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色文化研究

2016-10-21谭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五色传统文化

谭淳

【摘要】中国传统色彩系统拥有独立、完整的骨架与脉络,其基础结构由正色和间色组成,正色是系统的主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然而,自古中国就五色视觉属性的审美品论较少,多作为维护秩序、巩固主张、表达意愿的工具使用,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及文化目的性。中国色彩观念的背后由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支撑,溯其源,究其意,透过五色文化解析中国色彩观念,为把握中国传统色彩运用之基本。

【关键词】五色;传统文化;色彩观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五色”之说,最早见于《尚书·益稷》。“五色”被尊为色之鼻祖,地位凌驾于其他颜色之上,故女娲假以补天之石为五色石。《淮南子》指出“五色”说为“五行”系统的衍化,而“五行”系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中国色彩观念。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产生及其基本认知追根溯源,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其运用被中国观念所主导,表现为典型的中式思维。

一、青

青属于五正色之一,东方位,属木性,象征万物萌芽的春天。中国古代的“青”色十分特殊,它并不单指一种颜色,而兼指蓝、绿、黑三色[1]。就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青”表现出不同的色彩面貌,这是中华民族约定成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依赖于对中国社会、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理解。陆游所赋《渔夫》中“湖镜俯仰两青天,万顷玻璃一叶船”之“青天”,指蓝色的天空;而同处南宋的姜夔在《扬州慢》中“过春風十里,尽荠麦青青”之“青青”,却指春天田间小麦的绿色;诗仙李白在《将进酒》所叹“朝如青丝暮如雪”之“青丝”,指的是黑发。值得注意的是,五色中的“青”明确特指蓝色。而“蓝”字初始并非颜色名词,《广韵》云:“蓝,音篮。染青草也。”指的是一种可染布帛的蓝草。

蓝色作为汉人日常生活中普及率最广的常用色,在中国传统历史长河中已流淌三千余年。蓝色虽然是五色之一,但它所被赋予的色彩地位从不算显赫,一直与中华庶民阶级及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汉成帝曾下诏:青、绿色为民众的常服色;“青衣”在古时为婢女的代称,属社会低层的色彩;“青衫”是蓝布衫袍的古称,为旧时书生的惯用服色;“蓝榜”与高中状元题名的金榜相反,古代乡、会试时用蓝笔批写的落榜考生名单公告称为蓝榜。

然而,蓝色也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蓝色为元朝所崇尚,元代的皇宫建筑皆铺以蓝色琉璃瓦屋顶。蓝色在佛教中是代表明净圣洁的颜色,亦为西藏佛宗信徒所俸的神圣色彩之一。而盛产于元、明年代的青花瓷之蓝,至今都被中外公认为古瓷器中的极品蓝釉色,代表精湛工艺。

二、赤

赤属于五正色之一,南方位,属火性,象征炎热的夏天。“赤”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上,《说文解字》释:“赤者,火色也。”指火的颜色,也就是红色,但“赤”字比“红”字出现早,所以在古时早期以“赤”泛指各种不同纯度与明度的红色。“红”字大约出现在金文时期,本是“红”色领域的下位词,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多,“红”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强势取代了“赤”,占领上位词地位[2]。中国的色彩认知是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附,因此,不管赤也好红也罢,今天都被捆绑在一起被赋予了同一种象征含义。

据中国流行色协会调查资料显示,67.2%的受调查者认为能代表中国“国色”的传统颜色首选红色[3]。中国人为何如此喜爱红色,原因有以下六点:

(一)染料获取相对便捷

红色是最早被使用的颜色之一,相比提取植物染料、化学染料的技术要求,矿物颜料更容易获取。

(二)对红色的原始自然崇拜

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崇拜情节,其源起必须追溯到原始时期的血崇拜、火崇拜、日崇拜等自然崇拜。

(三)作为五正色之一带来的无限尊荣

人心向来皆有追富避穷的心理,红色高贵的地位及所带来的荣耀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就象征意义而已,红色被赋予了太多的含义

如喜庆、幸福、平安、隆重、革命、警示、禁忌、太阳、奖赏、惩罚、否定,等等[4]。有时单表一意,有时表达数意。

(五)红色与政治的不解之缘

纵观古今,红色一直与政治紧密联系,“红色政权”、“红色革命”、“红军”、“红区”、“红旗”等词语从侧面反映出红色与生俱来的凝聚力。

(六)红色是最早及最易被人感知的色彩[5]

就其物理、生理、心理效应角度来说,红色最易夺人眼球,并使之产生心跳加速、体温升高、激动、紧张、兴奋等生理、心理变化。

红色是中国文化最耀眼的符号和标记之一,它贯穿了整部华夏历史,渗透到中国各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色。中国人对红色的挚爱,展示了中华民族满怀激情与希望的生活态度,彰显了华夏儿女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体现了炎黄子孙由衷地热爱鲜艳之美、阳刚之美的审美取向。

三、黄

黄属于五正色之一,中方位,属土性,象征中华广袤的大地。“黄”字为传统的颜色名词,《说文解字》曰:“黄部,地之色也。从田从苂苂亦声。”译为田地在光线照耀下所呈现的颜色称为黄色。中国人最典型的色彩心理特征除了“尚红”还有“尊黄”。纵观中国古代尚黄习俗的成因及演变的历史,总结原因,可从以下八个角度理解:

(一)原始自然崇拜

盘古初开,黄色大地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聚生繁衍、万物的孕育生长,黄色是华夏先民最早认知混沌宇宙的原始色彩。

(二)五行学说影响

色彩与五行观念相比附,认为黄色属土,为“大地之色”,又居四方中间,是“中央之色”,而中华民族自古又信奉伟者居中的地理空间观念。

(三)儒家思想引导

千百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引导着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的走向[6]。“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7]。就儒家色彩的观念认为,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中可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又因为,古人认为黄色是中和之色,与儒家学说中庸之道是相通的,由此黄色之美德深入人心。

(四)宗教意识强化

中国人自古有祭祀社稷的传统,社神即土地神,稷神即谷神。土地为黄,使黄色被赋予了宗教般的虔诚信仰。

(五)政治权术需要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应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汉室之兴是“受命于天”,以“三统”说改正朔,以“五德”说易服色,“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正式确立尚黄制度,作为国家政令向全国推行。正所谓“上行曰风,下效曰俗”,尚黄民俗由此形成。

(六)美好象征意义

黄色由于其明艳的色彩属性及高贵的身份象征,被赋予了许多美好象征寓意。

(七)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特定产物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种植却离不开土地,标志性的黄色土地寄托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意识。

(八)生活之色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美好的黄色事物:黄色是中国人的肤色,米黄色的谷稻,橙黄色的瓜果,铜黄金色的铜钱,枯黄色的草木。

中国人崇尚黄色似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然而,从近代开始,西方文化迅速冲击着本土文化,西方的黄色与中土黄色的正面含义差异巨大,使低级趣味的“黄色笑话”等普遍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用黄色来指带有明显色情意味的东西,大家对此已约定成俗。

四、白

白属于五正色之一,西方位,属金性,象征秋收的色彩。“白”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属象形文字,會意,从“丿”,从“日”,“丿”意为“不”,“日”指太阳,合在一起表示“从日出开始(到日落前)的天色”。“白”作为颜色词指素色、白色。

白,本义虚空,象征纯洁、坚贞、朴素等高尚情操。《诗经》中,用白色的骏马比拟品行高洁的贤人:“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白色的玉则引申为德行高尚的君子,而“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更是耳熟能详;儒家色彩观念认为白色是操守坚贞的象征,中国传统审美观认定白皙就是美。然而,白色在古代服色领域或表达命运不济、遭遇凶事、不祥,或暗示身份低微,或表示投降。穿白服表示尽哀,若黑白色并用则代表丧服;秦代,平民限穿白衣,白色变成了庶民阶级的颜色;“白丁”或“白身”是指没有知识的人或无功名的读书人,唐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就写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诗句;中国古代在两军对阵中,战败一方的军士会换穿白衣请降。此外,白色还象征年华老去、时不我予的无奈感,如“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白脸是京剧中扮演奸臣或反派角色的脸谱色,而白脸书生指的是年轻无实际历练的读书人。

以上皆为白色单独的表意,而发挥其最高意境的场合当属与黑的组合。在古时,黑白被引申为道家的阴阳学说,从而成为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文化的重要色彩。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万物负阴(黑)而抱阳(白),冲气以为和”,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称为“太极”,而“太极”是道家的天地宇宙观,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

五、黑

黑属于五正色之一,北方位,属水性,象征冬季的色彩。黑色是处于最暗色阶的边缘极色。《说文解字》曰:“黑,火所熏之色也。”译为黑色是柴火熏烤后的烟垢之色[8]。在古汉语中,“黑”与“玄”、“幽”、“皂”字义相通,泛指北方天空长时间黯然深邃与神秘的色调。此外,带黑色之意的字还有淄、墨、黔等。

黑色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时间最长的色彩之一[9],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推手当属道家。黑色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色。《易经》曰“天玄地黄”,老子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黑色被描述为人们心目中最神圣,亦是最捉摸不透的一种颜色。道家思想崇尚“道法自然”,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提倡“无色而五色成焉”,而黑色能让人心境目正,白色又象征光明与纯洁,符合所追求的“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老子又因“知其白,守其黑。”最终选择带有玄妙与深度的黑色为“道”的象征,而后黑色又延伸为道教的信仰颜色及道士所穿着袍服之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文人画家深受道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主张“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将水墨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

黑色亦曾被统治者当作维护秩序的手段。秦尚黑,以水为德,服色尚黑,《史记》记载秦“易服色与旗色为黑”,秦始皇规定举国上下皆穿黑衣,国旗亦为黑色,甚至普通百姓包头的布巾也只能用黑色,故有《史记》载“秦皇更民曰黔首”,黔即黑色。黑色的身份地位随朝代的更替逐渐蜕变,直至宋代往后,逐渐成为平民常见服色。

六、结论

对于五色文化的了解意义在于重新梳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认知源起,真正把握其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及运用手法,寻求一种与当下对接的色彩观念,使中国文化能在世界文化洪流的猛烈碰撞下屹立不倒,让中国人能不忘初心,为当今的色彩观念、文化认同提供一种古今对比观照,给中国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

参考文献:

[1]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大纲)[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70-72.

[2]贾燕子.“红”上位化的过程、机制及途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3):152-156.

[3]宋建明.关于“国色”的思考[J].美术观察,2006(6):7-11.

[4]杨健吾.中国民间色彩民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308-351.

[5]哈拉尔德·布拉尔姆著,陈兆泽译.色彩的魔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99.

[6]黄国松.儒家和道家的色彩观[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4,21(2):105-107.

[7]陈晓鹏,韩枫,王艳.中国传统色彩观及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A].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12:15.

[8]杨健吾.中国民间色彩民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352-369.

[9]张铭远.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150.

猜你喜欢

五色传统文化
我家的五色梅
浣溪沙·赏五色碧桃
黑纹猫蹲守捣鸟巢
五色人小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