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枫桥夜泊》里的“霜”

2022-02-23王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枫桥夜泊月落乌啼张继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已经被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如此,根据《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歌曲《涛声依旧》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句词,仿佛能让人沿着历史的脉络,感受到诗人千年以前羁旅在外的惆怅。因此,文章从《枫桥夜泊》中的“霜”这一意象入手,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进行全面分析。

一、《枫桥夜泊》全诗总览

在古诗《枫桥夜泊》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通过播放《涛声依旧》导入《枫桥夜泊》的教学。教师的导入话语可以设计为:“刚才为同学们播放的这首歌曲是一首经典老歌,同学们觉得这首歌的词曲优美吗?它是根据古诗《枫桥夜泊》改编创作而来的,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今天我们的教学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古诗《枫桥夜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凄美梦幻的枫桥之夜吧。”接下来,教师需要将《枫桥夜泊》整首诗书写于黑板上,方便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1]。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只有短短的四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其意境有深刻的体会却有着相当的难度。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思有直观地了解,教学的第一步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将《枫桥夜泊》进行全文翻译。在翻译环节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挑出诗中自己能够知晓其意思的字词,如“月”“霜”“船”等,这些名词从古到今的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可以作为学生翻译全文的基点。以这些名词为基础,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枫桥夜泊》这首诗进行逐句翻译。“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可以被拆分为三个词组,分别是“月落”“乌啼”和“霜满天”,翻译的难度通过拆分被大大简化,这三个词组分别被翻译为“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和“寒霜满天”,将这三个词组的翻译连起来就得到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完整的翻译,这句诗可被译为“月落时分乌鸦不住地啼叫寒霜遍布天际”。依照这种翻译方法,“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可以被拆分为“江枫”“渔火”和“对愁眠”,“江枫”和“渔火”可以被直译为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在“对愁眠”的翻译中值得注意的是,“对愁眠”之前是省略了主语的,“对愁眠”这个动作的主体自然是诗人张继,“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就可被翻译为“我(诗人张继)在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旁傍愁而眠”。“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的翻译相对简单,直译过来即可,可以被翻译为“姑苏城外寒山古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的翻译可被拆分为“夜半钟声”和“到客船”,“夜半钟声”不难理解,“夜半”是“钟声”前的形容词,翻译过来就是“夜半的”钟声,“到客船”中需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客”指的究竟是谁,这里的“客”就是前边“对愁眠”的那个人,也就是本诗的作者张继。因此,“夜半钟声到客船”可被翻译为“半夜的钟声传到了我(诗人张继)乘坐的船上”。在教师已经引领学生将《枫桥夜泊》这首诗通览了一遍的基础上,需要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枫桥夜泊》这首诗蕴含的文化价值。《枫桥夜泊》这首诗中“霜”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文章接下来的内容会就“霜”这一意象展开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分析。

二、《枫桥夜泊》里“霜”的含义

要想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中“霜”的具体含义,就要对作者张继创作这首诗的现实背景有所了解,教师需要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对学生进行详细介绍。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的天宝十四年,这一年的一月发生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逐渐走向没落。安史之乱发生之际,不少文人墨客逃往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避祸,这其中就包括《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张继在到达江南后,于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于苏州城外的枫桥,伴随着悠远的钟声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作品[2]。据此可知,张继来到江南,不是为了赏游江南美景,而是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祸,自然很难有游山玩水的快乐心情,纵是江南风光千般好,难消心中无限愁。教师可以用PPT给学生展示霜降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可不可以回忆一下学到的自然科学的知识,告诉老师寒霜是在什么季节会出现的呀?”在同学回答秋天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循循善诱“那寒霜的形态一般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回答寒霜一般附着于叶子上,教师继续提问“那《枫桥夜泊》中的‘霜’是什么形态存在的呢?你觉得这种形态真实存在吗?同学们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同桌之间的讨论哦。”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一般来讲,霜是产生于秋天的,诗中的‘霜’形成于秋天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霜都是挂在植物的叶子上,而且霜是以固体存在的,并不可能‘满天’,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霜满天’呢,这是出于什么考量呢?”在进行充分悬念设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枫桥夜泊》的体裁教学,让学生通过《枫桥夜泊》了解羁旅诗中意象的用法和羁旅诗这种诗歌体裁的创作特点[3]。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枫桥夜泊》的体裁是羁旅诗,是诗人为客异乡时创作的,诗人的所见所感,自然都会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月落乌啼霜满天”的“霜”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解释:第一种是說诗人描写的“霜”其实是“雾”,因为整个诗的时间背景是在秋天的夜晚,地点是江上的渔船,这就使得诗人错将“雾气”当做“寒霜”。这种说法看似合乎逻辑,其实存在着很严重的漏洞。张继是唐朝有名的才子,会连“霜”和“雾”都分不清吗?关于这种说法至今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另一种说法是“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指的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诗人张继羁旅在外心里的“风霜”,这种说法能够解释“霜满天”的这种形容,也能符合诗人张继客居他乡的心境。歌曲《涛声依旧》中显然也是认同“霜”是诗人心中的无限“风霜”的这种观点,才会写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总是千年的风霜”这句歌词。对于这两种关于“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的解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讨论之后就自己的观点自由发言[4]。

三、《枫桥夜泊》里“霜”的表现手法

在学生对“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的意思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枫桥夜泊》里“霜”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首先,“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对“霜”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霜”一般都是以固体的形态附着于植物的表面,是不可能以“满天”的形态存在的,这里诗人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写“霜满天”是为了表达出诗人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重露繁霜”,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看似背离生活常识,其实是为全诗的感情基调所服务的,这里的“霜满天”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中的“对愁眠”,是为了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愁”就和“满天”的“霜”一样多。其次,在“霜”其实是“雾”这种观点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对“霜”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认真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月落乌啼雾满天”而是写“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后,教师就这一问题可以展开分析。“雾”和“霜”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雾”是没有特定意义的,“霜”却有着比较常见的指代意义,经常被认为是寒冷悲凉的象征,在红楼梦中就有“风刀霜剑严相逼”和“重露繁霜压线梗”的诗句,“霜”经常被用于突出环境的恶劣和主人公处境的凄凉。但是在《枫桥夜泊》中,江南美景伴随着姑苏钟声,诗人在枫林水岸旁的渔船中和衣而眠,本该是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诗人心中却是“霜满天”和“对愁眠”,将“雾”比喻成“霜”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诗人逃难至江南的心理状态,诗人所见所想,都是一片忧愁。再者,“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对“霜”的描写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枫桥夜泊》是非常典型的以景写情的作品,在“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中,诗人描写了非常密集的意象,这短短的一句七个字中,就有“月”“乌鸦”和“霜”三种意象,“月”是逐渐落下去的;“乌鸦”是不停哀啼的;“霜”是“遍布天际”的。“月”“乌鸦”和“霜”这三种意象都是非常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是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一切的意象都是他内心愁绪的外在体现,尤其是“霜”这种意象,居然用了“满天”去形容,这显然是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切实运用,目的就是为了引出下文中“愁”。

可以说,“霜”这种意象是《枫桥夜泊》这首诗情感基调的外在描写,“愁”就是《枫桥夜泊》这首诗思想感情的凝练总结[6]。最后,“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为全诗勾勒出了动静结合的整体意境,在《枫桥夜泊》的前两句,无论是“月”“霜”“江枫”还是“渔火”都是静物,这些静物共同勾勒出来一幅寂静幽清的寒夜图,这一切显然静得可怕,尤其是“霜”这种意象更是“满天遍布”,仿佛没有边际,将诗人张继紧紧地包围起来[7]。在此基础上,“乌啼”和“夜半钟声”就会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的乌鸦啼叫和每一下的寒山寺钟声都能够响彻诗人张继的心中。如此,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更为悠远,在表现诗人心境的处理上,这种手法相当高明。

四、《枫桥夜泊》里的“霜”与其它古诗词中“霜”的对比

“霜”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被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诗词中,“霜”这一意象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枫桥夜泊》中的“霜”通过夸张、比喻、情景交融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诗人张继客居他乡的愁苦。在其它的古诗词中“霜”这一意象有着各不相同的运用。

在教学课堂的尾声部分,教师可以将总结的“霜”在古诗词中的不同用法让学生抄录下来,作为知识积累和课外拓展,并与《枫桥夜泊》中“霜”的用法做对比,找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例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同样是写“霜”这一意象,这句词中写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秋霜,是范仲淹镇守西境时的真实见闻,但是这句词中“霜”这一意象与“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类似的,都蕴含了作者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尘满面,鬓如霜”中的“霜”就不是作为具体的意象进行描写了,而是用“霜”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突出苏轼对亡妻的思念,在这一句中“霜”是为了表达作者因为思念亡妻早生白發,呼应前句的“尘满面”。“尘满面,鬓如霜”中“霜”的用法和“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李白《静夜思》中“疑是地上霜”更是对月光的一种比喻,和“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意思也相去甚远。

“霜”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经常出现,霜降发生于万物萧条的秋季,《枫桥夜泊》中的“霜满天”并不是真正的秋霜,是诗人经历安史之乱之后悲凉心境的体现。《枫桥夜泊》作为典型的羁旅诗,与其它羁旅诗相同的是诗人通过对诗中意象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漂泊在外的惆怅。《枫桥夜泊》以其绘声绘色有景有情的表达方式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授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季海云.跨越千古 入情入境 浅吟低唱——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片段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25.

[2]盛大林.张继“夜泊”的不是“枫桥”及“寒山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16-130.

[3]朱志林.一座桥 一个人 一腔愁——《枫桥夜泊》教学实录[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1(01):71-72.

[4]何诗莹.语文的“诗意”呈现——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评析[J].名作欣赏,2020(33):151-152.

[5]赵修.唐诗词义辨析二则——以《枫桥夜泊》和《行路难》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9(03):66-69.

[6]王海男.诗里枫桥独有名——“诗泊枫桥”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作家天地,2019(24):13-14.

[7]卢颖霞.造境在王崧舟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示范课《长相思》《枫桥夜泊》为例[J].北方文学,2019(21):208.

王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教师。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张继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
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