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张继和杜牧的诗里小析夜泊

2016-10-21梁嘉敏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张继夜泊杜牧

【摘要】夜泊,是不少古代文人都经历过的状态,或漂泊异乡、孤苦伶仃;或泛舟静卧,随性洒脱。本文以唐朝两个阶段的两位诗人的夜泊作为研究分析切入点。透过两位文人之夜,以及夜泊中承载的不同情感:中唐诗人张继的夜泊寄寓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晚唐诗人杜牧的夜泊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此窥见当时的国家前途命运、社会背景与个人的际遇,以及从中感悟出人生道理。夜泊,就是文人一种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夜泊;杜牧;张继;文人之夜

在没有发达的照明工具的古代,到了晚上,人们一般早早就进入梦乡。可还有这么一些人,夜间思绪阵阵袭来,在天地间寻找心灵的慰藉:望天空,思考人生际遇;看大地,担忧国家前途命运,不能安然入梦,他们就是作客他乡的夜泊者。对于清风为伴的夜泊者来说,夜深人静下,他们的内心也许并不如江面平静,看着两岸的景色,望着明月,更易勾起心中的千愁万绪。中唐诗人张继和晚唐诗人杜牧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夜泊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人情怀。

一、夜泊中的感怀身世

中唐诗人张继的故事我在小学已熟知。在一千多年前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结果公示的榜纸很大很长,却没有容下“张继”这两个字。张继落榜了,心情沮丧的他踏上了小船,无奈之下准备离开京城。寒窗苦读十年,虽有悬梁刺股,却没有换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荣耀。傍晚,船到达了苏州,这是一个美丽的古城,但在落榜者张继的眼里,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绪的地方;在漂泊者张继看来,这注定是一个写满愁绪的夜晚。两岸的景色再美又如何,只有船下流动的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人生不如意的人的万千愁绪。

这一夜,失意、失落、失眠,是张继夜泊的主题。如果说文人白天就是抓紧时间读书,为科举考试做准备,那么到了晚上,则应该是早早休息,养足精神第二天继续读书。可是今夜的张继,饱尝失意的滋味,失去了攻读的动力,他甚至不知道明天要去做什么,以至于久久不能入眠。

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而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却有夜半敲钟的风俗。停泊在苏州江边,深夜却传来了钟声。钟声贴着水面一阵阵传到船舱,在张继听来,仿佛一记记都撞在了自己的心坎上。在这种情景下,他挥笔写下了羁旅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把眼睛看到的秋月、江枫、渔火以及耳朵听到的乌啼、钟声,连同自己内心的一腔情绪,通通熔铸在这首画卷一样的诗里,道出了夜泊的所见所思所感。全诗紧扣夜泊,情感着眼于“愁”字,但营造了深远的意境,几乎字字都具有画面感。

与“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似,张继以《枫桥夜泊》独占诗名。一千多年过去了,也许我们没有记住当时金榜题名的人,却记住了秋夜停泊苏州的客船上那个失意、失眠的人,以及他感极而发、意境隽永的千古佳作。后人对名篇的选择和价值判断有一定的公正性,并不完全看作者声望的高低和名声的大小,而是看所创作作品的艺术魅力。张继的这首夜泊诗,道出了多少失意人的心情。

二、夜泊中的忧国忧民

时空不同,有一位晚唐诗人停泊在秦淮河边,一样心事重重。“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记录的是另一种文人情怀。

在这样一个夜晚,诗人杜牧停泊在秦淮河边:河上烟雾弥漫、天上月光朦胧,笼罩在河的两岸。浓浓夜色之中,停泊在河边,近旁酒家,歌声悠扬。以卖唱为生的歌女,怎么会懂得亡国之恨?贴着江水,仍然不断传来靡靡之音。诗读起来有说不尽的感慨与感伤。说起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离不开诗人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杜牧降生之时,距離安史之乱已经过去48年。然而在这48年间,变故迭出,唐朝由“太平盛世”逐渐陷入内忧外患中。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政治浊乱、民不聊生。杜牧就是降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而且在他降生后的数十年里,这种坏情况依然存在和恶化,在政治上还出现了新的纷争。可以说,杜牧所生的时代正是中唐、晚唐的多事之秋,也是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杜牧是一个怀有忧国热情同时在政治上有见解有抱负的人,他首先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富有才略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名诗人。国家的内忧外患经常刺激着他,使他对国计民生非常牵挂,而在诗中也常常融入许多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

六朝古都中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赏的场所,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秦淮”一词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名词。国家内忧外患、前景茫茫之时,诗人杜牧夜泊于此,眼里看到的是一片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耳朵听到的是靡靡之音。商女唱的“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皇帝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听着这样的歌,再联想到大唐朝国势日渐衰颓,当权者却昏庸荒淫、醉生梦死,换做谁都会感慨万千。于是杜牧写下《泊秦淮》一诗,抒发心里的悲愤。诗的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在《泊秦淮》一诗中,杜牧把现实中秦淮河月夜的朦胧美、江对岸商女歌声的悦耳和《后庭花》背后故事的沉重感融为一体,借此传达出内心的深沉感伤,大大丰富了夜泊者的情怀。

夜泊应该是一种静美的境界,风平浪静、静水观鱼动,但杜牧的夜泊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景色不能使他流连,歌声不能使他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逸享受,而是国家的前途命运,秦淮的风花雪月里隐含着国家灭亡的信号。而杜牧也只能“隔江观火”,眼睁睁地看着腐朽的官员和豪绅纵情声色,因为他没有办法深入朝廷、深入政治权力,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只能转移矛头,轻叹“商女不知亡国恨”了。这其中,包含着夜泊于此,内心多少的无奈与担忧。

三、结语

夜泊诗大多包含几种典型的意象,与“夜”相关的月、霜意象,以及与“泊”相关的舟船、江水、渔火意象,意象虽相似但传达出的感情却是各不相同的,抒发的人生感悟更是诗人夜泊情怀的浓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经历,大大丰富了夜泊者的形象,一定程度反映了唐王朝盛衰转变的历史,也丰富和发展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艺术特色。

夜泊,是文人的一种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漫漫人生旅途中,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呢,自然也就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那是一种深度思考,那是一种人生沉淀,为了释放抒怀,为了整装待发。在那幽幽的水边,淡淡的烟波里,栖息着有志之士的高情远意。

【参考文献】

[1] 蔺君丽. 论唐诗中的夜泊诗[D].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3-05-01.

[2] 李愚镛. 杜牧诗歌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7-04-25.

[3] 高建新, 李树新. 一首诗创造世界——张继《枫桥夜泊》的接受与传播[J]. 苏州大学学报, 2010-07-20.

【作者简介】

梁嘉敏(1994—),女,汉族,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

猜你喜欢

张继夜泊杜牧
《枫桥夜泊》里的“霜”
清明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山行
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农民告状故事
遣怀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f Fengqiaoyebo
《枫桥夜泊》诗碑未遭日酋掠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