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公德建设的价值体现

2016-10-21徐永祥曹洁赵爱君王伟臣刘珊珊高立飞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儒家思想大学生

徐永祥 曹洁 赵爱君 王伟臣 刘珊珊 高立飞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德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其社会公德意识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同时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其公德意识的提高至关重要。本文从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現状出发,找出社会公德缺失的表现;同时,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指出社会公德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在其理念上的体现;并针对我国大学生公德缺失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社会公德;大学生

梁启超曾说过:“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束身自好、廉谨量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他认为,公德是国家存在的重要因素,是维系国民团结的精神纽带。所以说,社会公德是国家稳定的保障,是民族团结的催化剂。

一、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社会公德,即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应当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他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思想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也不断提高,呈现出公德意识较强、公德面貌较好的良好公德素质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认识比较全面。由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社会公德理论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理论基础,即使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提升其社会认知的正确性。第二,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行为的正确与否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这首先是由于他们具备较为完善的、全面的理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来检验实践生活中的行为。第三,当前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公德自我约束力。大多数学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务、讲究公共卫生的现实意义,认同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基本道德规范。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公德缺失现象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第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公德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例如,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从自我做起、捡起身边垃圾的意识却很差。第二,部分大学生个人文明举止较差,不注重社会公共文明。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既破坏了环境的生和公共文明,也损坏了个人形象。第三,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度有所下降。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是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惜打破原则。例如,部分大学生在考试时夹带舞弊,自欺欺人;盗用他人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等。第四,知行矛盾突出。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但是在自身行为上,却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不自觉的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为人处世仅是考虑自己的得失,出现了思想和行为严重剥离的现象。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爱”思想,它是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也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虽然“社会公德”的概念在古代未曾提出,但是社会公德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却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1.人与人——以和为贵

“和”为中国古代最高的价值。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按照礼的要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为可贵。老子亦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重气以为和”,“知和曰常,知常曰命”,进一步肯定了“和”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的进展中,孟子也提出“和”的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和”主要指的是“人和”,即人民的团结,只有人民团结起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才会取得胜利,以此来突出“和”的重要性。儒家“和”的思想表达了人与人相处的原则,相互宽容、相互理解,以和为贵,这对当今社会公德建设,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冲突,具有指导意义。

2.人与社会——“公利”为上

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即重义轻利。孔子曾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即以大家的利益为重,凡是从公利出发的是君子,反之,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为自己考虑的就是小人。孟子同样主张重义轻利,同时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主张先义后利,舍利而取义,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的观点。孔、孟的思想都表达了儒家在义利问题、公私关系上,要先义后利、先公后私,这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要求的坚持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原则是相符合的。

3.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但是对“天人合一”的重视显现了其关爱环境的公德意识。孟子“数苦不入夸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态保护措施;荀子“养山林、教泽、草木、鱼龟、百索,以对禁发”(《荀子王制》)的生态平衡意识;董仲舒“无伐名木,无斩山林”(《春秋繁露·求雨》)的环保口号以及张载“民胞物与”的环保理念,这些都显示了儒家思想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平衡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公德建设的价值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其思想的精华对当今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其正确的社会公德思想,促进当代大学生公德建设的发展、完善。

1.坚持“仁爱”思想,塑造和谐人际关系

首先,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人对自身以及他人的爱护、尊重的情感。大学生在于他人相处时,要遵循这种思想,爱护自身的同时,也要包容、尊重他人,与他人友好相处。其次,大学生要学会“恭敬礼让”。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礼”是人在社会的立身之本。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应在不违反道德原则的前提下主动谦让他人,以实现“和为贵”的目的。最后,为人处世,要坚持诚实守信。儒家认为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则,要求人们真实无欺,以诚待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怀疑和警惕,建立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坚持“公利”为上,维护国家、集体利益

儒家思想的义重利轻思想与我国的坚持国家、集体利益为主的基本原则具有一致性。孔子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綱,弗视也。”儒家的义利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愈加激烈,为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在大学生的公德建设中,要将“公利”为上的观念贯彻其中,使大学生即使追求个人利益,但也要以义为原则,采取正当手段,在不损害别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获得自身利益。

3.坚持“知行合一”,化解知行矛盾

儒家“知行合一”思想,最早由王阳明提出,对当今大学生存在的知行矛盾具有明确的知道作用。“知”是指“良知”,具有“知是知非”的功能,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知”,将起码的公德原则升华为对自己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其次就是“行”,即“笃行”,这是依照“知”而发生的“行”,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要做到这一点,大学生要从自身的自我约束做起,注重自身公德修养的提升,使“知”在指导“行”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

四、结语

儒家思想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对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社会公德水平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公德建设要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和完善,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儒家思想对大学生公德建设的价值研究——基于山东大学(威海)的调查.2014.5.17.

[2]朱金玲.儒家伦理思想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策略构想.2012.12.

[3]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吴潜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儒家思想大学生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之歌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