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厢记》《牡丹亭》爱情观的异同

2016-10-21梅莉

青春岁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西厢记爱情观女性意识

梅莉

【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着力描写了崔莺莺、张生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强化了礼教的统治和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加深刻的揭露了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她们的反叛体现着时代文化的进步,女性的爱情观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有着不同的爱情追求方式。

【关键词】爱情观;时代环境;女性意识

在中国的戏曲中《西厢记》和《牡丹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者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中。从两部戏剧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女性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无论是《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还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元明时期的这两个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似乎折射了那个时期的女性光辉的形象——她们敢于追求爱情,但是在寻求爱情的道路上,又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这种联系正是时代赋予女性对于爱情的不同看法与追求。

一、《西厢记》中对待爱情的态度

崔莺莺是相府千金,可是无奈父亲过世,母亲一心坚持将女儿许配个自己的侄子——郑恒。看似门当户对的婚姻可是由于郑恒人品的低劣,而使得莺莺对青年书生张生一见钟情。这是人是对美追求的自觉反映也是对爱情自我需要的渴望和反馈。处在封建礼教束缚和母亲重大压迫下的莺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礼教的束缚,一方面是青春的苦闷和对自由人性的渴望。所以在行动上她采取了“隔墙酬韵”、“月下听琴”等隐蔽方式倾诉爱恋。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内心热烈,外表冷静。在丫鬟红娘的一次又一次的引导和催化中,她终于大胆承认自己心中所爱并且主动追求心中所爱。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最终战胜封建礼教,与张生结为美满夫妻。崔莺莺在爱情追求中表现了女性觉醒的萌芽状态。《西厢记》中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掀起了元明清文学中女性觉醒的狂涛巨澜。从她内心而言对爱的追求是主动、大胆的,性格中有炽热的一面;可作为名门小姐,在“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将真情掩饰起来,这又体现了性格中矜持的一面。多重的感情节奏,矛盾的心理搏斗,使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炽热多情。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既急切主动,又忐忑不安,在那样的时代,这是一种毫不奇怪的矛盾现象,这种内心矛盾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莺莺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莺莺反封建礼教的艰难历程。

二、《牡丹亭》中对待爱情的态度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由人怨”这就是杜丽娘对爱情的态度的概括:既然来到人世,必然要至死不渝的追求自己心中所爱。因此,在追求理想爱情的斗争中,她不像崔莺莺那样只是被动地承受,杜丽娘把自己摆在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上。她敢于告诉丫鬟春香她和潇洒倜傥的柳姓或梅姓公子的花园邂逅,她像男子那样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主动而强烈。她不惜为了梦中的情郎消得人憔悴,对着命运的判官她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对待封建礼教的权威代表——父亲杜宝,她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她作为一个健全人的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是出于人的自身天性对性欲的本能需求和渴望,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明朝社会杜丽娘的形象在女性觉醒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崔莺莺传达了女性觉醒的朦胧意识,杜丽娘弘扬了青年女性个性解放的反抗斗争精神。这是女子爱情观由元代到明代的一个很大转变。

三、崔莺莺、杜丽娘爱情观的相同点

1、遵从社会规矩,但内心均有叛逆

无论是崔莺莺还是杜丽娘,身上都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叛逆。崔莺莺反叛的是父母给她订立的和表哥郑恒的婚事,于是有了大殿上对张生的回眸一笑;崔莺莺反抗的是女子的中规中矩,所以才会有夜宿西厢。而杜丽娘相比较崔莺莺,表现出来的反抗更加强烈:她没有见过梦中折柳男子,可是却一腔赤诚的为了梦中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这种超越生死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正是爱情观中反抗情绪爆棚的体现。她反抗的正是让女性窒息的“女德”、“女驯”、“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

2、才子佳人的爱情看法

崔莺莺、张生与杜丽娘、柳梦梅均是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可是两段爱情又有着相似与不同。相似的是能配于自己的必是那有才的男子,无论是张生还是柳梦梅在最后都得了状元,证明了崔莺莺和杜丽娘的眼光,以及对愛情的态度。不同的是:张生遇到了莺莺然后寝室难忘、柳梦梅和杜丽娘却从未相见,杜丽娘却愿意为了梦中人由生到死、望断秋水。

3、对待男子情感认真,感情上处于主控地位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否定了世俗的传统偏见,似乎比之前的崔莺莺表现的更加勇敢,她强烈的谴责功名科举,唱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这段唱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莺莺对张生情感的热烈。此时的莺莺不再妥协传统,而是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在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里,莺莺是处在主控地位的,两人关系的拉近取决于莺莺的态度。在《牡丹亭》中,杜丽娘更是大胆的追求爱情。当杜丽娘已经成为鬼魂却依旧多情的走入了柳梦梅的屋里,包括后来让柳梦梅开棺使得自己死而复生。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四、崔莺莺、杜丽娘爱情观的不同

1、对爱情的坚持和封建的反叛程度不同

杜丽娘始终抱定美好的理想不放松,生而死,死而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崔莺莺在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时,虽然充满了斗争,但在斗争过程中却不时表现出她的顾虑——贵族小姐的软弱性。在“闹简”和“逾墙”中崔莺莺变卦做假,对红娘一而再再而三的隐瞒,将自己的身份定位和红娘还是很明显的隔离开来,这些都是崔莺莺软弱的表现。即便在送别中,莺莺一反常态的表达自己对张生的爱可是这种爱最终还是消极地等待美满婚姻的到来。在爱情坚持和反传统上,杜丽娘表现的更加强烈,盛于一筹。

2、遇到的阻力不同

崔莺莺所处的元代经过唐宋繁荣经济的积累,经济已经发展成熟。文化已经不再是上层社会所独有的,它逐渐过渡到下层市民阶级。而正是在元代的这一还是稍开放的社会,产生了《西厢记》中像崔莺莺、张生那样突破门第、私定終生、情真意痴的缠绵爱情。但是崔莺莺在爱情路上还是有阻力,只是阻力就是其母亲和父母之命的传统婚约罢了。可是杜丽娘生活的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提倡“女德”、宣扬“三纲五常”。妇女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可以说受到严重的压迫,根本没有自由可言。而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对女性束缚极其严重的明代,注定了他不能像元代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那样邂逅张生一样的男子。正是在这样的被强烈压迫下,杜丽娘才必须比崔莺莺更加强烈的反抗封建压迫。

3、追求爱的方式不同

崔莺莺在追求爱情时更多的是将心事放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让人窥探,这种爱不是炽烈的,略显含蓄;而杜丽娘则是行动派,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似乎更为率性而为,更为直接的表现。无论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丫鬟,亦或者是自己喜欢的情郎,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都是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两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崔莺莺更加顾忌自己的相国小姐的身份,身上和心理被条条框框还是有所束缚,可是杜丽娘无论是对待比自己社会地位低下的春香还是命运的判官鬼神、地位高的皇上和父亲杜宝,她都真诚以待,交代自己和柳梦梅的相知相遇。两者相比:一个爱的含蓄,而另一个爱的赤裸、爱的坦诚。

五、总结

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形象,体现了女性觉醒历程中的两个阶段:崔莺莺的觉醒属于自我觉醒的萌芽阶段;杜丽娘的觉醒是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强烈追求,这个时期的女性意识已经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束缚形成了明确的反抗、对比。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她们的反叛体现着时代文化的进步,女性的爱情观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有着不同的爱情追求方式。同时,作家的创作主旨也在不断进步,从宣扬“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至情”观。这种爱正是从小爱到大爱,从个体的爱到达了对于生命意义思考的博爱。

【参考文献】

[1] 高益荣. 元杂剧的精神文化阐释[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 段启明. 西厢论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3] 胥洪泉. 《莺莺传》研究百年回顾[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I):54-55.

[4] 孔尚任, 王实甫, 汤显祖, 等.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4.

猜你喜欢

西厢记爱情观女性意识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
日本对明刊本《西厢记》的版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