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2016-10-20陈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创新

陈燕

"

【摘要】 在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创新已经成为数学教师不断在探讨的一个课题。数学作为一门抽象、严密的学科,教学方法的好坏对于学生的数学技能和学习品质等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数学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不改善教学方法,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08-01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思维的学科,实用性和广泛性都很强。初中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新课改后,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需要数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下是笔者对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的思考,仅供参考。

1.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理解和记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促使学生动脑,学会如何创新。数学中有很多趣味性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给学生准备足够的糖和水,以及准备70g含糖35%的糖水与60g含糖85%的糖水,要求学生配制出50g含糖50%的糖水,看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用的糖最少。通过这样的情境,就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就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对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巧妙设计习题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在习题上巧妙设计,在教材习题的基础上,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技能,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适当设置一些课堂练习题,比如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改编,使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如图1所示,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与正方形ACFG,连接CE和BG。求证:①BG=CE;②BG垂直于CE.

教师就可以根据该题进行适当变化:正方形ABDE绕点A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当AE和AG重合时,如图2所示,①BG=CE;②BG垂直于CE这两个结论能否成立?

通过巧妙地设置习题,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和探索归纳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不同习题的异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和解答能力。又比如设计开放类的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来分析和选择题目中的条件,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地思考,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筛选和重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将编设习题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个体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答效能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统筹兼顾,多关注后进生的培养,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了因式分解之后,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下列任务:A类为探究性作业:从“9a2、4b2、1、(x+y)2”选择两式作差,将得出的结果因式分解。B类为提高性作业:利用图形面积因式分解①a2+3ab+2b2;②a2+b2+c2+2ab+2bc+2ac.C类为模仿性作业:将下面三式因式分解①x4-81;②-2xy-x2-y2;③3ax2-3ay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上,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设置问题案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从基础性(模仿性)、提高性、综合性(探究性)的教学任务中学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能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指导,从而使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共同进步。

4.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备课,要让学生真正地去热爱数学,主动去学习数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起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巧妙地设置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将教学重心向后进生偏移。另外,教师还要采取开放性的教学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张彩瑞.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基本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31):49-50.

[2]马增良.浅议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情感读本,2016(20):68.

[3]张东旭.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2016(16):33.

[4]李明.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运用的思考和探析[J].考试周刊,2014(31):75-76.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总目标,各个学科都承担着各自的任务,政治学科因其特殊性和时政性,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学科核心素养传承于传统的三维目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其独特性,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更加开放、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内化为学生自觉地行为,推动国家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整体发展 三维目标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06-02

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根据十八大精神,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理念;在2016年底即将颁布的《高中新课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重点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于2016年底正式出台,学科素养即将从理念层面提升到了实践层面。本文主要围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传统三维目标的异同、实现策略等方面作出初步的探讨。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主要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而核心素养就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明显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政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2.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

学科素养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所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总要求。而又因为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个学段、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在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比如物理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方面的素养;而政治学科主要培养的是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的素养。

在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中,我们经过推敲,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共通性。就物理和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来看,物理学科通过对物质的研究,达到认识物质世界、指导人们合理地利用资源、正确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素养要求。从政治学科的视角上看,物理研究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过程,处理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准则和方式。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承,物理方法的习得和物理学科价值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包含跨学科的知识、观念、思维方法、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的过程。因此,虽然各个学科素养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而是要从统一的角度,使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3.学科素养提出的意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尝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央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了二十世纪初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开始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了新课程改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是这样概括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的: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今我们所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而新课程的改革也需要更具有引导性和时代性的标准来衡量,使新课程的改革真正实现从知识走向素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虚化走向具体。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与传统的三维目标有何异同

就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同中有异、求同存异。不管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三维目标,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教,从而使学生达到某种层次和水平。但是三维目标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更多的是对个体的发展而言;而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科素养则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基本能力上,更多的是个人是否自觉实现自身价值,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从这一点来看,学科核心素养显然要高级很多,既要涉及到个体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实现,也要考虑到个体未来的整个人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关注学生、以问引思、落地实践、内化素养

美国密歇根大学伊丽莎白·博·莫杰在《哈佛教育评论》第85期第2卷发表《青少年学习者学科素养的做和教——基于社会和文化项目》一文提出,教育者重构教学工作,增加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多素养语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和幸福感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老师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受体验成长、教师传道点燃提升的平台,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新课改初中数学创新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