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品读诗歌的意境

2016-10-21杜秋云

课外语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品读意境意象

【摘要】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如何进入诗歌的意境至关重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启发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诗人的人品,进入意境;组合诗歌的意象描绘图画,还原意境;合理比较相似题材的不同作品,凸显意境。希望读者借助诗歌具有音乐之美的语言、意象组成的图画,在精神上领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品读;诗歌;意境;意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美的。诗歌的美包括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等方面。越是成功的诗歌佳作,越能够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意境之美。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如何品读诗歌的意境也就成了鉴赏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此,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对品读诗歌意境的认识:

一、解人品,进入意境

一个成熟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他人格的自我写照,即“诗品出于人品”。在诗歌鉴赏中如能首先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则十分有助于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你想充分进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意境,你就得对苏东坡先生豁达豪迈的性格特征先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当你看到东坡捧着大肚子问身边的人,“我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什么?”朝云告诉他,“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时,你就能真切地看到这位伟大诗人的博大胸襟和他豁达豪迈的性格特点。然后你再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心头自然别有一番豪迈喷涌而出。

“要想学好诗歌就一定要对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分析诗歌作品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二、组合意象,还原意境

意象是蕴含着詩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为表达他特定的思想情感,总会选取那些最能承载他思想情感的物象。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描绘图画,就成为我们顺利走进诗人思想情感和诗歌意境的捷径。

意象组合的典范当然首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的一首词四个意象组成四幅图画,勾画出一幅旅人思归的秋阳夕照图,意境沉郁哀婉。

《蒹葭》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蒹葭、霜露、秋水这些富有典型秋天景物特征的意象一下勾勒出寒霜凝重的秋凉景色,烘托出诗人的执着追求精神及思而不得、求而难遇的惆怅和遗憾。在这样的景色背景中,“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形象的出现,就使得整首诗的氛围都笼罩在寒霜凝重却又神韵缥缈的意境之中。

柳永的《雨霖铃》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是因为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缠绵悱恻的情调,“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完全是靠意境的创造。上阕词人抓住“寒蝉”“长亭”“兰舟”“烟波”“暮霭”等典型秋别意象渲染离别气氛,烘托词人不忍离别的凄怆心境。下阕词人又用“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典型环境意象设想分别后的情景,把整首词缠绵悱恻的悲怆意境推向极致。

三、合理比较,凸显意境

比较出真知。通过对相似题材不同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对不同作品的意境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都写到了秋天,而二者的秋意不同,诗歌产生的意境也不同。

白居易由京城被贬到九江郡任司马,他眼里的秋充满了肃杀凄冷,正所谓“枫叶荻花秋瑟瑟”。有感于琵琶女的身世、乐曲,于是心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所以长歌《琵琶行》就呈现出一种哀婉幽怨的诗境。而毛泽东被反动派追捕,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他眼里的秋没有哀愁没有幽怨,有的是革命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毛泽东用赞赏的眼光感叹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感叹着“万类霜天竞自由”。他以主人公的姿态居高临下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自在其中矣。毛泽东以他伟大的人格力量使他笔下的秋产生出一种激昂澎湃的诗境,让人振奋,催人向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可见,意境之于诗词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品读诗歌,选择最佳途径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走入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丽红.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J].新课程导学,2013(1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杜秋云,女,1971年生,河北唐山人,文学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品读意境意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