害的消息传出以后,“朝野贵贱知与不知,含悲丧气,惊振远近,夷人在京及归,闻怿之丧,为之劈面者数百人”。最感伤心的当然还是胡太后。

胡氏知道这一点,但已无能为力了,因为此时的她,已被幽禁于北宫,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太婆。

盛极而衰

一开始时,刘腾对胡太后还算客气。但不久,出了一件事,却使得刘腾变得苛刻起来。

太后的侄子都统胡僧敬与备身左右(官名)张车渠等十几个人想要杀死刘腾等人“复奉太后临朝”,事情未果,胡僧敬被充军极边之地,张车渠等人被刘腾下令凌迟处死。

平定了这次“未遂政变”之后,刘腾觉得胡太后是个十分危险的人物。

想要把她杀死吧,又害怕激起天下人,尤其是小皇帝的不满和仇视;把她放出来吧,那无疑是放虎归山。不杀不放,只能严加看管。为了便于控制,刘腾把胡氏从北宫移到宣光殿,弄了一把重达十几斤的大铁锁,把殿门牢牢地锁上,钥匙由他本人亲自掌管。

除了每天两顿膳食以外,其他的供应全被免去。刚开始,他还准许太后出来活动活动,现在却不许胡氏离开房间半步。以至于后来就连每天两顿饭,每季一套衣服,也常被他下令克扣,弄得太后常常饥而无食,寒而无衣。

为了避免落下个以下犯上的恶名,刘腾派他的亲信中常侍贾粲,假称奉有皇上(孝明帝)的诏书,对皇太后严加“保护”,除非有刘公公、元领军(元叉)的许可,任何人都不许靠近宣光殿宫门半步。

自公元520年到公元523年这四年间,刘腾可谓出尽了风头。史书上称“四年之中生杀之威,决于腾手”。凡遇军国大事,诸臣都要先问问刘公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

一朝权在手,刘腾开始猛刮“地皮”。在刘腾大红大紫之时,他翻建原来的宅邸。一位名叫周特的奉车都尉替他占卜了一下,认为不吉,劝他不要强夺民房,扩建府邸。刘腾根本不听劝告。周特见刘腾不相信自己,遂辞官归隐。临行前,他对一位好友说:“刘司空死期将到。”朋友问:“当在何时?”“据卦象来看,当在三四月之交!”周特说这番话时,是在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正月。

公元523年三月末,刘腾病死于北魏都城洛阳,终年六十岁。

刘腾虽然在其生命的最后四年春风得意,但他却还有一个死对头活着。死对头是谁?就是那位胡太后。胡太后虽然在刘腾在世时败在了刘腾的手里,但她毕竟是孝明帝的亲娘,哪有儿子不向着亲娘的道理?

就在刘腾死后不到一年的时候,胡太后在高阳王元雍等人的支持下重新垂帘听政,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刘腾。

有人禀告说刘腾已经死了。

胡太后心想:“还用你告诉我吗?不死,我也出不了宣光殿啊!”但这话如何能对别人说?于是,她摆出了皇太后的架势,恶狠狠地说:“死了?死了也不是结束,他不是有坟有墓吗?他将我关进宣光殿,我要挖他的坟,掘他的墓,让他见见太阳!”

见太后动了肝火,谁还敢饶舌。

于是,胡氏迅速调派了几百名士兵,前往刘腾的墓地,“发其冢,散露骸骨”——把刘腾的坟给挖开了,把他的尸骨给扔了一地。

猜你喜欢

高氏胡氏太后
“胡氏三杰”对中国科技教育的贡献
郭永红运用胡氏按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胡氏三姐弟”的黑与恶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寻根之旅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
关于“胡氏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